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心灵蒙尘的除了远方的战争,更有家庭的暴力

 长沙7喜 2018-04-26

主播 | 慧云



家庭暴力也是一种战争


一提起战争,往往让人心惊胆战,战争往往跟苦难联系在一起:

 

战争会影响人的生命安全,常常意味着生命的生存难以保障,让人承受很多难以承受的痛苦;

 

战争会破坏正常的日常生活,造成流离失所,让人们陷入内心恐慌焦虑的不安里;

 

更可怕的是战争还会对人类的心灵产生创伤,容易引发参与者和目睹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包括恶梦、性格大变、情感分离、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离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等,让受害者在之后的余生和后代中备受心灵之苦的煎熬,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只是,当我们提起战争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这种明显的残酷的国与国之间的斗争。


比如最近的美国对叙利亚发起的攻击,这种战争造成的伤害大家有目共睹,我们也常常对这些遭遇战争的国家的人民充满同情心。



但今天我想的说的另一类战争,它们隐蔽、幽暗、很不明显,潜伏的很深,常常被忽视,被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堂而皇之,没什么,但其实却会给当事人造成不亚于国家战争这样级别的伤害。

 

是的,我要说的是家庭战争,或者说家庭暴力。



三种家庭暴力形式


家庭暴力分为很多种,大体可以分为肢体暴力和言语暴力,因为家庭成员彼此存在大量的情感联结,因此这类暴力又会被统称为情感暴力。


日本作家加藤谛三著有非常有名的《情感暴力》一书,描述的就是这类存在于家庭内部的不起眼的“战争”或攻击对人造成的伤害,在这本书里,加藤谛三认为家庭暴力对人最大的伤害是:


让人不再相信自己值得美好的生活,或者认为美好的东西不属于自己,让人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信任感产生动摇,甚至制造出很多不良的人格结构。

 

就像国家间的战争受害最厉害的往往是弱势方一样,在家庭战争或家庭暴力中受伤最大的其实是孩子。


严重的持续的家庭战争或家庭暴力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让其变的胆小怯懦、自卑敏感,甚至充满暴力倾向,成为“问题儿童”。

 

所以,关注“家庭战争”的危害,刻不容缓。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家庭战争或家庭暴力。

 

夫妻互战型

 

夫妻是家庭的主体,一个和谐的家庭往往意味着夫妻关系和谐,能基本营造温馨稳定的家庭氛围,在这种有爱安全的氛围里,家庭的宝宝才能安心的心无旁骛的茁壮成长。

 

但遗憾的是在有些家庭里,夫妻双方因为个性的问题或者感情的问题,关系不和,双方经常处于谩骂、攻击、指责等互不认可、相互拆台、彼此怨恨的状态里。


严重的还会出现肢体冲突,造成明显家暴,极大的破坏家庭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爱性,让家庭成员的心灵不仅在家庭里得不到慰藉和滋养,还会造成沉重的内心负担。

 

夫妻互战型家庭的夫妻,往往自己的心智水平都处于不够成熟的状态,内心像两个不成熟的孩子,彼此为了输赢争来争去,他们内心匮乏,存在大量不满足。


这些不满足会造成大量怨恨,很难想象会有额外的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的需求,满足自己的孩子,他们缺乏心理上作为父母的“容器”功能,且会把自己消化不了的负面情绪或信息往外“排泄”,制造出“有毒”的家庭环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成为很大的受害者。



一方怨恨型 

 

这主要出现于夫妻双方的家庭地位出现明显不对等又缺乏解决,从而造成夫妻一方心理严重不满,处于匮乏,从而内心充满怨恨的情况,而这种怨恨又往往会通过向孩子进行控诉、发泄等方式进行转移。

 

一种常见的例子是在中国,一个事业有成的丈夫,存在严重的大男子主义,且可能出现出轨等问题。


而作为妻子的一方,做家庭主妇多年,经济处于弱势地位,在夫妻感情破裂时无力离开家庭,而被迫维护表面的家庭关系,但内心的愤怒、怨恨的情绪又没有得到处理,于是一身的负能量。


这样的家庭虽然没有表面的战争,但却充斥着大量“不好示人”的痛苦,如果说第一种家庭氛围是炮火连天的明战,这种家庭氛围就是阴郁的沉闷的“暗战”。


暗战带来的危害不亚于明战,因为明战尚有发泄的途径,而处于暗战环境下的人,彼此互不信任,言行不一,造成名义上和气,实际虚伪冷漠甚至仇恨的家庭氛围,而这种氛围,会让人很大程度上对人生消极绝望。


欺负孩子型


还有一种恶劣的家庭氛围,叫“欺负孩子型”。这种家庭的战争不是存在于夫妻间,而是存在于家长和孩子间,表现为父母经常打骂孩子,讽刺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随意在孩子身上发泄情绪等。


很多父母家长在外面是老好人,自卑懦弱,讨好别人,因为心理能量过度付出,回家后往往化身窝里横,对着自己的孩子大呼小叫,又因为中国文化中有“棍棒之下出才子”“打是亲,骂是爱”的文化传统。


