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要在文学无能为力的地方开始音乐”丨德彪西为何创作《大海》?

 笛韵悠然 2018-04-27

阿巴多指挥德彪西《大海》




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德彪西及其交响素描《海》

纵观百年的音乐发展,无数流派在漫漫长河中留下了灿烂的足迹,而有一个人,用其创新的精神,融汇了文学及美术两种艺术门类,开创了伟大的印象主义音乐,由此,20世纪现代音乐掀开了新的篇章,这个人就是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 往期内容:1、德彪西《大海》有几个乐章?2、对大海的“情有独钟”的作曲家丨浅析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3、聆听《大海》丨纪念德彪西丨曾有人听了这首作品后,去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


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生于法国巴黎近郊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中,其父一心渴望儿子成名。德彪西自幼音乐才智出众,11岁便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学校进行了长达11年的专业学习。他极具创新意识,从不墨守陈规,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传统规则进行预备和解决,为此,常受到老师们的指责。在此期间,德彪西曾两次随梅克夫人到访俄罗斯及欧洲各地,在旅行中广泛接触了世界各地的音乐,获益良多。 



1884年,德彪西创作的大合唱《浪子》获得了罗马大奖,由此,他的创作进入了活跃期。在这期间,文学家和画家对他的创作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由欣赏他们的诗作,进而为其诗作谱曲,他的音乐逐渐带有“印象主义”色彩。 ——1、象征主义≠印象派丨如何欣赏德彪西音乐中的象征主义?2、“音乐中的德彪西主义与绘画中的印象主义和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是同义词!”

印象主义的艺术始于19世纪60年代,选择对大自然等对象的观感中最美丽的瞬间予以表现,要求绘画绝对符合瞬间的感受。德彪西把这种画派的风格移植到音乐世界中,他追求色彩的对比及变幻的和声,使其旋律线条朦胧迷忽,但仍有迹可寻。他曾说过,“我要在文学无能为力的地方开始音乐,我希望从朦胧中出发,又回到朦胧中去。” 



细细品味德彪西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有着明显的区别。没有古典音乐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思想,更没有浪漫音乐丰富的情感,反而凸显出更多的奇幻色彩。德彪西一生的创作并不算多,但都极具“印象主义”音乐特点,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3首交响素描《海》,钢琴曲《版画集》等。另外,1921年所著文集《克罗士先生――一个反对“音乐行家”的人》,是一部重要的论著。德彪西的晚年是在疾病中度过的,虽感沉重压抑,但仍未放弃创作。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病逝于巴黎。 

德彪西的一生对海情有独钟,虽出生在城市里,但每年都随父母去海滨度假,那无垠的大海就此植根于他的脑海中。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曾有一行诗这样写道:“自由人啊,你要永远歌颂海。”这行诗句对德彪西影响深远。他日常的书信和言论中常常有相关于海的描述,他曾说:“我怀有对海的真诚热情,大海总是那样无边无际,那样美丽。”最终,他用一部交响素描《海》,向心中的大海致敬。 



这部交响素描《海》共有三个乐章,被公认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此曲1905年完成,同年10月15日举行首演,该作品构思于1903年,即当时他在海边的亲戚家度假期间所作,直到1905年3月才最后完成。 

大自然这一载体通常是印象派作曲家重要的创作源泉,但他们只是从中汲取灵感,并根据自身的感受写出其见闻。因此,他常把从海的胸怀所得到的灵感写入自己的音乐作品中。《海》的音乐所依附的并非诗意的标题,而是音乐本身的规律,即由海的印象所唤起的意念,这里依然是印象的原则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是他的《海》和浪漫主义作曲家笔下的海的形象的明显区别所在。 


在这篇交响素描《海》中,作曲家抓住从不同时刻大海反复无常的变幻中而得来的瞬间感受和印象,以印象主义音乐特有的手法,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大海奇妙而美丽的景象。这首作品共含3首乐曲,在每首乐曲前,作曲家都冠有文字标题。《海》的和声语言相当独特,七和弦和九和弦的连接,平行四、五度的进行,以及调性的转换随处可见。配器以原色写作原则占优势,个别乐器的应用也很有独创性。他用不同手法为音响增添新的色彩,他的笔法、节奏及力度变化都极精细。 

第一首: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这幅图景不同于奏鸣曲式,它是由两个段落组成,另加一小段引子和尾声。描绘了大海的苏醒和从黎明到中午光的繁复变化。引子部分由定音鼓的震音和弦乐持续音构成海在沉睡的朦胧背景。接着,由英国管和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引子主题,揭开大海黎明的晨雾。 

乐曲的第一段由乐队的上行乐句引入,由两支长笛和两支单簧管柔和地奏出主题。整段基本上在降D大调,用不太明显起伏的音型的自由发展,以展示海的无边无际的广阔景象,仿佛旭日升起,万物复苏,海浪也开始起伏和涌动。这一段主题在不同的管乐器中传递,调性与力度的变换,象征着海的变幻无常。 

乐曲的中间部分,是由16把大提琴组成4个声部演奏的绝妙而生动的主题。这一部分,音乐变得越来越响,越来越有生气,仿佛大海拥有全部的光辉。 

乐曲的尾声部分,综合了乐曲中的主题和动机,用最光辉夺目的色彩结束这幅素描。这一段落的木管乐器再现主题,一改前面的柔和,变得充满活力,给人以海浪翻涌之感,大海已进入中午时分的嬉戏景象。 

卡拉扬指挥第二乐章


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这一首由三部曲式构成,是一个辉煌的诙谐曲乐章。引子由长笛、单簧管和带弱音器的小号演奏,模仿海浪的动荡。这首乐曲几乎是由短小动机和不大有规律的节奏型组成,这些片段生动形象,仿佛海浪的泡沫和水珠。乐曲的尾部,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表现了海浪的困倦和逐渐平息,最后在竖琴和钟琴的泛音声中结束。 

卡拉扬指挥第三乐章


第三首:风与海的对话 

这是整部作品中最具画面性的一幅,也是标题与音乐内容高度一致的乐章,是对风暴中狂涛奔腾的大海最生动的描述。开始处,由低音弦乐奏出海的动机,由木管乐器奏出风的动机,两组乐器交替进行,仿佛海与风的对话,音乐情绪也逐渐高涨。这段的基本主题是“风”,先后出现3次,音响宏伟。第三次出现时形象最为辉煌,表现了风对海的呼唤,是全曲的高潮。而海的主题则稍显温柔,由长笛和大提琴奏出。乐曲在风与海的主题分别再现后,进入尾声,最后在由铜管乐器奏出的一串不协和的音响中,全曲结束,也终止了大海绵绵不休的故事,极为悲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