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单四步,搞定孩子耍脾气不听话!

 GreenMoodre58g 2018-04-28

作者:花时间

本文由:慢成长(manchengzhang123)

授权发布


  之前我们说过“不建议和孩子谈条件,别让教育变成交易”的话题。不少家长留言问: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现在威逼利诱也不对,那遇到孩子不听话,我该怎么做?


  好,今天咱们就说说,怎么办。


  我也是个当妈的,和大家一样,也关注了许多公众号,每天都会看到各种育儿文冒出来。今天有人说东,明天就有人说西。作为一个家长,谁心里不乱啊。


  渐渐地,我明白了,如果不想让人给我造成焦虑,就要把学到的那些好东西内化,摸出一条主心骨。有了这条主线,孩子出什么状况我都能应对,也不怕被别人说得“听风就是雨”了。


  “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做?”——这个问题是多么笼统啊,多大的孩子、什么场景、为什么不听话?没有具体问题,根本没法具体分析,能一口回答,才是不负责任。

  过去几年,我学习了心理学和各种西方先进育儿理论,在反复实践中总结、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核心,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抓住这条主线,什么难题都迎刃而解。


  其实这条“主心骨”很简单,我总结成四个“问号”。无论孩子眼前发生什么问题,或者我们想避免什么问题,把这四个“问号”过一遍就好了。


第一个问号:
我的孩子今年多大?


  “我还能不知道我家孩子多大?这有什么好问的!”估计很多人看到第一眼会这么想。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你真会发现,许多爸妈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拿我老公来说,以前我俩经常发生的分歧就是——在我看来,他对孩子“严厉得不是地方”。例如,果果玩过的东西忘了放回原处,一不小心把什么碰坏了,他可能就会训斥孩子,“不是跟你说过吗?为什么又这样……”


  我说没必要,他就说我宠孩子。直到我说:“知道你闺女多大吗?她三岁,你三十。”他不争辩了。


  对啊,如果我们用一个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三岁孩子,懂事礼貌、大方得体,穿衣服不能弄脏,玩玩具不能弄坏,见到陌生人不能害怕,犯了错误立刻能改……这样合理吗?幼稚的难道不是我们吗?


  这并不是“宠溺”,并不是说“孩子小,我们就得让着”,而是,我作为家长,能否接受“孩子的行为必然符合他年龄”这件事。


  那阵子我经常跟老公沟通的就是:能不能想清楚,你的孩子多大,想清楚这么大的孩子心智能发育到什么程度,然后再看她的行为。


  拿孩子在温泉里吵闹泼水举例:三四岁的孩子,进了温泉或是剧院,有可能因为兴奋或者害怕而吵闹,以年龄来说是否合理?嗯,合理,比较常见。


  既然是可以预见的,我作为家长是不是应该提前做功课呢?进剧院都要提前买票,更别提通常全家出国旅行,不可能一拍大腿就去了,我们一定会考察酒店服务,包括早餐、交通,更不用说温泉。


  我们可以提前一两周,就和孩子说清旅行计划,利用绘本、动画片,讲清在飞机、酒店等公共场所的礼仪,以及在异国他乡需要注意的安全细节。进入这些地方前再提醒一遍,是不是已经可以避免很多状况?


  想清楚“孩子有多大”,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把自己的责任,临时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孩子不是“不听话”,而是根本没能明白和记住,我们想让他听的是什么啊。



第二个问号:
这么大的孩子该怎么说?


  有人可能会说,我提前做功课了,在家还说得挺好的,一到现场孩子就变了。嗯,的确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还拿上篇文章里的场景来举例——孩子在温泉里吵闹,影响到他人,也危及自身安全。


  咱也还是从第一个问号开始:


孩子几岁?

三四岁。

这个年龄三言两语不管用,正常吗?

嗯,常见。

那我干吗还想着单纯依靠三言两语解决问题呢?


  我会把孩子带回自己身边,认真阐释“事实+影响+感受”:“温泉是大家安静和放松的地方,你现在这么大声说话,还泼水,打扰到到其他人的休息了。温泉池也不允许游泳,你在这里游泳有生命危险,妈妈很担心你。”


  通常,妈妈的目光直视,语气坚定,能把现场的状况和自己的心情表明,孩子都会有所收敛。如果孩子还是不听,我个人会选择带孩子离开现场,到门外继续沟通,直到孩子冷静下来,不再那么兴奋,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止。


  若始终不行,我就会取消今晚泡温泉的活动。但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服软的惩罚,而是让孩子理解到,“我们的行为会吵到其他人,出于公共场所的礼貌,不太适合继续泡温泉了,但我们可以回房间玩点别的。”


  因为我想要让孩子明白的,并不是“我是你妈,我说得对,你就得听我的,不然你就不能获得快乐”;而是帮助孩子理解,在公共场所应该尊重他人,遵守礼仪和秩序,不然我们就选择其他场所——错的不是你这个人,只是你的行为。


  瞧,所谓就事论事、不给孩子贴标签,其实没那么难,就在我们怎么向孩子表述每句话。



第三个问号:
我把孩子当什么?


