分享

宜城市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

 道光二十五 2018-04-25

        宜城市地处汉江中游,与湖北经济重镇襄阳、荆门相邻,辖两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工业园区共189个行政村,面积2115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

宜城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市,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没有占尽地利的区位优势、没有长期积累的工业基础,但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上世纪90年代末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主导的转身转型,2005年以后渐入经济社会发展快车道,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排名全省第37位,曾以2009年一年前进14位的大幅进位跻身全省5个进位最快县市之一,2013年跃居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经过10年努力、10年的发展,到2014年,宜城地区生产总值270亿元,10年增长7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07亿元,10年增长12倍;规模工业增加值145亿元,10年增长25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3.7%,10年增长38.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由2005年的36:33.5:30.5调优为18.91:56.27:8.38,形成了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企业规模化、产品高端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六化”态势,培植出了“后发”、“厚发”优势,走出了一条农业稳市、商贸活市、项目兴市、工业强市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郡县治,天下安。回顾宜城县域经济10年发展,体会和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是县域经济是“县长经济”。“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发展县域经济领导是关键,县(市)委书记、县(市)长是关键之关键。书记、县(市)长的学识、胆魄和作风、思路决定县(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效和速度。就宜城而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市委、市政府党政主官始终以“当一任领导,兴一方经济”为己任,集全市民智,高瞻远瞩、高度统一,首先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让全体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树立“为干事而当官”意识;再从发展的大局出发,在科学民主决策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战略,并高度重视保持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的持续性,始终坚持高举工业大旗,高奏招商引资主旋律,牢牢占据项目建设主阵地,内抓挖潜增效,外抓争项引资。推行工作目标具体化、工作内容清单化、工作措施路径化、时间任务节点化;最终在落实上下工夫,打通市四大家领导分工、整合部门资源,全力以赴抓经济、抓招商、抓项目、抓工业、抓产业。一以贯之按照“一切围绕经济干、经济围绕工业干、工业围绕项目干、项目围绕招商干、招商围绕环境干”的工作布局,循序渐进实施“环境立市”、“项目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一届一届班子跑好“接力赛”,传好“接力捧”,沉下身子实干苦干。

二是县域经济是“产业经济”。特色是立市之基,强市之本。宜城将县域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定位在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产品培育上,强化农业稳市,以工业化理念给力现代农业,抓龙头、调结构、育特色、建基地、搞服务、优产业,不仅使宜城成为全国生猪大县,而且培育出了著名的西瓜大镇—流水、油料大镇—王集、养鸭大镇—郑集、生猪第一镇—刘猴。同时一批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农户致富的“领头羊”。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食品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湖北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个、襄阳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个,1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32个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龙头企业之多、品牌之响居襄阳市之首,流水牌西瓜、李方忠牌皮蛋、玉保牌板鸭等三个产品还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强化工业强市,以农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纺织服装三大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引导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和辅助产业在空间上相对聚集、集群化发展,三大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近80%。农产品加工业由发展初期的粗加工,逐步扩展推动上游的品种改良,中游的熟食开发、生物工程应用,下游的包装、物流商贸服务,2014年产值达到270亿元,肉制品加工产业园成为襄阳市级重点特色产业园,食品产业集群一直是湖北省重点支持的特色产业集群;化工产业由始初的支农型化肥生产,转型为复合型肥料、生物医药、燃料助剂、染料中间体等精细化工,有望成为襄阳市乃至湖北省最大的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完成了从棉花加工、到纺纱织布、到床上用品织造、服装制造等全产业的装备升级和产业链配套,终端产品成为全市创汇主打,2014年创汇14797万美元,床上用品还列为湖北出口名牌。以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主攻方向,引入的湖北银轮机械已形成了年产20万台汽车冷却器生产能力,并吸纳关联企业相继落户配套,产能之大、聚集配套企业之多,成为中部地区冷却模块中心;引进的台资企业襄阳东阳,应用国际先进水平的塑件电镀技术,与诸多品牌汽车配套塑件,电镀塑件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产品集散地;粤创集团、顶点科技落户宜城,实现了消费电子产品的全覆盖。水晶制造业完成了由承接产业转移向自主发展的重大转变,完成了产业发展定位、研发、设计、原料供应、包装物流、宣传策划及营销等完整产业链条建设,中部地区水晶之都初具雏形。新能源工业引进的投资170亿元华电、投资20亿元的雅口航电、投资15亿元的华润风电等纷纷落户宜城,拟建襄阳重要的能源基地。强化商贸活市,宜城是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宜城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按照“企业进园区、居民进社区、土地向产业流转、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思路,实现“两集中(土地向产业、农民向城镇)”、“两转移(农产品向精深转化、农民向产业转移)”、“两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工业园区和基地依城镇而建,城镇借园区和基地快速发展。近两年共投资5亿元,组织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城区面积扩展到30平方公里,比2005扩大了6倍,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形象、品位得到提升。鄢城、雷河、大雁、郑集、小河等一批中心城镇建设取得较快发展。“民进城”步伐加快,2014年工业园区和基地吸纳当地农村40000多名富余劳动力,全市有5万多人常年在外务工,由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城镇居住人口快速增长,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宜城大虾扬名省内外,成为引领湖北饮食潮流的品牌之一;武商、中百、雅斯、肯德基等一批知名品牌落户宜城。加强城乡道路建设,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00多公里,路网密度襄阳第一。同时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实施襄(阳)宜(城)南(漳)一体化工程,实现了宜城与襄阳的基础设施、城市功能、产业和市场四个对接,成为襄阳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后花园。

