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为什么音乐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

 非亲似亲fhf 2018-04-27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还是老歌好听。

即便是那些一直喜欢音乐,宛如95后听过所有新歌的小伙伴,也仍然最喜欢那些青春期时曾经单曲循环过的歌曲。比起新歌,我们好像更喜欢中学时听过的歌。

为什么我们更喜欢听老歌:不是音乐让我们喜欢,喜欢的是当年的情绪。

音乐,是一件对我们的大脑和心理都极具影响力的事。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情绪却是我们每天的日常体验。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音乐和情绪之所以能产生联系,是起源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学会辨认不同声音的内涵、并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

沿着这个框架,心理学家发现,同样的音乐,在每个不同的聆听者中,会激发不同的情绪,但同时这些情绪却也存在一定的共性。

这首先和我们的大脑相关。不同的声音,会被我们吸收,然后解读成信息。比如,突然的声音、很大的声音、不和谐的声音,就会被解读成紧急、重要、需要立刻注意的信息。这种反应是快速的、自动化的、也是不需要学习的。某种意义上,我们对于音乐的普遍性的情绪感受,是因为人类基因的遗传。

此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我们人体的内部,会和外部环境产生一定的“共鸣”,尤其当外部的音乐节奏感强烈的时候。我们心跳或者呼吸的频率,都会接近我们正在聆听的音乐节奏。而心跳、或者呼吸的频率则会被我们的大脑体会成不同的主体感受,包括不同的情绪。这种特点,被心理学家称为我们和音乐之间的“情绪链接”。

我们是否喜欢一首歌曲,显然都与它带给我们的情绪相关。和成年后的大脑相比,青春期大脑主要作用于冲动控制的部位的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全。因此,青春期的孩子们最容易体会到激烈的情绪。那些在青春期时反复听过的歌曲,显然比成年后才初次接触的歌,与我们的大脑“情绪链接”更深。

那些忧伤的、热血的、迷茫的、痛苦的,都曾经带给我们大量的情绪体验。也因此,这些歌曲才有机会成为我们的“刻骨铭心”。我们也用分享音乐的方式,和同伴分享情绪。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在青春期,用歌曲向喜欢的人告白或告别、和最好的朋友分享最近喜欢单曲循环的歌、在KTV里同唱某首歌然后落泪。青春期的歌,帮我们传达了无数言语无法说清的心情,在那个还没有太多智能手机、上网环境的年代,它是我们学生时代社交生活中无比重要的一环。

怀旧音乐,是怀念当时的自己

音乐也是一种彰显自己人格特质的方式。它也是人们彰显自身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重要方式。喜欢电子音乐的人,和喜欢古典音乐的人,都在向世界和他人传达关于“我是谁”的信息。

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周杰伦。喜欢周杰伦并不是喜欢他的歌那么简单,他对音乐的制作、他特立独行的态度、他酷酷地样子,都融合在他的音乐中。

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还不多。我们都出于“本能”选择过一些歌手。王菲、张国荣、杨千嬅、蔡依林、张韶涵、潘玮柏等等。这种本能里,包含了我们童年成长的环境和经历。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春期重要的一项心理任务,是实现“自我的同一性”,简单来说,在青春期之前,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碎片式的。我们在一些时候感受到自己的一些特点,在另一些时候感受到自己的其他一些方面。我们既没有形成答案,甚至也还没有开始形成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到了青春期,这个问题却开始被意识到。我们在青春期作出的种种探索,都是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某种程度上,我们才刚刚开始认识自己。而我们认识自己的种种尝试,其实也就是在创造和影响着自己。

青春期时,我们的选择不但是一种“结果”似的呈现,同时也不断作用于我们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形成一个怎样的“自我身份感”。

虽然音乐作为我们品味和价值观的体现,始终都能够向外传递关于我们自身的信息,青春期时热爱过的歌曲,却是在我们的自我和三观变得稳定和封闭之前、在我们对自己是谁和不是谁作出取舍之前,真正进入过我们、塑造过我们、一定程度上定义过我们。

我们需要意义感。因此我们总是会不断尝试解释过去的经历、不断讲述自己的人生。而我们的记忆从来都不是客观世界的反应,它是我们对过去事物的新的解读。

人类对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记忆,比其他生命阶段的记忆更为生动、丰富和深刻。这些记忆,更容易成为那些关于人们自我身份感的记忆,即与个体的种种人生目标、自我解析的理论、生活态度、和精神信仰密切相关的记忆。

毫无疑问,青春期时听过的歌曲,正是与我们的身份形成密切相关。而这一阶段反复被我们讨论过、曾经被用来解释“我是谁“的歌曲,更是成为了深刻的记忆。我们对青春期时听过的歌曲怀抱深情,其实是对那时的自己、以及那时自己为了找到自己走过的道路,怀抱的深情。

此外,大量心理学研究也发现,选择恰当的音乐能够引导人们调节情绪。不难理解,当我们聆听“愤怒“的音乐,我们的情绪一方面被激发、一方面也被释放;当我们聆听“冷静”、“舒缓”的音乐,我们的呼吸和心率也会放缓、由此带来更多的”平静“的主体感受。音乐治疗,也是一种有大量实证基础证实的心理治疗手段,而这种治疗,仍然是与引导情绪的辨别、表达、释放、解读密切相关。

你中学时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是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