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共管理共同体” . 作者简介: 王轩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刘骏民,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中心 王佳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 准确、详细、定量地掌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水平和整体运行情况,对于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社会保障综合评价体系,从“适度”、“公平”、“有效”三个评价维度,共14项指标,对我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进行评价,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水平和各省份的保障水平分别进行评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上存在着保障水平“西低东高,内陆低沿海高”的特点,分别从“适度”、“公平”、“有效”三个评价维度来看,在适度水平方面,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评分位居前列,而西南、西北地区则普遍较低;公平程度方面中西部地区的评分则反超东部地区,西藏地区则在公平程度评分中成为分值最高的省份;而在有效性方面,则呈现出中部、西南等几省份领跑全国的现象。最后本文针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安全制度,是政府职能的重要部分,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社会保障担负着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其收入直接影响资本和劳动力供给,而支出则直接影响公平和效率。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保障水平较低,存在问题较多。因此,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准确、详细、量化地掌握我国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和运行情况,对于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文献回顾 人们对社会保障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由来已久。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水平的不同将会对每个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个体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社会保障的水平高低将会改变每个人的储蓄水平和劳动供给,从而会影响到整体的利率、工资水平。1901年Rowntree对英国约克郡的贫困问题研究就是早期研究的代表。早期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研究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提高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水平。如Poterba等对财政支出在社会保障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以依靠财政支出的方式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和方向,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根本要素是建立更加高效的保障基金筹资方式,并实现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而Alesina等则认为社会保障的本质在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一种福利制度,但是福利的水平需要精确控制,过高或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会阻碍经济发展。Nevitt也从福利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研究,但他强调这种福利主要体现在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保障住房就是最本质的生活保障。Forbes等则对社会保障制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保障,更是国家调节社会贫富差异、维护社会公平的一项经济工具。随着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逐步深入,如何准确测度社会保障的水平,对其进行量化评价和比较,逐步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 一类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测度。朱庆芳较早开始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并通过尝试构建指标体系的方式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有的学者在研究中提出,可以从社会保障缴费水平、社会保障给付水平、各保障项目给付水平三个方面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度量。在研究中人们发现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涉及多个方面,既要考虑宏观经济指标,也要考虑评价社会保障功能性指标。李素利等从社会保障审计人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适度性、公平性和回应性作为主要维度的社会保障体系评价模型,并利用分散技术对评价体系中的因子框架结构进行了科学检验。多维度的评价模型有效的克服了以往研究中仅以社会保障政策的直接效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优劣评价标准的局限性。该评价体系下的评价指标是以社会保障审计人员的视角进行筛选,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测度和打分,这种测度方式虽然可以更好的锁定抽样人群,但是测度的数据从本质上说来源于人的主观评价而非客观经济指标的数据,可能会存在不同调查人群的评测结论不同,单次评测的周期长、门槛高不易操作等局限性。Komelina等通过复杂系统和系统理论的方法对社会保障、经济和生态发展、社会进步三者间形成的系统进行分析,尝试得出影响社会保障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社会保障评价体系,但是限于指标选择的方法,仍无法实现对不同省份或国家整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效果进行实时的量化分析、对比和监测。在研究中为了能够更加便捷、有效地对社会保障体系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测度和研判,同时进一步提高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学者们在研究中尝试通过加入和使用能够量化表征的指标,如宏观经济指标及其变化率指标等来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改进,并在完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各指标的评价权重进行量化。谭志等通过因子分析对我国31个省份进行评价,他们认为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经济因素水平。周颖颖和薛兴利。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并对2013年山东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山东省内存在各地保障水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王磊在其研究中也使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存在的覆盖率低、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而刘萍萍在研究中则发现导致社会保障出现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仅与经济因素相关,也与人口结构、资源分布、投资环境、产业布局等一系列因素紧密相关。因此想要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应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另一类是以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研究为主。Coronado等通过PSID的数据计算出美国公民个人获得的社会保障转移净额,用以评价美国在二战后社会保障的水平。也有学者如Auerbach等、Imrohoroglu等和Huggett等,利用一般均衡世代交叠模型对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个人福利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Caucutt等分别对美国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保障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在农村以土地为主的家庭养老模式比养老保险适度性更好,而在城市居住的人们则更加倾向于依赖社会保障政策对自己生活的保障。