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飞如何犯死罪

 zqbxi 2018-04-27

岳飞甩了部队去守墓的这种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负气撂挑子了。《宋史》记载,此后张浚多次上奏弹劾岳飞:“岳飞处心积虑,一心想兼并别人的部队。此次辞职,真实意图是要挟皇帝。”这种不负责任的弹劾,具有极其可怕的杀伤力,岳飞从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欢心。赵构用更绝的方法处理岳飞辞职事件,他给岳飞主要的助手下了严厉的命令,让他们敦请岳飞复职。如违抗或做不到,将以军法处置。

于是,李若虚、张宪只好来到庐山东林寺,劝说岳飞出山。岳飞很恼火,坚持不肯。一直僵持到第6天。李若虚说:“难道你想造反吗?难道让你出来不是好事吗?你坚持不干,朝廷怎么会不怀疑你?想想看,你不过是农夫出身,受天子委托,掌握这么大的兵权,你是不是觉得可以和朝廷抗衡了?如你坚持不复出,我们二人受刑死掉,应算是没什么对不起你了吧?可你一点都不觉得有愧于我们吗?”

这番话,很可能将此时赵构深藏在心底,想说而没说的话说了出来,巫师般预示了岳飞未来的命运。岳飞下山后,三次向赵构谢罪。赵构说了一番杀机四伏的话:“对于你的轻率举动,我并没生气,要不然,必有惩处。这就是太祖所说的,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之所以还让你统领部队,把中兴大业托付给你,就是因为我没生你气的意思。”

岳飞也不懂宫庭政治,也不清楚赵构心中并不愿意迎回哥哥钦宗和父亲徽宗,因为那会使他的皇权的合法性遭到质疑,皇位变得不稳。加上手握全国重兵,却时常有些不听命,万一此人有异心,岂不无法掌控了?爱国甚于忠君的岳飞,此时已经成了皇帝眼里或许比敌对的金人更可怕的一个隐忧。是三死。

三死齐犯的岳飞,在朱仙镇大捷后,和大本营的想法背道而驰,甚至有些抗命和不听调遣的倾向,踌躇满志地想着怎样打过黄河、直捣黄龙,不想破坏宋金媾和引发全面战火的宋高宗从秦桧计,一日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后将其召其至临安,将他与部队隔离开来。

但居临安之时,岳飞的部将属下不停上京来访,将校彻夜长谈,更让主上惊惧他因怨谋反。绍兴十一年十月,底下暗箱操作罗织好了罪状的组织体系开始运作了,岳飞被正式逮捕入狱。入狱的岳飞拒绝自救,说:“上苍有眼,就不会陷忠臣于不义。否则,又能往哪里逃呢?”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皇帝批准赐岳飞死,并将判徒刑2年的岳云,亲手改判为处死。公元1142年初,岳飞被绞死在杀死在南宋首都临安的风波亭下,时年39岁。死前,他刚刚被解除南宋帝国最大一支部队的统帅职务不久,时任枢密副使。

岳飞之死,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让人寒心的一桩罪行。后世国人每每念及,莫不顿足捶胸,唏嘘下泪,悲愤难平。

当皇帝想要岳飞死时,岳飞是不是想要谋反,已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岳飞必须以死来消除赵宋皇家潜在的隐患。诚如宰相秦桧所说,罪名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这是皇帝的意思,罪名“莫须有”(或许有的意思)也不打紧。

后来秦桧搜集的岳飞的罪状中,有淮西战败之后,岳飞曾经当众骂道:“国家了不得了,皇帝又不修德。”这句话,今天没什么大不了,最多算背后非议领导,然而在“朕即天下”的当时,足令一个人抄家灭族了。

罪名二是朱仙镇班师之后,岳飞和他的主要助手张宪,曾经当着不少人的面,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当时岳飞问张宪:“天下事该怎么办?”张宪回答说:“就看您想怎么办。”

其三,据说,岳飞曾经说“32岁建节,自古少有,”即意思是自比宋太祖赵匡胤,说他和太祖都是在30岁左右就当上了节度使。岳飞是32岁做的节度使,这最多是句飘飘然的自鸣得意,却被演绎成了胸怀异志的罪状。