于是给了这些父母有力的支撑,在他们责打自己的孩子时,往往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发泄哪些是教育,并且责打发泄之后,还会告诉孩子一个美好的理由:

 

“也就我打你说你,打你说你是为了你好,你看我怎么就不打外人”。



家庭战争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家暴可能会遗传

 

比如在家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之后出现家暴或遭遇家暴的几率会更大。无它,心理层面的“强迫性重复”而已。

 

比如有女孩从小目睹父母感情不和,父亲经常家暴母亲和自己,而自己无力反抗。


此时作为受虐者的愤怒和委屈、屈辱往往被压抑在心底,长大后往往容易对有暴力倾向的男性产生感觉。


一方面这种具有暴力倾向的像爸爸一样人会让他们在意识层面感觉熟悉,实际却是潜意识层面想“改变暴力爸爸”的愿望在作祟,结果导致自己会继续重复早年的被暴力经验;


另一方面具有这方面创伤的人,可能会在关系中无意识的勾引别人施暴,以好证明潜意识里存在的“我不够好,我无价值,我只配被打骂”的假设。


很多暴力性格的人存在“要没被打,要么打别人”的行为,当别人对他们友好时,他们反倒不习惯,会用指责、愤怒、超级作的方式来激起对方的暴力,也就是以外在的虐待来解决掉自己对自己的折磨,他们会不停制造虐待性的关系,希望以此来摆脱内心自己与自己形成的虐待型的关系。


遇见这样的来犯者,会让人觉得格外痛心,但是在心理层面上,一个事实就是早年幸福,长大后会容易重复幸福,早年不幸,长大后往往容易重复不幸。


当然这个东西不是绝对的,很多人经历过足够的反省或者遇到了一些影响了他们人生的人,心灵和人生都得以逆转,但依然有很多的人在重复小时候的悲苦,所以早年的家庭成长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破坏孩子基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安全感的根源在于:相信我值得被爱,我的父母和我站在一起。

 

自信心的根源在于:相信自己可以,我的父母相信我可以。


在充满家庭战争中的孩子,父母往往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肯定不了自己,自身都无法给自己安全感,更何况给孩子。


在有些充满战争的的家庭,孩子常年遭到忽视,需求得不到被重视,甚至父母会把孩子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或者作为砝码一样进行交换和攻击。


这样的孩子基本的满足感得不到掌控,更是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提出任何需求。


很小的时候,就被迫要像个小大人一样假装无所谓、或者学会调节家庭气氛,甚至要讨好父母换取生存,可想而知,内心是如何的风雨飘摇。


一个内心不稳的人,在之后的关系中也容易出现不稳,背后其实是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匮乏。

 

在家庭里成为被欺负的对像,长大了到社会上更容易被人欺负。


不相信自己值得美好的生活


加藤谛三在《情感暴力》这本书里提出的最明确的观点是认为:


早年经历过情感暴力的孩子,会更加容易不相信自己值得美好的生活,因为不相信,所以更容易放弃或者干脆不去寻找。

 

在案例中,很多经历过家庭战争或情感暴力严重的人,早年都有过在心理上“杀死”自己的体验,因为痛苦太难承受,所以他们启用了情感隔离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人生,也就是把自己情感情绪的部分关掉,只剩下吃睡的功能。


这样他们就可以在面对打骂时不再痛苦,而依然可以看上去是似乎很“皮实”的活着。

 

虽然我活着,但是我不再体验这世界上的情感,也不想再参与它,他们保持的只是自己没有死的功能,把自己流放到世界的边缘,内心持续的经历着麻木的绝望。

 

这种“内心死去或麻木”的人正是家庭战争或情感暴力留下的心灵创伤,唯有大量的爱和看见才能让他们“起死回生”。


在麻木和绝望的背后是无法处理的愤怒指向自身的结果,他们需要在咨询室里把愤怒、伤痛一遍遍的吐出来,才能有精力或意向去相信自己可以过轻快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去相信这个世界也有他们的一份子,美好和幸福也是属于他们的。





战争其实是来源于人心的冲突,有些因为恐惧和贪婪,有些因为要证明自己强大的自恋,有些是把国内的危机转嫁到国外。


总而言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跟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有时其实很像。


但在外界的冲突背后,我们本来是有一道屏障的,这道屏障叫家。


家是一个可以保护我们的场所,家人彼此间的情感联结会是我们的避风港,这个家更多的是心理意义上的家,如果家好,即便外界风雨飘摇,人可以不孤单无助,面对困难险阻,人也可以充满力量,可以为了守护家园而激发出自身的勇气和生命的爱意。

 

在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中,母亲上官鲁氏一生养育了8个儿女,经历过土匪、抗日、国民党、共产党、土改、文革等各种动乱,可是即便外界再乱,他们心里也有家,这些儿女围绕在母亲的周围,都活出了各自精彩的人生。

 

所以,比起远方的外部的战争,人心的战争更可怕,而可怕的人心有部分是来源于早年不良的成长经历。


我们长大后控制不了可怕的战争,但我们可以影响我们的家庭,完善我们的人格,尤其避免让“家庭战争”塑造出畸形的个体。


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谁动了摇篮,谁就动了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