Taydas等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了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对于缩减贫富差距、提高居民生活保障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类研究往往建立在社会保障支出越多越好的假设之上,一方面假设有待推敲,而另一方面忽略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有效性等因素在社会保障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学者穆怀中等根据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及劳动生产要素投人分配系数模型,综合提出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模型,并据此模型对我国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测度,进而提出了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李齐云和朱俭以社会保障需求作为出发点,分别计算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内部要素的需求水平,综合得到各个社会保障分项目的适度水平测度模型,并根据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适度水平测算出我国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也有学者运用测度模型分别对河南、安徽、云南等省份进行了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度,结论认为各省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保障层次不高、各省保障水平仍徘徊于适度水平下限、农村与城市相比较保证水平普遍较低等问题。王元月等根据穆怀中所提出的适度水平模型对不同省份进行了适度水平测度和分析。杨翠迎和何文炯”¨对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但农村地区的保障水平发展不均衡、波动较大,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导致我国部分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二是我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统筹层级较低。在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研究中主要是沿袭或改进穆怀中所提出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模型,但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适度水平评测模型,如通过构建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推拉效应”模型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的适度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小于经济增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拉动效应”,文章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失衡现象,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应适度放缓。 综合来看,以往学者对于社会保障体系水平及其评价进行了大量详实的研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完善等工作发挥了指导作用。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某一方面的因素来筛选指标,比如仅以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再如仅根据社会保障体系涵盖的项目筛选指标,或者仅根据宏观经济因素筛选指标。这样选出的指标虽然有效但并不全面,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果不仅与经济因素相关,还与区域环境、人口结构、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公平程度、资源分布、投资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紧密相关。因此在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评价时,应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并系统的构建指标体系,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得出结论。学者们所构建评价体系的评价角度有些是从社会保障的功能出发,有些是从社会保障的实际运行效果出发,尽管对于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支出水平、保障规模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都或多或少存在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刻画过于片面和单一的情况,不能全面表征出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层次与差异性,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合理化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同时包含多个层面、多个参与者的“N+2维”式的立体化结构,需要我们从更丰富的视角、通过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我国的社会保障评价体系进行综合研究。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全景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逐年增加,但在世界范围内仍处在较低水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发布的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39828亿元,比上年增加4575亿元,增长率为13.O%。基金支出合计33003亿元,比上年增加5086亿元,增长率为18.2%。同时,在我国财政支出的细分目录中,2014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支出为15968.85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当年财政收入总额的2.5%。而根据《世界社会保障报告》,全球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平均占GDP的17.2%,各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占其GDP的平均值为10.9%。由此可见,相对于世界水平,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相对较低。 我国不同的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所不同。具体来看:在整体覆盖人群方面,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针对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但还缺乏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在城乡差异方面,城镇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项目明显多于农民居民,缺乏针对农村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障。我国统筹范围内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存在较大差距,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明显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性差异。我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对比我国城乡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二者之间仍存在差距较大。无论是社会保障总支出还是人均支出,农村明显低于城市。农村社会保障人均支出不到城市的10%。此外,财政分权下的社会保障大都属于地方政府支出,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距,因此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如福建、苏浙)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较轻,而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和老东北工业区(如辽宁、黑龙江)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较大。 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对于社会保障的投入逐年增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社群有别,城乡二元以及区域差异等问题。同时现有的研究中社会保障评价体系中存在指标筛选不够全面,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刻画过于片面和单一的情况,不能全面表征出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层次与差异性。 