犯了三死且罪名罗列如此之多、如此之重的岳飞,加上一些有过节怨恨的佞臣搜罗罪状和鼓噪,盖世英雄其死无疑了。本来宋太祖赵匡胤曾经立过一个誓约,禁止杀大臣和上书言事的人。因此,有宋一代的确很少杀大臣。一般来说,流放岭南、西南和蛮荒之地,就是今天的广东、海南地区,已经算是最重的惩罚了。没想到,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竟然愣是被秦桧及其属下们问成了“大逆不道”之罪。

岳飞.jpg

站了起来的秦桧、王氏像

这二张照片很有意思,头一张是秦桧、王氏在岳坟前的跪像。第二张是今人铸“跪了上千年,我们想换个跪法”站了起来的秦桧、王氏像。被我解释为“既然今天的历史教科书上岳飞都不再是民族英雄,那我们翻案的时候到了”。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后来的西子湖畔岳飞坟墓前,长跪着秦桧及其妻王氏的铁像,人们题诗纪念自己的民族英雄,提到岳飞之死,人们没有不归罪秦桧和其妻王氏的。但除了当时的皇帝赵构外,还有一个人被遗忘了,他已被铸成铁像长跪在岳飞墓前。这个人就是曾经提拔过岳飞、同为“中兴四将”之一、后捏造关键证据陷害岳飞致死的张俊。

从史实记载来看,张俊在岳飞冤狱中扮演了一个最不光彩的角色。他秉承赵构、秦桧的旨意,有意自解兵权,出任虚职枢密使,从而胁迫岳飞解除兵权,出任无实权的枢密副使,使其“痛饮黄龙”、收复中原的凌云壮志付诸东流。

随后他编造了岳飞在淮西战役中违抗圣旨、逗留不进的弥天大谎,使赵构之流找到借口,罢免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并将岳飞和他的部队隔离开来。

他处心积虑要把岳家军彻底摧毁,要置岳飞于死地,暗中在岳飞的部将中物色能告发岳飞的奸徒,关键时刻推出贪昧良心的副统制王俊、都统制王贵充当首告,炮制了《告首状》,诬告岳飞最倚重的部将张宪要领兵到襄阳谋反,并把岳飞牵涉于其中,这样才使岳飞系狱。

他昧着良心判定王俊《告首状》中所述一切属实,逼张宪自诬“欲劫诸军为乱”,并亲自伪造所谓的张宪“口供”,将张宪、岳云一同押解到临安的大理寺狱,接着又向岳飞本人伸出魔掌,将捏造的案情上达“圣听”,酿成惨绝人寰的冤狱。

史书记载说,判决公布后,“天下冤之”,众多士民为之垂泪。据宋《朝野遗记》记载,“临安义士隗顺痛飞冤,潜飞尸,踰城葬于九曲丛祠”,即现在杭州宝石山附近。到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继位后,下诏昭雪冤案,追复岳飞生前官位,并访求岳飞遗体,以一品礼敕葬于栖霞岭南麓。此后,经岳飞后裔申请,朝廷将紧邻岳墓的智果观音寺赐作岳飞的功德寺,这便是今日岳庙的始基。

岳飞死后的37年,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宋孝宗赐谥武穆。到宁宗嘉定四年(1211),赵宋皇朝又追封岳飞为鄂王。但长城尽毁,名将早夭,身后荣誉又有什么益处?南宋那以后又苟延残喘100来年,虽一再产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之流不济事的忠臣,却哪里找象岳飞这样独当一面、颠覆局面、甚至让整个后金恐惧的大将?

到了新时代,今新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这种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

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只把那些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这种现代的观点,吴三桂开关迎清军,也可以视为顺应历史潮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对吴三桂的历史定角又怎么认定?如果这样,许多人物都要重新看待了,包括长跪在岳坟前秦桧等。如何看待历史,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引起了广泛的社会争议。起岳飞于地下,只怕他只能再一次“抬望眼,仰天长啸”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