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大一专栏 | 医生的方法论

 渐近故乡时 2018-04-28

胡大一

专栏作者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根深才能叶茂。根在哪?根就是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叫基本功。


从医学生进入医学院伊始,就要始终坚持实践,注意把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相结合。早些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实行的是6年制,头3年学的都是非医学的一些基础课程,不接触临床。现在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医生从上学到当医生,就没有去过农村、社区工作过,根本不懂得农村、社区的疾病状况。


在我国最新一轮的医学教育改革中,美国的模式、英国的模式,以及现在很热门的古巴模式,被拿来作为借鉴。美国的模式就是强调医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年就要接触临床。古巴的医学教育是6年制,医学生不但第一年就要接触临床,而且第一年就接触社区医疗,在社区医疗站里直接参与临床实践、上讨论课。实际上,这些做法在我国就曾经实行过,现在再倡导医学生的培养从一开始就要注重临床,就是为了使基础和临床得到很好的结合。


当好医生,还要重视方法论。“五指”诊断模式就是提升医生诊疗技能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1985年,我去美国,读到美国的一部教科书,印象最深的是“五指诊断模式”,即以我们一只手的五根手指为线索,有序有步骤地进行诊疗,强调的是基本技能和基本功。


大拇指代表第一步:问好病史。问好病史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患者的疾病,也是医患沟通的开始。只有问好病史,才能帮助患者在面对一个生疏的医生时树立信心。如果医生问病史非常简单,态度不认真,那么,一方面医生很难把病问清楚,另一方面患者也难以相信这样的医生。


我曾经在一家大学附属医院里参加博士生的临床技能评审,一位即将毕业的心血管医学博士提供的一个病例非常典型。这份病历上是这样记录的:“该中年女性有胸疼,症状不典型,请示主任,主任指示:明天造影。”这很像是三句半表演,三个博士问一个博导。博士甲:患者有胸疼。博士乙:不典型。博士丙:咋办?导师:造影!这个例子很极端,但绝不是个别现象。我不知道,患者怎么能相信这种医生。反过来说,这种医生怎么可能看好病?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医生问病史不能诱导患者按照医生的思路去描述,而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尊重患者的感受,因为病在患者身上。绝不可取的做法是:你觉得他就是冠心病,他说的不符合你想的,你就不愿意听,就人为地干扰和诱导他按你的方向去说。


食指代表第二步,是物理诊断的基本功:望、触、叩、听。中医讲“望、闻、问、切”,西医讲“望、触、叩、听”。作为一个医生,听诊器是必须戴的。现在医学检查技术和手段发展了,有些医生现在不戴听诊器,甚至有的人公开讲:听诊器是煤油灯,CT、核磁、冠状动脉造影是日光灯,谁戴听诊器谁就是落后。这太不应该了!


中指代表第三步,是进行简单易行、价格低廉、诊断意义非常明确的床旁检查。我特别强调心血管科医生(其他科室的医生也一样)要好好看心电图、胸部X线片,注意血尿便常规检查。这些非常简单的床旁检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心血管科医生不会看心电图,CT、造影做得再好,也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无名指代表第四步,是成本高一点、无创或创伤不大的更先进技术,如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试验。


小指代表最后一步,是成本高、有创伤的检查手段,如CT、核磁、冠状动脉造影等。


现在有些医生本末倒置,反过来了,不问病史,或者只是非常简单地问病史,不戴听诊器,或者只是粗略地叩诊,不考虑心电图、胸片,直奔最贵的创伤性检查,还标榜那些是金标准。从我当医生的经历来看,相当多的心血管疾病靠前三步是可以诊断出来的,必要时再用第四步,少数患者才用第五步。



编辑 | 李阳和

校对 | 刘美琴

如果您倾心医学人文,

如果您还想沾染些文艺气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