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感冒辩证及食疗方、常用中成药(三)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18-04-27

前两天介绍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今天继续聊,感冒分类比较多,慢慢一种一种的和大家说清楚。等家长对各种感冒都心里有数时,再仔细观察自家孩子,就很容易判断问题了。

《伤寒论》里非常有名的经方桂枝汤,针对“太阳证中风”,“中风”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感冒类型。

坐在我前面工位的同事屈姐有个女儿,比我家孩子大一岁,有时我们带着孩子玩,孩子们在一起比较活跃、跑来跑去,同样的运动量、穿的也差不多,在我家儿子额头微潮的时候,女孩头发都被汗水打湿,屈姐会拿着纸巾跟着擦。平时我会跟屈姐说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症状,她知道应该留意孩子是不是有汗。前几天跟我说,女孩打喷嚏、流清鼻涕、怕冷等,看这些症状应该是风寒感冒,但孩子明显还是出汗的,所以她有点分不清孩子是风寒还是风热。而我要告诉大家得是,这是感冒的另一种类型,叫做“中风”。

太阳中风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或头痛,身疼,腰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这里把中风和风热感冒比较一下,风热感冒不是流清涕;风热感冒不会恶寒或者恶寒轻、恶热;风热感冒是脉浮数而不是脉浮缓,在这里提醒大家,平时没事数数孩子脉搏一分钟跳动多少次,一旦有问题可用来比较。有人会问,为什么有的孩子受寒表现为风寒感冒,而有的孩子则是中风?这跟孩子的体质相关。《伤寒论》里针对受寒、无汗的风寒感冒的方子是麻黄汤;针对有汗的“中风”的方子是桂枝汤。

很多古籍都会说桂枝汤针对的是太阳表虚中风证,这里的“表虚”就是指的是体质。当孩子体质相对强壮,也就是表不虚,机体受风寒以后会关闭体表,让外邪再也没有侵入的途径;当孩子体质相对弱一些,也就是表虚或者叫营卫不和时,机体受风寒却无法关闭毛孔、切断外邪的开路。具体什么叫营卫不和,可以结合屈姐家女儿的例子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卫指卫气,它运行在脉外也就是皮肤、肌肉腠理之间,主毛孔的开阖等;营指营气,运行在脉内,主要功能是营养五脏等。正常情况下营卫相合、互相配合,卫气保卫营气、营气营养卫气;一旦营卫失和,卫气不能有效固摄,营气外泄导致汗出、津液的流失,比如屈姐家女儿,稍微活动就出汗较多,甚至有人不活动都出汗。有古籍说桂枝汤证要比麻黄汤证严重,就是从表虚的角度来阐述的。表虚体质受了风寒时容易反反复复、缠绵不愈,就是因为外邪的来路一直都没有关闭,很容易反复受风寒。

中风的食疗方和中成药,中成药就是刚说的桂枝汤做成的桂枝颗粒;食疗方也来自于桂枝汤的其中两味——生姜和大枣。先介绍生姜大枣水,再介绍桂枝颗粒。

1.食疗方生姜大枣水

生姜大枣水的作用是调和营卫,其实桂枝汤思路也特简单,简单说就是祛外邪的同时调和营卫。把风寒赶出去,把营卫两兄弟的矛盾调和好,一起守住机体的防线。但关于生姜大枣水是怎么调和营卫的,我认为还是我最崇拜的大医张锡纯论述的最为清楚明了,我直接把截图贴上来。

图片里的第一段阐述的非常清楚, “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胃”,咱们都知道生姜味道辛辣,是黄色的。从易经八卦来说,胃为艮土,也就是黄色的沙土、干土。生姜和胃经同气相求,也就是入足阳明胃经,所以生姜是从足阳明的气分入卫气。“大枣味甘色赤,由太阴入营”,大枣味道甘甜,我们都知道是健脾、补血的。足阳明是胃经,足太阴是脾经,大枣入脾经血分,也就是从太阴入营气。 “其能入营由于甘中有辛,惟其甘 守之力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之力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药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主剂。”大枣能从太阴脾经入营,是因为大枣不仅味甘,而且甘中有辛,这个我认真品过,大枣的甜味有时真有那种类似于辛辣的感觉,但以甘味为主,甘主补主守,而辛味是走窜的,所以人吃辣椒容易出一身汗、全身暖和。大枣主要是甜味,以守为主,和生姜搭配、得生姜的通就不至于过守(也就是粘腻不通);生姜善于通利,和大枣的甘守搭配就不至于过通,这两者的搭配就类似于营卫的配合,所以生姜和大枣共用是调和营卫的主剂。

很多人都知道喝点生姜大枣水可以防治感冒,其实它是调和营卫,营卫配合的好人就不容易感冒。具体做法是大枣5个(切开)、生姜3片(一元硬币厚度)煮水15分钟。

2.中成药桂枝颗粒

如果仔细从头看了文章,会明白桂枝颗粒的功效和适应症。有观点说孩子不能用姜,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比较片面,桂枝颗粒里有生姜,孩子可以用桂枝颗粒。关于桂枝汤或者桂枝颗粒我就不再展开,它被称为“群方之冠、万方之祖”, 仔细说的话内容就太多了。

太阳表虚中风就介绍到这里,平时身体偏虚、爱出汗孩子的家长尤其要认真读。欢迎大家分享或者转发,让更多家长看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