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地名考022:“炮台”地名

 网罗天津卫 2018-04-28

http://www.enorth.com.cn  2003-12-29 09:19 【专题】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

天津建城600年历史文化篇·天津地理名考

  “炮台”地名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新校天津卫志》记载:明崇祯十二年(1639)在天津城四周建炮台7座,令总兵赵良栋每日各炮台拨派兵士10名,昼夜把守。清代津门八景的第二景便是“七台环向”,说的就是拱卫津门的7座炮台。炮台具体位置,说法不一,按照《天津通志》(1994年出版)的记载,7座炮台的大体方位是:三岔河口北、窑洼南岸、西沽、邵公庄东、城西双忠庙南、海光寺、马家口。到了清朝,这些炮台因常年废置而湮没不存,但“炮台庄”、“炮台渡口”等地名就指明了其中一些炮台的具体方位。

  炮台庄位于南开区中部,泛指南开二马路与南开四纬路交口一带。清道光年间在城南炮台遗址(就是海光寺附近)建村,遂称“炮台庄”,1900年后发展成为居民住宅区。炮台渡口在红桥区东南部,位于耳闸南侧,子牙河上,是沟通河北区、红桥区的交通渡口。南起子牙河南,北至河北区第一毛织厂,清乾隆五年(1740)建,用木船摆渡,初名“小渡口”。同治四年(1865)在此修建炮台,故改称“炮台渡口”。清末民初,恒源纱厂(第一毛纺厂)在渡口北岸建厂后,又名“恒源渡口”,为浮桥式渡口,每日客流量达7000人次。

  闻名海内外的“大沽口炮台”,位于塘沽区东部,大沽口南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津门之屏”、“海门古塞”之称,1988年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八年(1529)为防倭寇侵扰,在此修筑炮台,设置铜铁火炮,谓之“大将军”。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于大沽口两岸各筑炮台一座,称南、北炮台。道光二十一年(1841)南岸再置炮台两座,北岸增建一座。咸丰八年(1858)清政府令僧格林沁全面整修大沽炮台,共建炮台6座。除一石头缝炮台之外,其余5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5字命名。又建小炮台25座,构成一个大规模的防御系统。1859年,英、法联军舰队炮袭大沽口,清军奋勇还击,击沉敌舰3艘,击伤多艘。光绪二十六年(1900)官军与义和团在此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大沽口炮台显示了强大的威力。翌年,依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的规定,大沽口炮台被拆毁。

  稿源: 天津青年报   编辑: 刘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