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后的初中记忆

 yuexiancai 2018-04-25
  序言

        光阴如箭,岁月如歌,从1970年初中到现在,46个春秋,跨越两个世纪,我们完成了青少年到老年的人生转折,回想当年忘不了入学的军训,早操的跑步一次次路过车站,下午上文化课的一头雾水,晚上办学习班的激昂发言,美好的中学时光恰似流水异彩的画卷,深深地落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往事如烟,温馨如昨。现谨以此文重温黄金时代,充满激情的如梦年华。

 一、复课闹革命进初中

        19708的一天,记得是815号,但不是阴历这一天我们在家呆了一年两年的小学毕业生正式的进到了初中学习,说是初中,但不是那种正规的初级中学,而是过去的小学办了个初中班,俗称戴帽子中学。

      我们这一届学生小学毕业于1969年,正是文革轰轰烈烈的进行的那一年。没有毕业考试,也没有升学考试,更谈不上毕业照,昨天还在上课,老师一通知放假,这就算毕业了,也没办毕业证。在看现在小学生的毕业照真是不可言状。我们的小学就这样结束了,我们那时候的同学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到现在回忆起来真的不知道那时候同学的模样了。

       以前铁11小毕业的学生都对口到乌鲁木齐西站的铁二中去上学,后来铁二中也满了,我们这边就去不了了。那一年铁一中铁三中都有招新生,唯独南站地区的小学毕业生在家缀学了。因为那时候南站还没有初中,兰新铁路是1962年通到乌鲁木齐的,通到乌鲁木齐以后才陆陆续续地修建了住房和铁路小学,而且那时候的职工人数也少,整个铁路小学一共八间教室。二部制。接着就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是二部制。

        一九七0年那时候正是文革的一半时期,文革进行了五年,开了九大很多工作又逐步的恢复了,但我们这届小学毕业生。却在家呆了一年多,前面毕业的六七届六八届在家呆了两年和三年没有中学上。今天终于又跨入了久别的校门。那一天是在我这人生中记忆犹新的一天,我跨入了一个新的班级,我们六年级一共有四个班,上到初中以后要縮为三个班,那年月都不叫班叫排,因为这是军事化的编制,我们六四班的同学站在操场上排好了队。一个老师让我们开始报数,123123的报数。报完了以后叫数一的站出来向前三步走,接着数二的后退三步仪式,数二的又后退了三步,这一堆人转眼就变成了三堆。老师又说到刚才报数数一的走到一排去数二的走到二排,数三的就走到了三排。我是六四班的,从今天开始就变成了七年三排的学生了,当然和我一块儿走进三排的还有其他的十几个我们过去六四班的同学。六四班一分为三。

       进到了三排,我们的班主任一个姓万的老师来告诉我们,我们今天就算进入到中学了,接着就讲了如下的事情,第一,我们要开始军训,以后每人每天要把毛主席语录带在身上,早上跑步跑完学习,接着就是军训。

        每个班都有间教室,但是那间教室没有窗户,没有桌子,没有凳子,没有黑板,就是空空一个教室,我们就坐在地下开始学习了毛主席语录。自然少不了要每天早上早请示,每天下午汇报,在排长的带领下先唱东方红,再学几段毛主席语录,接着就开始军训。

        每天早上要把老三篇选读一篇,首先是为人民服务,第二天就是纪念白求恩。第三天就是愚公移山。第四天又是为人民服务,那个时候我们很多同学总都会背诵这三篇文章了。

       这个学校也没有像样的操场,每天跑步我们就跑出学校,沿着上下火车站的两条环形路跑上一圈。从小学出去到上站台的路上再到那个大弯道上,接着就是第二招待所长江路,在往那边上到五警部队转个弯子过两座桥再跑回学校,大约要30分钟左右,这一趟有上坡下坡跑一趟下来,有些女生累得呼儿嗨哟的。

       二、先军训再上课

        接下来就是军训,8月份的天气还很热,我们都在太阳底下练立正稍息齐步走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跑步,每天就这样的动作,来回得做。军训有时候是老师带我们做,有时候是学校的军代表,我们都希望学校的军代表来做他笔直的身材。喊起口令来也要比我们老师的响亮,记得那时候第一个练的就是立正,双脚要成60度。要挺胸收腹,两手要放在裤线上,目视前方。这个动作很简单,但练起来也是挺苦的,第一个是太阳晒,第二个是我们这一年多都没有好好的受训练,在家里散漫惯了,这一下子要像军人那样站几十分钟还是挺累的。

