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额尔敦十三敖包是敖包中的敖包神

 zzm1008图书馆 2018-04-28

在锡林浩特市北的贝子庙背面是十三敖包山,这也是藏传佛教或蒙古族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敖包。十三敖包的十三,被认定为敖包神,是神灵所在和享祭之地。

相传,清朝年间,此处水草丰美,锡林河从身旁轻轻流过,山脚下住着一位叫额尔敦的老牧人,他信仰佛教,因乐善好施而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在他去世后,把这座山叫额尔敦山,山上的敖包也随之被称为额尔敦敖包。

额尔敦敖包始建于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由十三个敖包组成。中间的大敖包为佛祖敖包,也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敖包;左边的第一个敖包是贝子庙朝克沁主殿敖包;右边第一、二个是贝子庙敖包,剩下九个敖包分别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所辖9个佐的敖包(佐也就是现在的苏木,相当于乡)。

蒙古族有崇尚数字9的习俗,额尔敦敖包山的台阶一共建了171阶,171是19个9组成,171相加也是9。

敖包是蒙古语,汉语意为堆子,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

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在敖包上插上苏力德,据说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用过的刀枪,镌刻着开疆扩土的辉煌,把哈达系在苏力德上,以表达子孙的敬仰。

贝子庙建在锡林河畔的一座山丘之南麓,这里四周平坦开阔、河水蜿蜒、水草丰美、景色怡人,堪称是一处理想的居址宝地。这里既体现了“背山面水”的传统建宅选址,还应照了“依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