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慎柔五书》笔记

 昵称20622184 2018-04-26

慎柔五书,有人认为“药力太薄,法少变化。”对医生来说有此说法,但病人看病,治病要紧,还是保命要紧?当然是保命要紧了。大家公认此书为:“简而备,明而确。”所以,此书的治疗思想可为中医正宗。

凡得劳心、纵欲、七情、嗜酒、饥饱过度,此内伤也。

五脏致伤 神伤于思虑则肉脱,意伤于忧愁则肢废,魂伤于悲哀则筋挛,魄伤于喜乐则皮槁,志伤于盛怒则腰脊难以俯仰也。治损之法若何?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气。

亢则害承乃制 水火济制,则无病而多寿。譬若火生亢拒,则金气受伤,而金之子为水,水能克火,子报母仇,而火反受其制矣。盖造化之常,生则必克,克则必生。譬如木乃水生,独水不能生木,水为木之母,克水者土,则土为木之父,水土相兼,则少阳木生。若脾土衰耗之人,金失所养,水枯火炽,木且成灰。又云:人之一身,生死系乎脾胃。凡伤寒、杂病一七后,只当于脾胃求之,始免杀人之咎。然调理脾胃之法,须明五行化气制克之理。盖土常不足,最无有余。气血贵于中和,偏胜者乃邪伤也。人之一身,以血为主,血以气为先,当补血中之气,四物加肉桂;补气中之血,保元汤加减。治病不可忘血,亦不可忘气。忘血则四肢不能用,忘气则体无管摄。平和之药,气血疏畅,宜多不宜少;寒热之药,不过却病,宜少不宜多,多则大伤脾胃。

内伤寒热,间作不齐,发热而微汗至颈还,口不知味,似疟非疟,或兼泄泻,医与诸伤寒药,不愈。内伤寒热系气血两虚。气虚则发热,血虚则发寒。阳入于阴则热,阴入于阳则寒。肌表发热,邪阳胜正阳,用黄芪、附子助阳,附子助黄芪走于表。

虚损秘诀 大凡百病后发热不止。是皆阳气虚弱,倒入于内,便化而为火,而发热也。须用保元四君加黄芪,再加干葛以开肌,紫苏以开皮毛。第二关。元气已虚保元、四君继之,只助阳气,不宜散火。误以当归、地黄补血,并黄柏、知母苦寒有形重味,反伤无形阳气。阳气愈弱,愈不升发,阳绝则阴亦随之而绝,损病之死,职此故也。第三关。损病六脉俱数,声哑,口中生疮,昼夜发热无间。《经》云:数则脾气虚,此真阴虚也。则前保元、四君等剂,皆投之不应,须用四君加黄芪、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门冬,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服十余日,发热渐退,口疮渐好,方用丸剂,如参苓白术散,亦去头煎,晒干为末,陈米锅焦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服二钱,或上午一钱,百沸汤下。盖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

凡四时之令,皆有寒热温凉,有及时来者,谓之正令。譬如春宜温而反寒,谓之不及;宜温而先热,谓之太过。宜温而寒,用香苏散解之。如当春得正令,夏初反复嶛峭,其春初之令未除也,犹宜香苏散解之。倘春遇极温,即为太过,则口渴、舌燥之症见矣。第发热而不恶寒者,谓之温病。若时四、五、六月正当夏令,而寒凛凛犹春初之意,香苏犹不免耳。若当时小便赤、口渴等症见,此时令症也,宜五苓清暑益气十味香薷之类治之。若当时不热,至七、八月天气暑热,人患前症,仍以前汤治之。是治其不及之症,而调其不及之候也。时至初秋,阳气下坠,因夏初之湿热尚在胸中,而有痞满不宽之症,须用金不换正气散以去湿,湿去则金清,金清则降下之令复。四时各有时令之病,各有时令之过,咸以此类推之。

损病汤药加减法  泻火,生甘草;热盛,芪、草多;无汗,加干葛、防风、升麻、柴胡;久病热不退,去表药,只用保元;血虚,加当归;脾虚,加白术;渴,加麦冬、五味;虚烦,亦加;不睡,加酸枣仁;头痛,宜补中益气加川芎、蔓荆;小水不利,加牛膝、茯苓;心神不安,加茯苓、远志、酸枣仁;退火,多用参、芪;虚而动火,少加炒黄柏;小便不通,或赤或白,黄柏、知母酒浸炒各一两,肉桂一钱,为末,开水为丸,空心服百丸,小便下异物为验。腰痛,姜汁炒杜仲;恶寒,加肉桂;恶心,加干姜;自汗虚寒,加附子。内伤发热不退,莫如补中益气加附子,芪、草倍之,甘温除大热故也。腹胀,恐成中满,补中加附子、姜、桂、吴萸、青皮、麦芽、神曲、枳壳之类,随手用之;湿痰,加羌活、防风、茯苓,风能胜湿故也。去病之药,不可多服,恐泄真气,人无气不生。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前药皆补血中之气,血无气不行,须用保元,保血之元气。独阴不生,独阳不长。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洪大有力,地黄汤;无力,大补汤。脾燥,加山药;脉弦,加芍药;右关浮无力,加丁香;沉无力,加干姜。 右关缓无力,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以补上而益下。凡在右,以四君子汤加减。欲上,用黄芪;欲下,赤苓、苡仁。在左,以四物汤调理。若左寸洪有力,加木通、黄连、赤茯苓之类。盖木通泻小肠火,小肠为心之腑,黄连泻心,赤茯苓者,赤入丙丁也。《难知》云:伤寒以左为表,右为里;杂病以右为表,左为里。内伤,右尺弦弱,不宜用寒凉,以命门火虚故。

