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 ●佛性,最讲一个“善”字;禅境,最讲一个“淡”字。 ●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 ●善心,点亮心灯;慧心,使心灯长明。 ●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觉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险为夷。 ●社会,向善的人越多就越和谐;人生,感恩的心越多就越美好。 ●不说他人长短,不念他人恩怨,是善心;时刻诚心待人,日夜专心做事,是懿行。 ●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动人;心里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乐。 ●贪欲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乐之源。 ●待人要有平等心,对己要有平常心。 ●积善可以得福,积德可以增寿。 ●大慈缘于大善,大善缘于大爱,大爱缘于大德。 ●情是一种心灵感觉,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种心灵味觉,淡里自有佳境。 ●和为贵,所以才要和睦、和善、和平;忍为高,所以才需忍让、忍耐、隐忍。 ●忍,有时要让,有时要耐,有时要隐。所以,忍其实是另一种形式——“韧”。 ●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遇而安,乃心性之至境。 ●心性须要修养,就像生命需要滋润一样;心灵需要修缮,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样。 ●修德要身体力行,养性要心无杂念。 ●修养,要知羞而学,知错而改,知耻而思。 ●修行养性和施善积德,既要点滴做起更要日积月累。 ●赶路要趁早,修身重戒律,养性贵有恒。 ●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 ●人的本能是爱自己,人的本性是不伤害他人。 ●爱人先自爱,自爱先自觉,自觉先自省,自省先自悟。 ●一己之爱,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众生之爱,有益于社会的和谐。 ●一颗爱心便是一缕春风,一片阳光,便是一生快乐,一世美好。 ●赐福别人,就是造福自己;宽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首先是被别人需要,然后是被别人赏识,最后才是被别人赞誉。 ●人生难得解脱,难求洒脱;解脱只是自救,洒脱才是自在。 ●无论教化,还是感化,最终的效果当是灵魂的净化。 ●面对非议,无愧则心安;身遭诬陷,无愧则定神。 ●人的威望不可能一天树立起来,人的声望更要用毕生的德行来养护。 ●点火者明,近火者暖,玩火者焚。 ●心如水,而性则可能是盐、是糖、是茶、是咖啡……这样,心境不同时,心性也会异样。 佛性则是人性的慧根。 ●心气要高,姿态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宽,心态要平,平自然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