为了更加全面地衡量社会保障体系的合理化程度和保障水平,本文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构和完善了我国社会保障评价体系,并通过对评价体系的指标逐个进行量化打分,得出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综合评价,同时根据得分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评价体系的重构 结合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多维度、多层面、多参与者”的结构特点,本研究重新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现状的社会保障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既考虑到宏观经济因素也要考虑到了社会保障的实际运行效果、效率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发展可持续性等因素。评价体系的具体重构情况如下: 评价体系重构的原则 为了对我国各省份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本文以成思危教授所提出的关于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三原则为基本依据,社会保障既要兼顾“适度、公平、有效”这三个原则,并在对相关文献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我国社会保障评价体系进行重构与完善。 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在社会保障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本文选取指标的主要标准是:(1)从适度、公平、有效三个角度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以期更全面地构建社会保障指标评价体系;(2)指标数据具有可得性,由于本研究拟对全国范围及31个省份分别进行社会保障水平综合评价,因此选取的指标要在全国及省级范围均具有可靠的数据来源;(3)所选指标数据更新及时。依据这三个原则,我们从适度性、公平性和有效性三个角度共选择了6类共14个评价指标。 评价体系指标的建立 表1展示了本文筛选出的各项评价指标,按照三级将指标进行分类,以适度性、公平性和有效性三个构建原则作为一级分类,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分,体现的是衡量社会保障不同方面的具体水平,三级指标则是对二级指标进行的更加精细准确的划分,从不同维度对二级指标进行数值刻画。 表1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公平性指标的选取过程中,本文按照“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原则进行指标筛选。考虑到数据可得性,代内公平的表征上本文选取“统筹范围内机关人员与企业人员退休金差异”作为评价指标,由于代际公平指的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社会保障方面责任与收益的公平原则,因此,对于代际公平,本文选取“老年人口抚养比”作为其评价指标。随着我国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年龄结构、劳动力数量、以及老年人抚养水平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我国的代际间社保方面的权责也在发生着变化。总之,在我国影响代际公平的主要原因是不同代人所承担的来自上代人的养老压力,因此可以通过老年人口抚养比例这一指标进行代际公平的间接度量指标。 由此,本文构建出以“适度、公平、有效”作为基本评价原则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指标的社会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据此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评价体系的实证检验 基于前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指标,为了充分利用评价指标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科学、全面、综合、量化的评价和打分,本文选用在相关研究中广为使用的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并分别对我国社会保障的不同层面和整体水平进行评价打分。 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根据指标体系,本文获取了我国31个省份(不含生产建设兵团)的相关指标数据,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表2为31个省份14个评价指标的数据均值和变异系数,由于西藏自治区无失业津贴领取人数的统计数据,因此无法通过计算得到失业保险津贴替代率,在因子分析中将以均值代替缺失值。 表2描述统计量
根据前文的指标构建,在表2中给出了14个描述性统计量,并进一步根据这14个统计量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 在因子分析前,首先来对样本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如表3所示,KMO值大于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拒绝原假设,说明存在因子结构,可以通过因子分析能够得到相对明显的结果。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如表4所示,根据主成分的特征根必须大于1这一原则,一共提取到5个公因子,特征根分别为4.06、2.31、1.749、1.676和1.085,数值均大于1,因此,五个公因子累计解释了全部指标的77.766%。 根据每个主成分对不同指标的解释力度,将不同因子归类纳入到五个主成分中,并结合主成分对指标的覆盖程度,对五个主成分进行命名(见表5)。其中第一主成分命名为“适度因子”,是对社会保障的体系保障范围及保障能力的综合表征;第二主成分命名为“公平因子”,主要表征社会保障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这一点也是本研究对社会保障水平评价体系的创新性改进;第三主成分命名为“有效水平因子”,用于度量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有效性水平;第四主成分命名为“福利、救助、帮扶水平因子”,它包含了:抚恤、社会福利、退役安置、残疾人补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补助等,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中福利、救助、帮扶部分的保障水平;第五主成分命名为“医疗保险覆盖因子”,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居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第五主成分主要用于表征医疗保险覆盖水平。 表5主成分因子命名及表征内容一览表
通过因子打分、各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及主成分之问的比例关系,可以得到社会保障综合评价模型:F=0.31 x F1+0.188×F2+0.179×F3+0.166×F4+0.157×F5 (1) 根据该模型可以计算出31个省份社会保障体系的综合评分及排名。其中,各项分值并非绝对数,数值大小和正负没有实际的意义,仅用作各省之间的对比和排序。结合评分情况,可以从表6中看到我国31个省份社会保障体系五个维度的细分表现和综合情况。 评分结果显示,全国社会保障综合评分(F)为0.073904,整体水平位于山东和辽宁两省之间,与排名靠前的浙江、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在得分上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从初步的评分结果来看,我国各个省份之间的保障水平确实存在着较大差距,不同省份在五个评价因子的表现也有较大差异,说明差异性是各省社会保障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 显然,仅从初步的评分水平还不能发现导致各省社会保障水平、结构差异的深层次经济原因,因此本研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聚类分析 为了更好地观察各省份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我们对各省的综合评分结果和五个因子分析的评分结果分别进行聚类分析。本研究中使用的是k-means聚类算法,也称为k一均值算法。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在经济学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聚类算法,它具有计算效率高、聚类效果好、数据结果稳定等优点,同时具有对于连续型数据聚类效果好,聚类结果与现实经济含义贴合度高的特点。 k-means聚类算法的计算机理是在所有的样本数据中随机选出k个样本点作为中心点,并计算所有样本点到每个中心点的距离,根据到中心点的距离将样本点划分到最近中心点这一类,这样就完成初始聚类。再通过迭代过程不断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并计算每个新聚类的聚类中心(该聚类中所有样本数据的均值),直到判断评价聚类性能的准则函数开始收敛时为止,从而获得最后的聚类结果。 综合评分聚类分析 表7展示了对各省份社会保障水平综合评分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障水平可分为三类。 表7因子聚类分析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水平在第一类的省份共有8个,主要包括四大直辖市和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这些地区普遍具有较高的得分。位于长三角的浙江、上海、江苏、安徽这三省一市无一例外均拥有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处于社会保障水平排行榜的第一梯队。