     齐步走的时候先迈左脚先迈右脚,有些人还搞不清楚,令老师很是生气,于是就一遍一遍的教口令一二一,一二一左右左就这样子喊。在走的时候一会儿点,张三注意把脚倒过来,李四迈左脚,就这样地喊着。

       接下来就是其他的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老师一个个的分解着动作,一步步的做,每天我们都这样子来回地练习着,特别是那个横路纵队走的时候,十几个人要对齐走,这个还是有点儿难度的。我们就这样子,一天一天的练。练完了,就回到那一间没有窗户没有门的教室里面席地而坐,开始学习毛主席语录,把小红书掏出来,学习完一段再讨论讨论。我记得那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女生特别的爱发言,每一次的发言都很长,声音也很响亮。发言中什么革命啊?毛主席的教导啊,不怕苦啊,不怕累呀,一张嘴都是革命的词句。

 

        三、逝去的劳动课

         那一年我们都十三四岁,正是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时候,但是在班上阵线分明,男同学站一堆女同学站一堆。男女同学互相都不讲话,有时候如果要传达一个事情或者女生要到男生中说一句话,立刻会引起一阵哄笑和起哄。

        初中的学习生活就在这一天一天的军训中开始了,除了军训还有劳动,那年月劳动课特别多,一会儿让我们到货场帮着工人卸东西,从火车上往下卸一些什么砂石料,纸箱的东西。一会儿又让我们到流动供应站帮那里的职工检土豆。还有跑到战备工地去施工,拿着砂纸和铁刷子把那个钢筋上的铁锈刷下来,我们干的都很认真,一个个钢筋刷的挺亮。我们这些60年代出生的人没有独生子女,家里都是好几个子女。每个人在家都要干家务,有的在家拾煤14,有的到雅马哈里克山上去打柴,那个时候这个山上生长着很多的骆驼刺,拿来引火极为方便。家家烧的都是煤炉子。天天都要生火。对家的消耗也是一个大项。我们到山上打柴提家里就节约了一部分费用。

         因此劳动对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不算是什么难事,人人都会干活,个个都挺能干。而且那个时候家里面都有工具,什么铁锨十字镐。如果在现在可能一班学生的家里人就拿不出来这些工具了。

         1970年战备的空气还是挺浓的,在我们之前的八连九连已经开学,他们主要的任务也是挖防空洞,那个时候挖防空洞都成了所有学校中一件不可缺少的事情,我记得我们的那个防空洞在客运段那个后面的一个操场边上开挖。先是挖一个槽,里面一个大斜坡,下去了四米多以后开始挖洞,那个时候因为时间比较紧,都是三班倒,一到晚上灯火辉煌。那个年月没有电视,电影也不常有,人们在晚上没事的时候就来挖防空洞的工地来看。

       四、半夜三更看軍事演习

        在我们军训的时候一天接到一个通知,说是晚上要去参加一个军事演习,半夜3点集合,我们都怀着一种既好奇又神秘的心情参加那次演戏。记得半夜3点多开始集合,我们都出来了,人还真不少,整个操场人生沸腾,一排集合,三排集合集合的声音彼此起伏。整个连队集合完毕以后开始出发,天黑黑的,也看不见四处的风景,只见前面有带队的我们就开始先下到下边的过境公路上,接着好像是从长江路下去,沿着七一酱园的路一直往上红雁池方向前进。每个同学身上都带了干粮,还有水壶。大家都跟着队伍。有时候在队伍里演唱的歌曲什么英雄赞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路上看到不同的队伍都在往那个方向前进,看样子这是市里面组织的一次大的演习,具体演习什么也不知道,那时候都认为这是军训秘密,也不去打听。天蒙蒙亮的时候好像到了那个地方,一看四处都是人,我们在一个坡坡上坐下休息,接着吃了一些早饭,在我们休息的时候看到后面车站的客运段的都有,其他单位的人不断的从我们前面走过。天快亮的时候,我们往四周环视一下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高炮阵地一字排开的十几门高射炮,旁边有一些解放军战士在做在警戒。后面我们才知道今天演习的科目是打空降兵。同学们就坐在地上,这样子的等啊等一会儿天亮了,不远处飞来了几架飞机,可能是那种老式的苏伊尔运输机。。一会儿从飞机上掉下来一些降落伞,当然不是真正的伞兵,是一些麻袋开始往下降或几片一片的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高射炮想了洞洞,那是我们平生第一次听真炮响,那个炮声真是震耳欲聋尤如在耳边放大号鞭炮,炮声隆隆,大地都在颤抖。在隆隆的炮声中,降落伞一个个的被命中。

