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南大校史,迭经变革却激流勇进
2017-05-23 南京仙林
绿树掩映暗香浮动,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 将南京大学校史馆掩藏得略深, 需从路的这头走过去拂开美景, 才能见到庄重肃穆的南大校史馆。 伫立馆前,抚摸石壁, 碑石上留下裂痕斑斑、苍苔缕缕, 平添几分古朴之气,令人倍增沧桑之感。 百年名校,历史积淀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探访南大校史馆, 感受名校特殊的人文底蕴与文化脉络。 追忆南大校史,迭经变革却激流勇进 位于鼓楼校区的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是活着的历史典籍,记录下南大发展的点滴。1936年由杨廷宝设计,青筒瓦屋面,青砖墙面。建筑平面为十字形,座南面北。它巍巍伫立,与北大楼共同构成金陵大学的中轴线。 馆的门楣上镌刻着“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的金色馆名,是原中央大学校长、百岁老人顾毓琇所题写。 馆外有一个“二源壁”。壁的前后两面镶嵌着两块20世纪初镌刻的学堂碑石。其中一块上书“两江师范学堂”六个遒劲、雄浑的魏碑体大字;另一块则以柳体大书“金陵大学堂”,笔力沉着,大气磅礴。 两江师范学堂和金陵大学堂都是南京大学的前身,而两江师范学堂更早的前身则是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即肇始于此,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风云际会,变革剧烈,在历史的洪流中几经颠簸转折,南京大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1949年才定名南京大学。 这三个重要的时期分别为三江师范学堂至国立东南大学时期(1902-1927);国立中央大学时期(1927~1949),以及南京大学时期(1949~至今)。在这不同的三个阶段,南京大学有过不同的校名,1906年为两江师范学堂,1914年改成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又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为第四中山大学。甚至仅一年之隔,又从1927年的江苏大学改为1928年的国立中央大学。 金陵大学是南京大学的另一个来源。成立于1910年的金陵大学堂前期叫汇文书院,是民国时期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教会大学,后被政府接办方改名为金陵大学。1952年的学科调整,使得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并入南京大学,因而金陵大学也成为南京大学的一部分。 历经历史的激流从未停止思想的传播,南京大学不仅承担着高等教育的职责,更是先锋思想的阵营,成为众多知识分子传播主张寻找真理的殿堂。薪火不断,从艰苦中奋发走来,南大精神已流淌进一代代南大学子的心底。 历史的注脚在这里一一标记 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的所在地就是原金陵大学图书馆,藏馆整体面积1400平米,展区面积占据1000平米。步入其中,各种泛黄的文献古籍,还有遗存的名人画像映入眼帘,不由得会小心呼吸,生怕打扰了这安静的空气。 因为有明确的空间划分和指向标识,所以参观南京大学校史馆可以直奔主题,舒适轻松。馆内分为“百年校史”、“今日南大”、“百年英才”、“多媒体演示”及“礼品厅”等五个展区。 弥足珍贵的照片,珍稀的史料,近百部录像资料以及南大校友们捐赠的珍贵题字等,一物一件都传递着历史的风韵,将南京大学尘封的过去缓缓叙述和展开。 当年两江师范学堂的毕业文凭仍旧保存完好,毛笔字的题词清晰可见,“毕业证..光绪三十有二年十二月十七日”,把记忆一下子带回了过去。看着矫健刚正的字体,好像能感受校长落笔时对学子们那股满腔诚意和希冀的心情。 南京大学校名更迭,但凡用过的校名都有官方印章为证。整齐排列着的印章,下方即是朱红色的刻文,以往校名均清晰可见,可以如数家珍。 校史馆里还收藏有金陵大学的纪念石碑,让人联想起金陵大学当年的风采。石碑上刻写着“汇文书院和宏育书院并立”几字碑文。旁边是金陵大学的校门钟,虽已作古可耳畔似乎能回荡起当年的钟声,正是聆听这钟声,学子们奔赴学堂,开启智慧和理想。 南京大学名人辈出,物理学家、文学家、作家、政要、院士...不计其数。中国“居里夫人”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在中央大学物理系读书时使用过的光学旋光仪还在这里仔细收藏着。仪器的周身已经磨损斑驳上了锈,但其结构造型以及应用原理仍然可以找寻和验证。 古往今来,在传承中发扬,南京大学如今的璀璨和辉煌在二楼的“今日南大”展厅得以生动展现。展橱里展示着各界教授专家撰写发表的著作和论文,以及报纸刊物上的学术讨论文章,篇幅众多,文采斐然。 百年英才厅里则珍藏着南京大学校史上出现的历代名人传记资料,多达300多位,英才辈出人才济济。几代南大人及莘莘学子辛勤耕耘的结晶,被浓缩、淀积在这里。 走出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你会对南大校训及其治学精神有新的领悟。正是濡染这样的良好学风,无数南大学子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才。想到此,内心不由得昂扬和振奋,也增强了奋发上进的自信。 |
|
来自: 沁园春春2016 > 《金陵大学堂 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