社会保障水平在第二类的省份共13个,以中东部省份为主。社会保障水平在第三类的省份共10个,9个为西部和东北省份,与第一梯队相比这些省份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其中又以西部、边疆省份的社会保障综合评分较为落后。根据综合评分聚类分析的结果可知,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已经形成了“东一中一西北、东北”递减的较大差异。 另外东三省中除辽宁处于中等水平外,吉林和黑龙江的社会保障综合评分与其他省份相比均处于落后水平。从五个因子的得分情况看,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份的第二主成分即“公平程度因子”的得分分别为一0.86、一1.10、一1.73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0.12。再进一步研究第二主成分所涵盖的各项因子,本文发现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东三省的“企业与机关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工资差距”这一指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一指标表征的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代际公平的情况,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代际不公平情况越明显。这一例证也进一步说明,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仅体现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扩增上,更体现在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上。 因子评分聚类分析 本文进一步以不同主成分为视角,对我国各省份的得分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解读(如图1所示)。 图1 因子得分情况分布图 在主成分一“适度水平因子”的得分情况中,浙江、北京、上海、江苏、重庆、天津、辽宁、海南等省市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较高,在31个省份中,北京市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最高,西藏最低。 在主成分二“公平程度因子”的对比中,浙江、北京、上海、重庆、天津、贵州、西藏等省市的社会保障公平程度较高,而辽宁、湖南、广西、吉林、黑龙江、海南等省份的社会保障公平程度较低。其中,西藏地区的社会保障公平程度最高,分析原因可知,“公平程度因子”中,表征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两个指标“企业与机关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工资差距”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在西藏的数值仅为-6.97%和7.5%,显著优于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数据表明,西藏地区无论是代内不同职业间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是代际间社会保障的支出水平都基本相同,相对公平。 主成分三“有效水平因子”主要反映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效果,如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我们在对比中发现,我国各省之间社会保障有效水平相差很大。在全国平均水平下,社保基金的年增值率为23.45%,而社保基金的支出弹性为2.32即社保基金支出增长率是GDP增值率的2.32倍。从各省情况来看,社保基金增值率最高的是重庆,增值率为46.21%;最低是海南已经呈现出负增长,增值率为-3.02%。社保基金支出弹性最高是浙江6.04,而最低为天津仅为l,这意味着在浙江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是GDP增长的6倍,而在天津这两者的增速则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各省之间社会保障有效水平的较大差异。 从福利、救助、帮扶因子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因子的得分情况看,依旧可以明显反映出我国各省份之间的较大差异,尤其是医疗保险覆盖率因子的得分差异十分明显。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医疗保险覆盖率指的是参加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在全社会人口中的占比,各省在医疗保险参保比例上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而在新农合的参保人数和比例上则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各省份之间在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公平程度和有效水平等方面均有着显著的差距。其中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以及构成长三角的浙江、江苏和广东几省的综合评分最高,而以西部、边疆地区和东北等省份的综合评分较低。由于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依据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各省之间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一致的分布特点,既存在着“西低东高,内陆低沿海高”的特点。 从本文评价社会保障水平的三项原则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方面,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评分位居前列,而西南、西北地区则普遍较低,西藏的适度水平则最低;在公平程度的评分中,中西部地区的评分则反超东部地区,西藏地区则在公平程度评分中成为分值最高的省份,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衡量均超出其他省份;而在有效性方面,则呈现出四川、重庆在有效性得分方面领先全国,黑龙江和几个中部省份如湖南、湖北、贵州等跟随其后,海南则得分最低,这表明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在不同省份的差异非常明显。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一是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应注意以“适度、公平、有效”作为研判和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标准和原则。二是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边疆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缩小中、东、西部地区间的保障水平差异。一方面需要提高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对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同时对于这些地区中央财政可以给予一定的专项支持。三是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范围和保障能力。尽快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补缺保障人群空白。同时加大对于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如加快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积极探索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加快建立农村居民的生育保险,提高对老年人和儿童的保障水平,增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社会规划性和政策有效性等。四是注重维持社会保障的公平属性。将离退休人员工资水平与在职人员工资水平的差距维持在合理区间,并逐步缩小这一比值在各省份间的差异化程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避免空账运行,缩减代际差异。五是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养老保险人市为契机,探索、发现保险金管理和保值的合理、安全的途径。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中国现阶段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需要构建一个适度、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要实现社会保障的合理结构就要使社保的适度支出与我国当前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在逐步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优化社保结构,力争做到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齐头并进,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边疆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均衡发展,代际、代内社会保障水平兼顾公平,制度建设与服务建设共同完善。 文章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