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鹤君:“画一幅好画越来越难!”

 风临酒把2 2018-04-28

郝学仁,字鹤君,斋名槐风堂,1938年生于山西省榆次县。1954年考入中南美专附中(即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前身),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这些年来,天天往返于美院宿舍和校外画室之间的鹤君兄,一个背囊、一顶风帽,步履矫捷、行色匆匆,没有闲情,也不随意。不知者,定以为他正赶路去向远方。也的确,这一“行者”鹤君,二、三十年间,已不声不响走遍了大江南北,多少山岳河川,多少乡舍村庄!“早已越过古人所要求的‘行万里路’”,“在当代画家中……也是佼佼者”。(于风老师语)。他画下了数以千计的速写和写生。回到画室去,是这漫漫行程的继续,继续完成他的山水作品。


最近出版的《写生精选》、《锦绣河山》两画集,拿在手上,好沉;画集里选印的鹤君几百件画作,看在眼里,留在心中,更是沉甸甸。



据鹤君介绍,现场完成的写生和之后整理加工而成的作品,占了两画集的大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写生是把两本画集连成一体的主线。在鹤君的作品里,不难看出一种浓浓的写生情结。


写生情结,说到底是生活情结。


写生山水就不是坐在画室里,就是把广阔的大自然作为自己的作画对象。“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这一关老给他的题词,早已成了鹤君的座右铭。他几乎每年都要外出写生,几十年下来,生活于他真有点像情人般难舍了。虽已古稀,依然那样动情、迷恋。今年他就去了黄山、武当、武夷……



在写生集里,每幅作品都写着一段文字,记录着写生作画时许多具体、真切、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面对眼前景物,一句“如我童年梦境”,一句“我的心好像随着那朵朵云彩飞回故乡”;仰望他乡明月,一句“已记不清有多少个中秋节在写生途中度过”……足以道出鹤君对山河故土的依恋情怀。



传统技法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已具有相当的表现功力。秉承远势近质的古训,在勾勒皴擦与水墨渲染之间的广阔地带鹤君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太行的坚挺、黄土的苍凉、岭南的秀润、宝岛的瑰丽……黄河的汹涌、珠水的柔情……先后在他笔下呈现。鲜活生动的景象,常使他在作画时“连附中学过的素描、水彩都用上”。(写生集文字)看他的画,如身临其境,实实在在,可信可亲。



大体仍属于岭南画派传人,他并不刻意于这种归属。他看重的,是对象的直接引发,是生活对自己的丰富给予。只有这,才是无法代替的。


用水彩技法画上微波倒影表现湖水,画上波涛浪花表现海面,在路面白墙画上树影表现阳光;


用色彩的冷暖对比、互补关系表现光色;


捨弃笔墨,只用色块——有时甚至平涂——直接造型;


在国画色中加入水粉颜料,表现既没点也没线的大片沙漠;


……


这些色彩技法,在鹤君的作品里很容易找到。



色彩,应该说主要是对西方的学习,而鹤君,我更想说是对生活的学习。到台湾写生时,受到“翡翠一般”的色彩吸引,他“把写生作品的基调定为明快、鲜艳”。(写生集文字)。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在作品里更加“好色”。


我想,这种“对生活的学习”还会帮助他进一步把色与墨、与笔更和谐地统一于一种整体的语言中。



鹤君不仅一些地方去了一次、两次、三次,不少题材他也画了一次,又画两次、三次。日月潭就画了四幅。(就两画集所见而言)。


这种反复重画之多,也算少见。


只要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不少作品正是在这种重画中得到艺术的深化,意境情趣都得到了提升;也有一些作品是在重画中调整着立意角度,表现侧重与语言手法而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另一些作品。


这些作品,似乎难以说清先画重画彼此间的差异高低,有些后画的似乎还不及最初写生。当然,这很正常,但我们也许能从中悟到点什么。


其实,鹤君对此早有思考。在写生集的“后记”里,他说到:同样是水,在关羽的心中是血,在周仓的心中仍然是水。“两者的感受都可以画成一幅画,但内涵却有着极大的差别”。



他是在说,对作品起决定作用的,是能否“看水成血”。如果能,写生也会是一张好画,反之,看水只是水,再加工也成不了一张好画。


鹤君在“后记”中感慨:“画一幅好画越来越难”,血水之异“数十年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正是经历着那么多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复重画,以及重画“初衷”与“结果”的不时错位,他才十分懂得真正进入“看水成血”创作状态的不易与艰辛。



我们不难体会鹤君作画的喜悦与苦衷,他以自己的实践在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本就没有顺利的坦途。


既然如此,我们当然可以期待鹤君的山水画会在这样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提高逐步走向成熟。


有些我很喜欢的画,问及鹤君,说都是“画感受”的。



鹤君用“感受”二字,我以为是想说那并非现场直接写生,并非以某一具体物象为表现的起止。或许,这些作品构思的动因就直接起于一种感受的驱使和推动;或许,经过反复的酝酿,原来某某山某某水的特征已慢慢演化成一种感受,一种意境与情趣,成了表现的主导……


这类作品基本收在河山集中,包括部分三米、五米以上的巨幅制作。



如果说写生类(包括以后整理加工的)作品常常是以其鲜活、灵动和率真打动人,那么,这些感受类的作品则是以其意蕴、氛围和品味让人喜欢。相对而言,也许后者更能体现鹤君今天山水创作的水平与造诣。


是否如此?恐怕鹤君兄能比我说得更准确、更清楚。




原文标题为《“行者”鹤君》。

配图作品均为郝鹤君近年新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