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吴江日报│ 作者:吴江日报
│ 时间:2013/4/9 9:13:24] 张姓,望出清河郡(约今河北、河南和山东相交一带),是我国的一个大姓,过去曾听说其人口比例在全国姓氏中占首位。在盛泽自然也不例外,据说仅次于沈姓。但是,张姓在盛泽镇的老八姓———许、仲、沈、归、吴、卜、汤、王中却排不上号,这一点至少说明张姓人并不是盛泽历史上的初始家族。根据现有可稽资料,脉络最清楚的张氏一支,要数已故老书家张贻宗先生家族,可上溯11代传承到迁盛泽始祖张世芳(字季淳)。
查柳亚子在《张氏遗稿录存四种》序言中记载:这个家族本是南宋大儒张栻(号南轩)的后代,当年张栻“随父魏国公扈驾南来,遂家于杭,由杭而鄞而余姚。明隆、万间(1567—1619年)南轩十九世孙见斋(张廷秀),自余姚迁归安(今浙江湖州之双林镇),见斋孙季淳复自归安迁吴江之盛湖”定居,而根据张季淳的生卒时间(1608—1670年)推测,张氏一支迁居盛泽必在明天启至崇祯间(1620—1644年),即要在张季淳成年后,至少要到1630年前后才能举家迁盛。然后,开启了这个家族在盛泽的近四百年发展史。
谱牒是中国古代受到普遍重视的一种家族历史文献,即如我们这种并非书香世家的家庭,我儿时也见到过一本简单的宗谱,称《金素折》。内里记载了姓氏缘起、上溯三代的祖宗名讳和排序。而作为书香世家的张氏家族,本有此传承,自然也尤为重视。他们从余姚迁湖州之始,即因防“离姚日久,名行错杂”,搞不清辈份,“遂拟定支谱命名”为:“廷、文、世、诰、守、元、兆、庆、宝、乃、嘉、德、贻、阙、孙、谋十六字次序,世代遵从,蝉联而下”。并以“存心忠厚、读书敦品、以孝事亲、以敬事兄、教子主乎严”为家训。张廷秀说:“教子严者,十失一、二;教子宽者,十失八、九。余之教子主严,非苛待我子也,原欲我子能就绳尺,成为正人君子耳”。因此自张氏一族迁盛后,虽长期“以织缣贩缯为业”基本不涉足官场,却“代不乏读书守道之士”(柳亚子语),并以孝、友著声于世。民国六年(1917),盛泽建乡贤祠,在地方绅董公议确定奉祀的七位乡贤(当地人的历史楷模)中,就有张季淳之子张天章在内,当年我还听张贻宗先生唱过《祭乡贤歌》,记得他与我谈起此事时仍颇有得色,说明在那时,这种举措对一个宗族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国家,国家,一个国是由无数的家所组成,家族文化正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主要源流,因为文化是人创造的,而任何个人无不可以归属于某一个家族和家庭,即便这种文化具有超越家族、地方,甚至更高层面的意义。换言之,国家民族文化是无数家族文化的总汇,并因此而成为全民共享的成果。对盛泽地方历史文化贡献最大的首推仲氏、王氏,卜氏和沈氏也有相当积累。张氏家族在盛泽的历史虽然没有以上四大姓悠久,文化积累也不如他们丰厚,却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