三是县域经济是“环境经济”。在同等的区位和条件下,环境就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环境就是抓竞争、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硬环境上,宜城按照“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市场运作,高标建设,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从2005年开始,在城郊规划了38平方公里的“宜城经济开发区”,投资2亿元完成了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架构了装备电子、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等四个区中园,燕京啤酒、金锣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已入住企业100多家,投资额过200亿元,聚集了全市一半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全省重点扶持的特色工业园区,园区面积由起步时的6平方公里拓展至21平方公里。2008年,宜城市立足基础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全面启动了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拟建中部地区最大的精细化工产业园,覆盖了雷河、大雁两个镇(区),总投资1.2亿元,完成了宜城铁路客货运站的改造升级,实现园区“七通一平”,国企东方、金源、广东海纳川集团、成都新都集团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重点项目落户园区,入园企业40余家,吸纳投资过100亿元,将雷大工业园与经济开发区贯为一体,形成了“半月形”的县域工业走廊,成为宜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软环境上,一方面,以人为本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扶持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十条意见》,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形成尊企、敬企、爱企、亲企的氛围,为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和劳动、知识、管理、技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出台《关于深化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意见》,组织实施“部门提速”、“绿色通道”、“阳光作业”三大工程,推行政务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四个一”制度,精简政务服务流程,将行政审批由28个工作日缩减为1个工作日,造就了全省服务功能最全、审批流程最短、审批环节最少、规费征收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高的政务中心;坚持推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评议制度,对52个涉企服务单位进行不定期进行集中评议,以电视问政、电视访谈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服务效能和政风行风建设,并将年纳税过100万元的企业全部纳入封闭管理,百名局长进百家企业,不定期集中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形成了“走进宜城无三乱,一切围绕发展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良好环境,真正实现了政府由“婆婆”到“保姆”的角色转换。

四是县域经济是“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拥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具备的所有特征,由市场决定取舍,是最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成分。2001年宜城已经完成以“一主三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转制,企业民营化率近100%,企业家们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广泛引进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管理新理念,对企业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创新改造,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实力强的适销对路的好产品层出不穷。2014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215亿元,产值占规模工业总量的40%;襄大农牧、银轮机械等10家企业创办了自己的科研机构,新涌现的、企业持有的各类国家专利技术达1996件,授权量489件(其中发明专利320件)。湖北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发明专利17项,持有的复合生物菌剂属世界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首创,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唯一金奖,企业成为国家增产菌研究及推广中心会员单位。湖北诺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甲磺胺、湖北海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蛋白源饲料添加剂、宜城共同药业有限公司的康力隆、湖北阿泰克糖化学有限公司的化妆品添加剂等4个生物工程产品质量、产量均全国之首。

五是县域经济是“法治经济”。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法治是第一保障。新常态下,继续应用行政命令来发展县域经济、用超越法律法规的手段和政策来抓企业上项目、采取计划和强制的手段来完成目标任务,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宜城引入“负面清单”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推行依法行政,执行政务规则,办事讲规矩、工作讲纪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来深化改革、化解矛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诚信、务实、高效的环境。实行职能部门进企业检查许可证制度、企业安静生产日制度、首次不罚制度,严禁各种形式的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和行政机关的中介服务、有偿服务、强制性服务,大力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行使的公开、公平、公正。创新便民利民的服务环境,在完善县级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运行的基础上,推行法律进机关、学校、乡村、社区、单位、企业“法律六进”活动,向镇、村延伸便民服务,形成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体系。对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进行治理,综合施策,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对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矿产招拍挂、产权交易等进行了综合管理,实行“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把管理与服务融为一体,强化行政效能监察,用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保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者:湖北省宜城市经信局龚明才  张明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