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重破坏性创新 推动开放式创新

 BBSBIAN 2018-04-2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万

新科技革命正展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面对新趋势,我国需要更加注重颠覆性技术和破坏性创新的发展,更为精准地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大魄力推动开放式创新,力求率先形成适应和促进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科技创新治理新体系。

  当前,新科技革命正蓄势待发。纵观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既遵循一般规律,但又不都是过去的简单重复。随着科技创新的累积,冯·诺依曼在几十年前提到的“技术奇点”,有可能正在来临。新科技革命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中国惟有抓住新特征、新趋势,才能乘势而上。

新科技革命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从科学上的重大原创性突破,到工程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到新兴产业部门崛起为主导产业,再到社会文化层面发生深刻变化,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带来一系列崭新的进步。前瞻新科技革命,将可能在以下六方面带来新的重要变化。

  一是科学基石的新变化。经过最近几十年的累积,科学的引领性作用日益明显,诸多科学领域正在酝酿重大突破。从宏观到微观,诸如对暗物质、暗能量的探索以及量子科学等的发展,都将深刻影响甚至颠覆当下对宇宙的认识。科研范式本身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大数据正在成为第四种研究范式,学科交叉与融合开始在各个层面展开。科研活动出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日益依赖于大型复杂的基础设施和科学工程;另一方面,基于全球科研网络“认知盈余”的众包式研发模式在人类历史上正进行着最为广泛的科研协作。

  二是主导力量的新变化。过往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基本上以单一领域、单项技术、单个产业的重大突破作为主导力量。今天,人类社会所依赖的科学、技术和产业体系已然高度复杂,全球研发投入总量、单体最大研发项目投入以及数据、信息与知识更新速度等屡创新高。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可能会以若干个使能技术簇的协同交替演进来造就若干新兴产业群的方式,实现对原有产业和技术体系的演替与升级。从原来简单的垂直领域的兴起和突破,转向垂直升级与水平融合共同演进的新机制。新兴主导产业的创生与发展,将与变革现存所有产业组织形态和技术体系同步展开。未来5—10年,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新农业、新矿业、新商业、新金融、新制造、新服务将可能得到快速发展。

  三是组织载体的新变化。每一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都会创造出新的组织形式,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研发组织、发明工厂等都是逐步形成并成为主流组织模式的。这些机构尽管组织体制和运作模式各有特色,但总体上呈现出工业化背景下规制化、标准化的特点,这是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制造相匹配的。今天,随着智能网络技术和人类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网络化、分布式、自组织型的新型机构正在蓬勃兴起。涌现出工业化与服务化互通、标准化与非标准化共存、批量化与定制化相融等特点的新型研发组织、新型生产组织、新型服务组织、新型商业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等,将更加有利于人的创造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最快速度提升、最广范围扩散。

  四是空间响应的新变化。过往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往往会在少数甚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率先爆发,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波及影响,呈现出毗邻空间顺次衰减的传导态势。今天,随着新兴大国的崛起和现代新型交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可能呈现出世界范围内多源并发、蛙跳波及的空间响应新格局。不仅如此,随着人口密度和资源效率提高,空天、地下、海洋将可能得到全面开发,相关科技创新可能会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

  五是资源基础的新变化。过往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基本上是建构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与使用上,并且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中逐步展开。如果采用原有发展道路,地球将很快面临资源枯竭、围绕资源产生纷争的残酷境地。为此,必须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态循环方式。发达国家能否更发达,发展中国家能否也发达,这亟待科技创新给出全新的解决方案。资源高效分享利用、终极能源解决方案、高速灵巧交通装备、智能链接全球人口等将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六是社会生态的新变化。过往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往往伴随着人口增加、寿命延长、家庭变迁和就业增长,相对较为温和而缓慢。当下,人口增加速度不减、寿命延长更是有望突破某个极限,赋能于个人的科技创新,对家庭、就业和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等将产生可能是永久性的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失业性经济增长、超长寿命的老龄化社会、超级休闲生活方式、个体化创新与自雇经济、零工经济与基本国民收入制度、基因编辑与人体增强等将可能带来剧烈的社会变化,现场无人化但深度人机协同的生产、消费、娱乐、运输等,将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超级创造力经济社会时代。

奋力成为新科技革命的引领者

  面对新趋势,我国需要更加注重颠覆性技术和破坏性创新的发展,更为精准地促进体制机制改革,更大魄力地推动开放式创新,力求率先形成适应和促进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科技创新治理新体系。

  以超前眼光进行超强投入,打造能够引领整个世纪的科技创新基石。从关切人类未来命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破解重大科学问题的视角,在宇宙演化、健康长寿、智能融合等方向上,集成部署若干战略引领型重大项目与工程,为未来几十年中重大科学进展、工程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和区域建设大型科学基础设施群和重大研发与创新功能平台,为重大科学原创突破提供最为先进的实验环境和平台条件;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宜居宜研宜创的科学城,实现科研与空间的有机融合。更加主动地设置全球性创新议题,发起以我为主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在更高水平上加快科技走出去、引进来。

  主动赢得世界顶尖人才,促进广泛而高效的自由探索与创新试错。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要创造优厚条件和创新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吸引最拔尖人才。形成重大领域方向上全球一流人才、团队、机构的动态跟踪清单,作为集聚引进和对标培育的重要依据。生活方面,要给予最大程度上的便利,使他们能够安心、专心、尽心于创新活动。信息方面,要给予充足的国内外交流便利,能够与全球科研与创新网络有效链接。设施环境方面,要给予科技顶尖人才使用大科学工程装置的充分自由,赋予充分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科研经费支配权和人力资源调动权。

  加快破除各类体制瓶颈,建构能主导未来的新组织新体制新规则。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探索新型组织模式,加快国家实验室的部署与实践。加大促进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的力度,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研发创新领域,使得新型研发组织更富活力、更具效率。对新兴产业领域中涌现出的大量新事物、新业态、新模式(如网约车、共享单车、自动驾驶、无人机等),给予最大程度的包容,尊重并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将一些暂时性的社会摩擦予以消纳。形成对创新创业最便利的商事主体管理规制,使我国成为未来产业国际规制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发展颠覆性技术领先市场,率先形成世界级创新型经济发展新格局。颠覆式技术和破坏性创新是实现从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从追赶战略向赶超和领先战略转变的关键所在。在能源变革、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生命创制、微纳制造等领域,加大对颠覆性技术和破坏性创新的支持力度,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示范应用,通过综合运用需求侧、供给侧和环境面创新政策,特别是政府采购首台套、商业化前采购、税收抵扣抵免等精准施策,使得未来支柱产业中的主导设计率先在我国形成,努力抢占未来产业价值链高端,推动我国成为与世界同步甚至引领未来的新产品、新模式、新服务、新商业的试验场、示范地和领先应用国度。

  强化文化自信创新自信,构筑响应时代变迁的社会新结构新文化。实施更具引领性的科学展望和技术预见,提高机会识别、趋势把握、理念凝练和话语引导能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程中,形成一支国际化创新型企业家和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呵护和培养敢于质疑、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改革发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打造世界一流教育,培育未来创新领袖。持续提高公众科技素养和创新风险友好意识,使全社会形成尊崇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愿意尝新的新风尚。促进生态、生活、生产的和谐共生演进,加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