  又是一个奇怪的问题,把孩子当什么?当孩子啊!大家肯定都会这样说。但实际上孩子的感受又如何呢?


  我说不建议用“奖励和惩罚”作为要挟孩子的手段。有个读者观点不同, 觉得奖惩制度很好用,留言说“买东西奖励,不买是惩罚,就和工作有奖金罚款一样的。”


  的确,工作有奖金和罚款。但是亲爱的,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雇佣关系吗?


  其实这么比较的人还真不少。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教子有方】训练孩子的好行为-奖励VS惩罚》,没查到署名,里面是这样写的:



  这还只是其中一小段,整篇文章看得我倒抽冷气,不屑于说。


  试想,如果有个邻居这样说:“你家孩子真聪明,简直就跟电视里马戏团的狗一样!”我想,哪个家长听了都想打人吧?很难当做是让人舒服的夸奖吧?可为什么我们自己却想要“训练”孩子呢?


  孩子不是动物,也不是雇员,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绝不是驯兽师和动物的关系,也不老板和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所以根本没有可比性啊。如果我想要个给口零食就能原地转三圈的对象,说实话,不如干脆养宠物。


  毕竟,宠物不会不像人一样,有“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个心理学现象,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强、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内心就会逆反的情绪,刺激就失效了。所以不管是吼孩子,还是用奖惩手段,起初都见效,一旦孩子习惯了,就会无动于衷。

  宠物也不会像人一样,有“逃生机制”。

  人脑在感到害怕或威胁时,就会启动逃生机制,精神紧绷,时刻准备逃避。当我们一直在对孩子打骂、吼叫,用奖惩迫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权威,孩子的大脑就会产生排斥,久而久之,就是孩子对我们的疏远和逃离。

  有人可能会说,前面截图里说的是“在爱孩子的前提下”,我是爱孩子,所以我这么做就是可以的。


  咦,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耳熟?是不是像极了“家长名言排行榜”第一位的——“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还记得我们的童年阴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吗?冯远征老师饰演的家暴丈夫,口口声声说的不都是爱吗,对他来说这就是表达爱的方式。如果换了我们自己是那个妻子,我们能感受到所谓的“爱”吗?


  孩子和我们一样,人类都是通过对方的具体行为来判断感情。如果我们嘴上对孩子说“我很爱你”,但我们的行为却是打骂、要挟,试问孩子会怎么看我们呢?所谓“怀着爱就可以”,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第四个问号:
我想要什么结果?


  这几年我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比起以前的问“初衷”,更愿意问“结果”了。因为我发现,只谈“初衷”,我就很容易跌入“我爱你、为你好”的陷阱里;而问“结果”则会让我重新审视——我这么做是想达到什么效果?我希望自己在孩子眼里什么样?我想和孩子建立怎样的关系?等等。


  很多家长,都喜欢“快刀斩乱麻”。孩子闹,你就告诉我怎么让他静下来,最快的、最见效的、最省事的方法才好。


  嗯,我也想。这是个讲求效率的社会,大家都忙。但我很快就发现,我打孩子一巴掌、吼他一句、给他一块糖,当下看似挺管用,后续却需要我投入无穷的精力来补救,甚至全部推到重来——这并不是真正的“有效率”,恰恰相反,这才是最大的坑。


  怎么育儿?什么是捷径?就像盖房子,最靠谱、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把地基打好,别让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变成“豆腐渣工程”。


  一就是,我不是“XX妈”,我讨厌女人生了孩子就被代号化,连原本姓甚名谁都被抹杀,凭什么我不能做我自己?另一个就是,我不想比拼多快好省,孩子的童年转瞬即逝,我希望能放慢脚步,和她一起成长。


  我坚信在育儿上,“慢”的心态,才能走出真正“快”的脚步。这个“快”不是省事,不是速度,而是我们欢快地相处,和愉快地羁绊吧!

作者:花时间,资深编辑,童书译作者,二级心理咨询师,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联合国跑过会,法国游过学,500强打过工。创立公众号慢成长,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微信公众小号: 花时间说 (huashijianshuo)。来源:慢成长(manchengzhang123),两个海归硕士妈妈,11年的老友,儿童教育讲师一起写的公众号。不爱写鸡汤,只有亲身实践经验分享,和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绘本阅读、亲子英语知识。我们相信,育儿就是要陪孩子慢成长。转载已获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