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舒说: 我也是一边享受着老人带娃的福利,一边又希望什么都能自己来、自己说了算的妈妈,看到这篇真的太有共鸣了!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澳洲的妈妈,文中关于中国老人和澳洲本地老人的晚年生活的对比,让我感触很深。 有人说老人带孩子是一种“压榨”,多数情况我并不同意。老人有这样的情感需求,只是他们的体力和精力又太有限了,可能在早教、社交之类的事情上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那又如何,他们真的爱孩子啊!被老人疼爱的童年是多少人一生温暖的回忆。 老人来带孩子,其实有一些好处。比如他们不焦虑,不会为了作息之类的事情和孩子较劲,顺其自然反而可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带。有时候看见小孩子有模有样地跟着老人跳广场舞,我觉得好可爱啊,这明明也是一种早教呀! 文=Vivian Shen 因为孩子爸爸的工作原因,最近两年我们家一半的时间住在悉尼,一半的时间住在北京。据我自己的观察,在北京,我身边差不多80%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带,但是在悉尼的华人家庭中,这个比例正好反过来。
说实话,不管是悉尼的朋友,还是北京的朋友,让老人帮忙带孩子,毫无抱怨的是极少数。
先来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公公婆婆在我儿子一岁左右的时候,曾专门来悉尼帮过我们三个月。我婆婆很开朗也很开明,那段时间没有任何婆媳矛盾。在育儿方面,我能做到尽量自己带孩子(毕竟出门需要我开车),对公公婆婆很少提要求,即使遇见分歧我们也能充分的沟通。但尽管这样,家里还是出了问题。
当时的情况是,因为有婆婆在,我老公整个变了一个人。以前就我们俩在澳洲生活的时候,他要负责买菜做饭、晚上给儿子洗澡、每周收拾院子,周末还能独立带孩子去上早教课。但是公公婆婆来大包大揽了老公大部分的“家庭责任”,那段时间他竟然闲到开始打游戏。
不参与家务事的人会逐渐失去话语权。
儿子一岁的时候我想每周两天送他去托儿所(澳洲的托班很普遍),但婆婆觉得孩子太小了贸然送去不太好。老公当时对我说的是:“我妈说宝宝这么小送去会生病,你要嫌累就让她带呗。”转头对婆婆说的是:“朋友家孩子两岁多才送托,英语说得不太好,小朋友都没人和他玩。”完全是和稀泥 传话筒,不像是家庭的主人。
有时候接触一些老人长期帮忙带娃的家庭,我真心觉得撑起整个家的根本不是挣钱(把家当旅馆)的小两口,而是做饭带娃操持家务的老人。但这种氛围真的太不正常了。 大家都说在国外生活的华人爸爸很全能,但其实只是生活把他们逼得正常化了而已。毕竟被从小教育“少管闲事多读书”的这一代,要有人帮忙,谁不愿意做巨婴?
在我认识的、知道的所有家庭中,有条件选择自己全职带娃的妈妈,没有一个是后悔的。 大家的共识是:“身体累要好于心累。”然而选择让老人承担育儿重任的家庭,大部分都充满了无奈。
我在北京最好的朋友,是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她在行业走下坡路的时候被我们当时在的那家外企裁员了,但因为做事靠谱,很快又跳到了以前合作过的一家客户公司,进入了新领域。而她老公,在某家著名电商做程序员,收入很高但是超级忙。
三十岁过半,两口子都刚刚做到了中层。收入虽可观,但是现实的问题就是两边的老人都在农村,都不怎么会说普通话,并且都不愿意来北京帮忙带孩子。从休产假开始,她就开始不断地靠声泪俱下求婆婆求妈妈,但是两边的老人在北京生活都坚持不了三个月。最终,在女儿一岁半的时候,她别无选择的让孩子跟姥姥回了老家。女儿就此变成了留守儿童。
“我婆婆在北京住的时候,经常顺手就用洗碗布给女儿擦嘴,而且经常能带着女儿看几个小时的乡村题材连续剧。她还总是不洗澡不洗脚不换袜子,家里每个房间都飘荡着她的脚臭味。但我根本什么都不敢说,我只求她能多帮我带一天娃。”
“我妈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农村老太太嘛,张口闭口都是脏话。女儿被带回老家我也很痛苦,但我能怎么办,生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是高龄产妇了,再等下去很可能就要去做试管婴儿了。而且我们俩都没有北京户口,以后孩子上幼儿园、上学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让我现在辞职,真没这个勇气。”