药方的辨证配组例:

地黄丸 熟地黄 泽泻 山药 白茯苓 山茱萸 丹皮。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所谓肾水即津液也,肝水即血汁也,心火即亢燥之热气也。)故用熟地以滋,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药成补脾之功。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火炽亦能涸水,以牡丹皮火而补心。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此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道也。

清暑益气汤 黄芪 人参 甘草 苍术 陈皮 青皮 神曲 泽泻 葛根 酒柏 升麻 麦冬 五味子 白术 当归。五月火月,六月湿月,火旺则生湿,二者相并,肺金受克,则热伤气,而痿倦之疾作矣。故设清暑益气之法。黄芪人参元气甘草火,则元气复而肺气清;湿热盛而气不清,故加苍术;湿热在中而饮食不化,故加陈皮青皮以开胸膈,加神曲以助消饮食;小便赤涩,加泽泻以去下焦之湿;口渴,加葛根以解肌热,又能接家津液上润;胃家湿热盛,则肾水受克,加黄柏以救水;湿热盛则阳道遏而身热,加升麻以升阳,又走表以益阳;而门冬五味,恐湿热伤肺故耳。

五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桂枝。五苓散为四、五、六月时令之药。(五苓散非可常服之药,过用即伤膀胱元气,三焦下陷不可复元矣。)盖湿热盛,则三焦气不清,上咳、中满、下泻等症作矣。猪苓上焦茯苓中焦泽泻下焦,恐湿热盛而脾不化,故用白术以健。然阳气不到,则湿不去,譬如日所不照处,地不易干,用官桂之辛升至表,引表之阳气入里,里得阳气,而湿即行矣。此方可升、可降、可吐。欲吐,先煎前散冷服,次饮热汤一碗,即吐;欲利小便,温饮;欲发汗,热饮。

截疟方,用白术五钱,当归三钱,陈皮二钱,雄丁香五枚,乌梅三枚,母丁香四枚。水一大碗,浸露一宿,五更,去渣取汁温服。盖凡久疟则内伤,五脏俱虚,内起火,发热。火所畏者水也,以水浸药,略温服之,则火见水而火退矣,火退则诸药皆能成功。白术补脾,当归润肝,陈皮消痰,丁香温胃,乌梅敛肺润下,其病痊矣。露一宿以收清阳之气,五更服者,子一阳生,至寅三阳足矣。(久疟可用,初疟再加散邪之药。)

重要药方例: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四物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二陈汤       半夏 陈皮 白茯苓 甘草   生姜 乌梅

异功散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陈皮

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陈皮 半夏

八珍汤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十全大补汤   四君子四物 黄芪 肉桂

保元汤       人参 黄芪 甘草  煨姜 黑枣

地黄丸       熟地黄 泽泻 山药 白茯苓 山茱萸 丹皮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芪 甘草 当归 陈皮 白术 升麻 小柴胡

黄芪建中汤   黄芪 肉桂 甘草 白芍药  姜 枣

七味白术散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木香 甘草 藿香 干葛

和中散       姜 肉桂 吴茱萸

生脉散       麦冬 五味子 人参

逍遥散       白术 茯苓 甘草 白芍 当归 柴胡  姜 枣

人参养荣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川归 黄芪 肉桂 陈皮

  远志 熟地 五味子

香苏散       香附 紫苏 炙甘草 陈皮

五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清暑益气汤  黄芪 人参 甘草 苍术 陈皮 青皮 神曲 泽泻

 葛根 酒柏 升麻 麦冬 五味子 白术 当归

十味香薷饮  香薷 厚朴 扁豆 人参 黄芪 陈皮 白术 茯苓

 木瓜 甘草

金不换正气散 厚朴 藿香 半夏 苍术 陈皮 甘草

四七汤      厚朴 茯苓 半夏 紫苏  姜 枣

香薷饮      香薷 白扁豆 厚朴

截疟方      白术 当归 陈皮 雄丁香 乌梅 母丁香

四神丸      肉豆蔻 补骨脂 五味子 吴茱萸  姜 枣

《慎柔五书》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简而备,明而确。(注:保元、四君、八味、补中,难治大症;治愈者,必其血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