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你把读书变成主要休闲方式,并且学会了啃书,人生肯定能变样

 皓哥儿 2018-04-28

当你把读书变成主要休闲方式,并且学会了啃书,人生肯定能变样

如何把读书变成自己的主要休闲方式?

戒掉手机,把书放在最顺手的地方,先从喜欢的,容易上瘾的书开始。

如何啃书?

1,开始啃书一定要选取自己喜欢的书来啃,就像吃饭,你不喜欢吃荤腥就吃青菜萝卜。

2,如果非得啃自己不喜欢的,一定得等饿到不行了再啃,这样效果奇佳。

3,啃书时候也可以来点佐料,比如重点的地方使劲啃,好好嚼,其他地方可以囫囵吞枣。这就好比吃碗面要喝面汤,我们说原汤化原食。对身心都有好处。

4,吃完饭,你一定会评价这道菜如何如何,那道菜如何如何,啃完书也一定要有这个动作。对刚啃完的书做个评价有益于决定下次还啃不啃同一作者甚至同一类型的书。

5,如果有兴趣,可以更加高级的写个啃后感,这是你成为一个“美食家”的前提。

听书是否和读书的效果一样?

这个可能因人而异,我说说我的做法。

对我来说,听书完全是两回事儿,但各自又有各自的用处。不管读书还是听书我的速度都是相对比较快的,即便我觉得自己有阅读障碍(读书时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的默念出来)。

读书听书的各自权重从高到低排序,在我这的关系大致如下吧:纸质书>kindle>手机阅读类app>听书。

如果静不下心来阅读的时候不妨听听书,我一般使用二倍速度听书,听书一般是我对一本书的预习或者复习的过程。预习是如果听完一本书感觉还不错,我会买一本然后再阅读一次。复习是我读完一本书,但是时间紧张又没法读第二次,或者一本书时间久了有点陌生了,就会选择听书来拾回记忆。

kindle和阅读app的情况类似于听书吧,不过kindle上可以做笔记,有一些在我看来重要且没有那么重要的书就在kindle上阅读记笔记了,并不会再买纸质书。手机阅读app其实我很少用,但是用过的几个感觉现在的阅读类app用户交互这块做得真心不错,但是还是不习惯。

再说说阅读的终极目的,其实不管是读书还是听书,让书为我所用才最关键。比如你给这本书定为是消磨时间娱乐呢,那读过去就读过去了何必在乎读还是听。但你想从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不管是读书还是听书,完了一定做个笔记或者在脑海里回顾一下,加深自己对获取知识的记忆。我倾向于记笔记,毕竟用自己话复述一遍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理解的开始。

记完笔记一定要过一段时间翻翻,最后保证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知识储备了还要去应用,应用到工作或者生活中。

读书(听书)——》笔记——》反复强化——》应用——》不断应用。这个过程可能是我对“习得”这个词的理解吧。

听书(非二次创作)可以代替阅读吗?

每个人都不同吧。

阅读具有系统性,其他则具有碎片性。听书过程中容易被外界干扰,更容易去干一些别的事情,而阅读则会增加关注度。此外,我总感觉用眼睛去读书更加多维,而听书则有点降维学习的感觉。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笔去做笔记,可以随心所欲的停顿思考,而这些都是听书不具备。用眼睛去阅读还可以反复去看,比如这一句与上一页的某句有联系,但是有记得不是很清晰,翻一下就好了,用耳朵听书则不能这样自如。

多说一句,关于视频纪录片的学习吧,虽然题主删了。以前我也觉得纪录片等可以学习,但后来发现这些学习都是片面性的,只有自己拥有了相关的系统性知识这些视频才能在自己知识结构中找到其储存位置,变得更加实用。

读书有必要做笔记吗?

看你读书的目的是啥吧?单纯娱乐就没必要了,要是学习就很有必要了。不同类型的学习,笔记也会不同。但无论什么类型的读书笔记其核心是都是充实丰盈自己的知识结构。围绕着这个来就不会有错,我一般会做笔记,或者写观感。(一部分还会发在这里哈)

怎样提高文章鉴赏能力?

首先,你要有你的三观,而且你的三观要成体系。

其次,你需要不断扩充你的知识体系的边际,用读到的东西丰富你的知识体系,从而充实你的三观。

再次,把读到的文章放到你的三观中进行判断。用你三观去理解文章,你的理解过程就是你跟作者对话的过程。

再再次,我一直认为读文章的人和作者是平等的,阅读本身是读者跟作者之间的无声的讨论。阅读过程中,你赞赏作者哪些观点,你反对作者哪些观点,哪些观点值得商榷,全部标注出来。阅读结束后写一篇读后感的文章,然后再看看其他人对这篇文章的评价,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练习。你的鉴赏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最后,多读,多想。同时,记住跟别人观点不一样,不一定是你的问题,那只是别人的三观跟你不一样而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许多遍读不下去怎么办?

佛家说:法不孤起,仗境而生。我们先来看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前后文。这是来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的一段文字,原文说: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不难看出,这句话本身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读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更多的原因,那就是为了理解书中意义。

所以,这里还是看你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如果为了求取书中真经那么久多读几遍;如果为了了解基本知识点,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大致获取;如果为了娱乐看过了也就过了。董季直为什么不愿意教人书中知识呢?通过我自身的案例所知,只有自己悟出来的才是自己的,董季直并不是吝啬知识,而是为了让邻人更加深刻的学习。而且他也告诉我们,学习不要总为自己找没时间借口,如果要真正的学习一定会挤出时间的。比如我大量利用上下班通勤时间来读书,每天还会设定一个固定阶段读书。读完一本书必须写一个观后体验等等。很多书我也是阅读好几遍的,而不是一遍就停下来了。其实你真正读了很多遍之后,你才会发现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其次就是随着知识量的丰富和扩展,你对同一本书的理解也会发生千差万别的区分。

一本小说要注重作品的内涵还是大众的喜好?

两者似乎没有什么矛盾之处,而是写作的必要因素。没有内涵就失去了灵魂,没有灵魂的作品怎么会有读者喜欢。我试图猜测一下,你想表达的是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的区分吧。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看你的写作目的了。如果你想养家糊口那一定是满足大众口味的文章更受欢迎,如果你是想表达自己的世界观,那么肯定更加偏重于你所说的内涵吧。但是,个人认为所有上乘的作品都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大众喜好是一个不确定因素,或者说,任何人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喜好,任何小众的东西放进洪荒世界中也都是很大众的东西。

个人认为,内涵和大众喜好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

这也从某种层面上,说明了为什么很多名著并不晦涩的原因。

是不是看书多就文笔好?

不一定,有些人只看不写,写作还是需要一个单独练习的过程。虽然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要写好东西还是需要单独练习的,因为写作和阅读是不同的事情。不过如果你有写作习惯,阅读肯定会为你的写作增砖添瓦。

请相信我,我说的都是错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