      整个演习也不过半个小时就结束了,一结束我又排着队伍往回走。这时候太阳才慢慢的出来,我们是迎着朝霞往回赶路,回到家已经中午了。

 

      、陌生的文化课  

        经过了半个月的军训,到9月份我们开始上课了,因为没有教室,我们只能是二部制,每天就下午上课,早上跑步锻炼身体。我们那年月还有一个特殊的事情,就是晚上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我们发了文革以来的新课本,上面第一页都是毛主席的像,第二页是那个林副主席的题词。里面的政治性极浓,数学讲解放前地主怎样剥削贫下中农算一算剥削了贫下中农多少粮食政治就不用说了,通篇的毛主席著作还有林彪的讲话。记得上文化课前,老师通知让我们每个学生去买上7824开的练习本,一时间车站商店没有卖练习本的,大家都跑到七一酱园那个商场去买练习本,结果搞的那个商店24开的练习本都脱销了。练习本封面上都是毛主席语录。

        进入中学了,我们都是初中生了,可是我们课堂上一开始上的都是小学的课,我记得先给我们补的是分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法什么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不管怎么样,总是开始学习文化课了,这在文革中也算是有一点成就吧。我们这些学生在家疯了一年多,现在坐到这儿,很多人的心还没收回来军训劳动还可以,但是坐到教室上课有些人就感到吃力了,和久违的练习本钢笔又打上了交道。

       我们上电工课是一个叫白桂村老师教我们第一节课,他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讲起来讲,我们中国为什么落伍了。第二节课就给我们讲电路图上的符号。第三节课我记得就开始讲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那个老师讲得很仔细,将串联电路有什么特点,他在黑板上画了几个灯泡,然后有看怎么把它们连起来,可是讲得非常细致,一般人应该是听懂了,讲完以后,他画了二个串联电路图,开始提问下面的同学哪一个是串联电路,哪一个是并联电路,没有人回答,又问了两遍,也没有人回答,他拿起作业本开始点名儿,我记得他点了三个,四个结果来回答都是错误的,这老师有些沮丧,环顾四周,他说谁有不同的观点说出来,当时我举了手,说那两个电路都是串联电路,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可惜呀,班上50多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听懂了。

        那个时候的教材也有问题,不讲系统性,我记得数学讲完正负数以后就开始讲一元一次方程,这里面有很多整式的运算,合并同类项都不讲,你想学生能一下接受吗?和电工课差不多,我记得第一堂课方程式讲完以后,老师留了四道题。很可惜,我记得那时候全年级三个班一百多个学生交上作业的也就是一两个人吧。那个时候的学生不讲学习谁学习好,不是什么优秀学生,关键看政治表现,政治表现又怎么看呢?那就看谁学习毛主席语录学得好,批判会上发声发的高。

 

        欢迎西哈努克亲王

        1970年春天,柬埔寨发生政变,西哈努克被赶下台到中国来避难。这位亲王呆在中国没事,中国政府就安排他到全国各地参观。1970年的冬天,这位亲王又到新疆来了。那一那天我们接到命令去欢迎这位亲王时值腊月,天寒地冻,为了欢迎他来,我们特意里穿上了棉裤,能借到劳保大衣的又穿上了铁路上发的那个羊皮劳保大衣,还有大头鞋,因为在冰天雪地,要等好几个小时,那一天我们早早的就出发了,好像是排在现在红山往西大桥去的那条路上,路两边都慢慢地站满了欢迎西哈努克的人。有些人拿着花,但是大部分人拿的都是语录本。马路中间,警车不停的来回走。早早地实行了交通管制,一会儿说白了,你是两边人都站好了,队伍等着,但是过来车了却不是西哈努克亲王的车,也不知道是什么车,于是人们又回到了原地等着。那一天是特别的冷有人就在原地跺脚。一会儿警车又来了,人们又站起来看结果等半天车过去了还是不见亲王来。就这样的有个三五趟,弄得人们白高兴一场。快到中午的时候,这一次是真的来了,只见前面的引导车先过来然后是摄像车一辆车上堆满了照相机摄影机,接着才是亲王的车。西哈努克亲王在龙书金的陪同下。穿着裘皮大衣,戴着皮帽子露出了巴掌大的一个脸,真是犹抱琵笆半遮面。他老婆莫尼克公主捂的更严实。大围巾把脸几乎盖严了。所以我们只能看个大概。后面就是其他的什么亲王公主也记不清了,反正是一大串车过去也就是十来分钟,这项活动就结束了,把我们冻得够呛,最后就看见一大串车过去。我们天不 亮就起床,早早的在这儿等了四五个小时,就这么十几分钟过去了。热带来亲王西哈努克也冻得够呛,在那么冷的天,他迎着那么大的寒风站在车上,也确实够受罪了。据说到了宾馆下车话都不会讲了。

