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以校本课程《阅读上海》为例谈核心素养的落实

 也无风雨18 2018-04-27



一、关于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实践、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自我组织、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大力气,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各自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开阔视野、进行语文实践提供更有效的平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所侧重,又相互通融。必修和选修课程都应该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属性: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有显著差别。

      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构思选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实施方法和路径选择,提高学生的活动规划能力。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三、设计承载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具体体现为综合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交往协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数字素养能力等等,这些素养不是顷刻即成的东西,其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应该是阅读和生活。走进上海的历史与现实,接触活生生的建筑与人物,采撷生动的故事,感受城市的律动,既可以充实我们的知识宝库,更可以积累和提升我们的思想感情,提高我们为人为文的综合能力。

        校本课程《阅读上海》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产生的。2017学年第一学期,上财北郊2017级6班以“探寻上海建筑”为主题进行了“阅读上海”综合实践活动,这一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建筑样式背后的故事,将单一的建筑置于时代、社会的洪流中,了解建筑中体现的人文情怀、经济特征、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等要素,在提高语文观察、表达、交流、思辨等核心素养能力的同时,提升个体的人文素养和爱国爱家的情怀。

        围绕老师给出的主题,学生自立了若干专题,分别是1933老场坊、田子坊、外滩、犹太人纪念馆。在自主的走访活动中,学生能够发现和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沟通协作,相互学习。而在展示交流阶段,学生又将所看所思转化为语言表达,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进行交流。“1933老场坊”小组除了主讲的成员,在交流的最后阶段模仿网络留帖的方式,全组成员全部参与,互动分享参观所得,大大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形式独到新颖。“田子坊小组”尊重田子坊内店家的要求,仅录制了采访音频,截取部分在交流现场播放反而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寻访外滩”的活动小组在展示交流时制作了交流地图,循着地图的坐标走进一座座银行,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犹太人纪念馆”小组的学生从自身生活居住的这片原址说起,动情动理。通过一次探访活动,对这片熟悉的地方有了更深厚的认识,并在实地走访过程中与正在参观的外国友人交流,拍摄并制作了视频。


世界图书日



四、关于综合实践活动核心素养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实施时间短、难度大,其评价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仅是考察学生的表现,更要促进和提升学生的表现。比如对学生探究主题的评价、对学生制定的探究方案的评价、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研究方式与进展的评价、对学生各种作品交流分享的评价,等等,无不构成了不同阶段、不同视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我们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时,应该努力把评价焦点转向学生的学习与创造、发现与解决、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学生的探究活动本身及探究的初步结果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为关注的是通过探究活动的展开,学生所进行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学生对个人、自然与社会之和谐整体的体验与思考。

       在这堂交流课的评价环节,同学们从语言表达、交流形式、问题设计、视频制作等多个方面对各自心目中优秀的小组和小组成员进行了精到的点评,并和自己参与过程中的感受进行了对比,收获颇深。同学们这些真实的课堂反馈也让教师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该是融入日常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细节和行为,是对学生的整个创造过程的倾听、理解、引导和欣赏。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 李树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 (7): 11-13

3. 李新霞.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索[J]. 语文教学通讯, 2017, (10): 22-24


       金罗兰,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虹口区骨干教师,李支舜语文学科培训基地学员。注重在教学中探索实践、在研究中反思提升,逐渐形成了教、学、研结合的个人特色。先后荣获虹口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三等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中小学拓展型课程)三等奖。

        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阅读上海”校本课程深度开发与实践》、《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改进与创新》、《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中的学生主动学习与知识建构》等多个区校合作项目,主持开发上财北郊《阅读上海》慕课课程,参与上财北郊《教育发展探索丛书》编撰工作,参与上财北郊《基于学科背景的高中财经融合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高中校本化课程建设与实践中有意注意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等市、区级科研课题研究。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