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藏高原温度带是如何划分的?温度水分地形一个都不少

 茶香飘万里 2018-04-25

出品:“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

制作:中国科普博览

监制:中国科学院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青藏高原有自己独特的地生态空间格局,即水汽通道、干旱河谷、高寒草甸地带和寒旱核心区域。

对于高原自然地带性,专家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人主张高原上存在着水平地带性,但被垂直带性所掩盖;有人认为高原上的地带仅能由垂直带来辨认;有人指出,高原面起伏不大,南北伸展很宽,客观上存在水平地带的差异;有的强调,青藏高原非地带性较显著,不应划分为自然地带等。

我们认为,作为纬向地带性主要分异因素的太阳辐射在高原显示出其重要影响,表现为温度从南到北递减,垂直分带界线的海拔高程也沿同一方向降低。高原上辐射平衡与温度等项要素以高原西北部为中心在空间上呈“同心弧状”的分布态势,反映出地势结构和海拔等因素的更大作用。受大气环流和高原地势格局的制约,形成温度、水分条件地域组合的不同,呈现从东南暖热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递变的趋势。相应的,在自然景观上表现为由山地森林-高山草甸-山地/高山草原-山地/高山荒漠的带状更迭。

青藏高原区域,大体上可依次按温度条件、水分状况和地形划分,着重考虑气候、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总体来看,青藏高原区域划分的单位是温度带,往下依次是自然地带、自然区,指标体系上主要按照温度和水分状况划分。从温度带上看,主要分为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和山地亚热带,指标上主要是按日均温大于等于10度的天数、日均温大于等于5度的天数、最暖月平均气温以及基本特征来划分。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发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高层次公益性科普活动。精彩内容关注“科学与中国”官方网站(cs.kepu.cn)。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为网站委托单位,中国科普博览为网络传播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