你看,月薪三千和月薪三万,都有可能面临“妈妈搬砖就不能抱你,抱你就没法搬砖”的困境。请保姆确实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能放心完全把孩子交给保姆的是少数。
“老人再奇葩,也总是真心爱孩子、为孩子好的,要远好过保姆这样的陌生人。”这也是多数人的共识。
新闻上报道的老人让孩子吃蝌蚪治病、只顾自己打牌让两岁的孩子乱跑出车祸这种,绝对是极端案例。大部分老人被儿媳妇或者女儿抱怨的点主要是:“喂饭、穿太多衣服以及看电视。”
想想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小时候就是奶奶带大的,我至今都记得小时候妈妈要求我每天晚上给奶奶端热水泡脚,因为“奶奶带你很辛苦。”其实我妈妈是个主意很正的人,她和我奶奶说话的开场白经常是:“妈,我知道您不容易。”接着的内容就是:
“她都那么大了,自己走不丢,不用非去学校接。” “早上赖床也得叫起来啊,哪能为了睡懒觉不上学。” “别再偷偷给她零花钱了,我看她又在学校门口的小摊上买零食。”
现在想想,我是一个被爷爷奶奶宠大的孩子,但是喂饭、打掩护让我看动画片这些事情,都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我的成长。反而是我妈挂在嘴边的 “奶奶年纪大了,很辛苦,你不要再给奶奶找事儿了”、“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孝敬奶奶,奶奶把你带这么大不容易”诸如此类的话贯彻了我的童年。
爸爸妈妈对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的态度,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婆婆偶尔帮我带孩子,我总是回想起自己的奶奶。比如婆婆喂饭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小学三年级奶奶还会到床边喂我躺着吃水果,也会和婆婆感慨我自己小时候的回忆。完全不会去怪婆婆过度宠孩子,而是觉得我儿子和小时候的我一样幸福。
婆媳关系是会遗传的。闺蜜说起她和婆婆闹得很僵,因为婆婆总是说话很难听,无法沟通。后来有一次她老公说起童年往事,说妈妈和奶奶曾经在街上打架,互相抖落家里的私事,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邻居看热闹,而他爸爸当时躲在家里不出去解决问题。因为这件事闺蜜的老公整个小学都被同学和老师嘲笑。
闺蜜也面临着必须要老人带娃的情况。但她拎得很清:
“现在是我求我婆婆帮忙,所以只能全面认怂。虽然我们各种理念不合,但她确实对孩子很上心。有时候我周末带两天,都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觉得体力被透支,上班反而能休息。我真的难以想象她是怎么做到每天给孩子做饭还能带孩子到处玩的。反正我现在有什么事就让我老公去沟通,但是能自己陪孩子的时候,我还是选择尽量自己带。”
老公能选,但家人是没得选的。曾经在某个妈妈群里看见有人嫌弃老人带孩子玩的内容“信息量太少”,给老人“划清单”,要求老人按照某个育儿博主的日程表来带。当时就有心直口快的妈妈说:“你太天真了,这个表我自己都做不到。”
很多人自己做不到下班和周末带娃,却不吝惜气力查资料,用各种权威数据压制老人、要求老人。 ![]() 这就好比老公一边打游戏一边怒吼:“怎么带孩子的,为什么又哭?”这股蜜汁自信的大BOSS做派,自信到底从哪儿来。
记得今年春节时,我带儿子在北京某家商场逛街,有个两三岁的孩子疯跑,他爷爷背着孩子的书包和水壶,步履蹒跚、佝偻着背在后面追,结果踉跄了一下差点摔倒。当时那个背影真的让我觉得太心酸了。更心酸的是,我发现孩子的妈妈在后面边走边玩手机,根本没发现老人差点摔倒这件事。等孩子被捉回来,她假模假样地骂了几句,还责问老人:“你怎么不看住他,别让他在商场乱跑。”。
![]() 如果当妈的育儿这件事上没有担当,我要是老人,也很难听进去她居高临下所说的理论、下的命令。
我当然也遇见过素质很不好的老人。
