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学”!

 老沔城人 2018-04-27

 


【教育读书】



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学”!




    已经有人提出,我们应该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而“培养杰出的人”首先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说到家庭教育的弊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一句曾经流行的话提出了质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如果我们对“起跑线”赋予新的内涵,这话便是站得住脚的。

    我认为,孩子的“起跑线”不是他学习的第一个台阶,而是他最初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主体则是其父母。因此我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谁更重要?”这个问题今天提出来,答案已经基本上没有争议了,当然是家庭教育。我曾经对我的学生家长说过,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长教育的重要补充。我们不要总是认为“优生”都是教师教育出来的。

    提到傅聪,我们会想到这位钢琴大师的父亲傅雷,而不会去想:他的小学老师是谁?中学老师是谁?傅聪当然是他父母家庭教育的杰作。

    我们暂且不说傅聪这样的杰出名人,就说一般的孩子吧!如果一个孩子举止文雅,善良有礼,文质彬彬,富有教养,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这孩子的家庭教养真好!而不会问:“这孩子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呀?”因为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取决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

    同样,一个孩子举止粗俗,言行不一,满口脏话,不讲卫生,懈怠懒惰……不能说和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关系实在不太大,而和他家庭教养太糟糕有关。但现在家庭教育严重地扭曲了。

    具体表现在:重智力,轻品格;重理工,轻人文;重知识,轻习惯;重言传,轻身教。每个孩子都是其父母的折射。甚至可以说,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比如,前几天早晨我在家里出来乘坐单元电梯,一进去便看到电梯上扔着一个饮料瓶,触目惊心。我想,这是谁这么没教养呢?出电梯的时候我把拿饮料瓶拿走,扔到了垃圾桶里。
第二天早晨,我又在电梯里发了一个饮料瓶,当时我很气愤,心想可能是昨天那个人扔的,也可能不是;也许是孩子扔的。但是,即使是小孩子扔的,责任也在其父母,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让孩子这么没教养!

    然而,现在有的家庭教育似乎只是管孩子的“智力早期开发”“兴趣培养”“潜能发掘”……总之是想法设法让孩子“更聪明”,而不是指注重人格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让所有父母明确——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学”。我想到了“家教”一词的演变。现在我们看到街上常常有大学生打出广告:“英语家教”“数学家教”等等。

    这里的“家教”是什么意思呢?是“家庭教师”的简称,意思是他们愿意到孩子家里来做英语家庭教师、数学家庭教师,等等。

    在这里,“家教”是指向知识的。而在我的小时候,“没家教”是一句骂人的话,而且骂得很狠。如果谁骂谁“你少家教!”对方一定会跳起来更加凶狠地回一句:“你才没家教!”因为那时候,“家教”是“家庭教养”的简称,其含义是指向德行的。

    说谁“没家教”,意思是“你爹妈没把你教好,没有教会你做人”,这就不只是骂对方了,而且连对方的爹妈都一起骂了。

    所以说,从几十年来“家教”一词含义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发生了怎样畸形的变化!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位名人的论述。这是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对教育的阐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之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和不健全的。”雅思贝尔斯在这里明确指出,教育关系着灵魂,而不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但我们现在恰恰有太多人,“学习能力非常强”,其灵魂却“匮乏和不健全”。比如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007年新学期开学之际,法国全国85万名教师同时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写信者并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他对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他称自己满怀信念和激情,要与教师谈谈儿童及其教育。

    在这封信中,他谈到了教育目的。他提出一个问题:应当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写信者看来,儿童应当成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

    你们看,这么多因素,没有一项是关于知识的,不是说知识不在教育范围之内,而是说从根本上讲,教育是超越知识而指向人格的。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让我感慨:“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

    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将来应该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想到了小时候老师经常给我们说而现在的老师很少说的一句话:“要热爱劳动人民!”

    相反,现在一些家长和老师喜欢这样训斥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有去扫大街、蹬三轮车!”这封信是谁写的?是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

    作为一个西方的政治家,他和我们当然有许多不同,但在对教育的理解上,应该说是有共通之处的。萨科奇这封信的主题是“重建学校”。

    所谓“重建学校”不是把学校建筑推倒了重修,而是重申教育的使命。他这样写道:“培育对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的厌恶,这便是教育者为儿童所承担的工作,这便是对儿童最好的爱,这便是对儿童的尊重。”

    我们现在的孩子欣赏“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是不是厌恶“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包括孩子的父母思考。

    有了对教育正确理解的前提,我向家长们提四条建议:第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样;第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第三,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第四,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我主张父母每天能够和孩子有“一席话”,“一段路”,“一盏灯”。

    所谓“一席话”就是陪孩子聊天,所谓“一段路”就是陪孩子散步,所谓“一盏灯”就是亲子灯下共读。这些都是和孩子的交往与沟通,赢得孩子的信任。当孩子给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了。为人父母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变成孩子。

    每个家长都问问自己,我和孩子有没有共同的爱好?比如,和孩子有共同的读物吗?和孩子一起看足球赛吗?和孩子一起上网吗?和孩子有共同的喜欢的明星吗?等等。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共同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想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你们看,如果和孩子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你连有效的教育都不可能。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一刻都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