 

      七、难忘的宣传队   

        我们上初中的时候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还是挺丰富的,学校的革委会、工宣队、军宣队对文艺活动很重视,工宣队的一个姓张的师傅和軍宣队的李代表抓宣传队,每天晚上他都在一块看着宣传队排节目。铁小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从各个年级班里面抽调了当时的帅哥美女,有文艺细胞的人,利用晚上的时间排练节目,在春节元旦的时候都要登台演出,我记得那时候南站候车室的那个二楼的舞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宣传队在那里的演出最多。

        我记得幕还没有拉开,报幕男生和女生就站在前面,在扬声器面前大声的喊说道,革命的职工家属同志们,乌鲁木齐铁11小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现在开始。

 

        我们经常在车站大楼二楼上的会议室那里欣赏自己同学演出的文艺节目,很是赏心悦目。

        这些节目大部分都是自编自演的,那里面有很多内容,现在还记得,比如说样板戏选段是少不了的,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内容。有独唱合唱舞蹈,器乐诗词朗诵,也有快板书。

        还有天津快板,我记得那个时候编了一个,当时苏联在边界上调起武装冲突。是苏联军官和士兵巡逻的事情,记得是那个赵小文和蔡中超演的,赵小文演了一个苏联士兵,蔡中超演一个苏联军官,叫那个当兵的去边境巡逻,他不敢去,我只记得有那么两句台词,那个苏联军官训那个苏联士兵道,"你的肚子疼个屁,你逃避上战场,莫斯科的命令你敢违抗"。

       还有些老师也参加宣传队,我只记得一个姓张的老师,唱的那个秦腔特别的好。

        当时学演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演了第一场和第二场,我记得那个拍得也挺不错的,在当时那种条件下,能学演芭蕾舞,可见这些人是下了功夫的,那些宣传队员后面几乎全部都不上课了,专门训练演出。演白毛女的和演穆仁智演黄世仁的都演得挺像的。我现在还记得演白毛女的叫尚军,演大春的叫李勇。

       这个宣传队不但在学校演还经常到其他的单位巡回演出。

 

        我们七连三排上也有一个女生叫刘喜兰参加了宣传队,好像我们班就她一个人参加了宣传队。因为她的舞跳的相当好。说起话来嗓子细细的,一看就是个文艺苗子,也算是宣传队里面的主力队员吧。在一九七一年夏天的时候看见她在露天舞台上演节目。大概是火车站行李房的那个位置,那时候那里面是一个大会场,经常在那儿演节目或者是放映电影。

       宣传队的队员们在排练的时候,有时候常常穿单衣和单鞋,反正教室里面也点着炉子,不太冷,但那个时候的鞋不像现在这么多花样,我记得她们穿着一双单布鞋,而那个布鞋是塑料底的的鞋,冬天一冻又在雪地上非常的滑,因此他们走起路来都特别的小心谨慎。

       排练白毛女的时候,那些宣传队的女生都扎起了红头绳。那年月红头绳是稀罕的,一般的女孩子很少用。学校排这个白毛女不知道从哪搞了那么多,其实有些就是红毛线,但是宣传队的女生只要有辫子的几乎都扎上了红头绳。

        这些宣传队有不少是文艺上的好苗子,只可惜后来没有继续培养深造的机会。只是生到了普通的工人家庭。如果是生在一个文艺人士的家里面,说不定也成了明星了。像红楼梦里的陈晓旭,她父亲和母亲都是文艺团体里面的,因此成长和家庭也是分不开的。还有那个葛优陈佩斯不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成了明星了。

 

       我们学校宣传队排演的两场白毛女,和初中生活深深的留在了青春的记忆中,直到现在只要听

到白毛女的旋律,就立刻想到了火车站候车室二楼的舞台,一幕幕的往事像电影一样从脑海 中流过。

岁月增 水长流,中学情怀依旧深。

时不时、聚一聚,同学情更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