有一次在北京带儿子去医院看儿科,挂号的队伍超级长,结果就有老年人抱着孩子插队,还理直气壮地说:“你看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让我先排吧。” 还遇到过有个老奶奶在超市对着自家孙子说:“你这个丢人玩意,怎么这么没出息,为了口吃的脸都不要了。”那个小男孩在哭着要雪糕,也就三岁多,不知道他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语言。
我很理解吐槽婆婆的媳妇儿们。 ![]() 像是给孩子灌输错误的价值观、挑拨夫妻关系、用一些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偏方给孩子治病 ……这些统统不能忍。 ![]()
无论当时的处境多缺钱,如果遇见这些情况,我想我排除万难也会坚持自己带的。我所知道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妈妈既要自己带娃,又想方设法在家做兼职。
话说回来,连合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更何况是和代沟巨大的老年人同住。婆媳之道的真理是:距离产生美。有多少人感慨没小孩之前和婆婆处得很好,生完小孩为了抢着抱孩子、为了吃盐吃糖把屎把尿吵得天翻地覆。 还记得婆婆帮我带娃的时候,我老公的澳洲本地女同事曾经夸张地对他说:“我的天啊,你竟然能容忍自己的爹妈在家里住超过一个月!我最多能忍受三天!” 你看,成年人和父母相处,明明就是世界难题。
最近在悉尼遇见了一件事,也让我很唏嘘:
上个礼拜我自己带儿子在购物中心吃寿司,忽然有一位看起来至少80岁的老爷爷坐在我们邻桌,夸我儿子很可爱。澳洲的老人普遍很寂寞,这种聊天开场白在公共场合很多见,于是我就配合着聊了几句。 但是没想到,这个爷爷起身要走的时候非要在我们的桌子上留一张10刀的纸币,让我给孩子“买玩具或者巧克力”。我觉得非常难堪,不认为自己或孩子看起来需要接济,坚持拒绝了老人的好意,没想到他像受了伤害一样,反而对我说了对不起,收起钱沉默地走开了。
回家以后和悉尼的本地朋友聊天,她们说我少见多怪。“这边都是空巢老人,生活实在是太寂寞了,可能是看见小孩子就会想起他们自己的孙辈,所以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喜爱,真的不是接济你。下次再遇见这种情况,就愉快接受嘛。” 有个朋友还说起她家邻居是个独居的老太太,隔三差五就在他们家信箱里塞糖果和玩具,导致孩子现在每天都特别积极地去看信。
![]() 得知原委之后我忽然觉得很对不起那个爷爷,同时也略有些心酸。澳洲很多老人为了避免住进养老院,都会拼尽全力照顾自己到最后一刻。我甚至见过九十多岁、平时走路都巍巍战战的邻居爷爷驾驶着抖动超级厉害、噪音巨大的割草机在前院割草。也听说过有些年迈的老人在家摔倒后,因为爬不起来就此死掉,过很多天才被邻居或社工发现。
中国人的亲情关系的确是相爱相杀,没有那么多I love you的肉麻句子。很多家庭需要老人带孩子,否则无法运转;也有很多老人真心享受带孩子的天伦之乐。只是这件事双方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妥协。 ![]() 闺蜜说,她在不爽的时候总是默念“同一个中国,同一种老人”,想想别人家都差不多,也就释怀了。 ![]() 老年人很少会在网上吐槽,但有一天我在我妈的微信群里看见了两个顺口溜,觉得很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带 孙 谣》 带孙烦,带孙难, 带孙不能出门玩; 带孙苦,带孙累, 带孙还没辛苦费。 想着带孙像天堂, 实际带孙像牢房; 自己出钱成银行, 不如回家去放羊。 带孙辛苦地位低, 有事请假没人批; 年年带孙年年愁, 天天带孙像只猴。 洗衣拖地没报酬, 有时挨骂没理由; 孙辈生病更发愁, 担心害怕眼泪流。 碰见亲儿低下头, 见了媳妇直摇头; 带完一胎接二胎, 不知何年是尽头。 带孙就像在打工, 身心疲惫不轻松; 你想改行行不通, 只能认命往前冲。 送给带孙辈的人! 还有一个: 是主人吧,说了不算; 是客人吧,啥活都干; 是保姆吧, 一分钱不赚,外搭钱还不算; 是志愿者吧,还没人点赞, 是厨师吧,老吃剩饭; 是采购吧,自己掏钱; 是老人吧,没人待见; 当孙子吧,年龄有偏; 起早些吧,怕把人家好梦打断; 起晚些吧,又没准备下早点; 做多了吧,只怕把东西作贱; 做少了吧,又怕肚子填不满; 菜炒生了,儿媳只喊难咽; 菜炒过了,儿子嫌没口感; 盐放少了,孙子闹腾味淡; 盐放多了,又怕高血压缠。 送给看孙子外孙子的同学们。 ![]()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