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家乡在云南丽江

 新用户48533353 2020-06-04

晏凌羊

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12分钟

我的家乡在丽江


文/晏凌羊

1

我是丽江人,出生在丽江某县一个离小镇不远的村庄。

17岁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离开过丽江,没坐过火车,没坐过飞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长啥样,以为全世界的天都跟丽江的一样蓝,水都跟丽江的一样清。

我从小胸无大志,最大的梦想不过就是“不当农民”,长大了找一份不必风吹日晒的工作,嫁一个脾气好点、不会打人的丈夫,生一个心智正常、四肢健全的孩子。

很多人看到我家乡的照片,总在问我:那么美的地方,你为什么要出来?

我只能“呵呵”一笑,不明白问话的人到底是不懂农村,还是不懂生活。

从小到大,我都只有一个心愿:离开故乡。

那时候,我恨故乡,是因为作为农村的故乡是贫穷的、落后的,故乡人大多数也是愚昧的;作为土地之子的农民是没有出路、没有前途、没有尊严、人的生老病死跟牲口是一样的。

对那时的我而言,离开家乡越远,就离开贫穷落后越远,离公平、文明、尊严越近。去外面的世界走了一圈,我发现:论风景,很多地方确实比不过家乡;论软实力,比如说社会公平度、能见度、文明度,故乡显然是逊色太多了。

而我,在最基本的物质、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总不能每天靠看着这种风景过日子吧?

于是,不知不觉中,我已在异地漂泊已有近三十余年。

从县城到首都,从南方到北方,再从北方到南方,为了生活我如浮萍般的飘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其间,很多亲人已经不在世,年富力强的父母渐渐行将老去,而我已是一个五岁半孩子的妈了。

人到了一定岁数之后,对抗之心会越来越少,我们开始懂事,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人和事多了几分谅解和悲悯,于是,我们纷纷和自己和解,和父母和解、和生活和解。

当然,也和故乡和解。

2

21岁参加工作以后,我在故乡待的时间就少得可怜。每年只有一两次年假,每年回去大概一个星期,其中大概有两天是在路上。

今年过年后,父亲说他想回老家一趟。三月份,我给孩子请了假,带上父亲回了一趟老家,于是就有了这篇也不知道你爱不爱看的、图文并茂的流水账。

先来介绍我去得最多的大理吧。我的家乡位于大理和丽江之间,以前我每次去北京上学,都会为了省点路费钱,在大理转一趟车。

十几年前,我喜欢大理,是因为它的城市规模刚刚好;而现在的大理,人口越来越多,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城市病”,虽然苍山洱海依旧、蓝天白云依旧。

我们去的这个季节,大理到处是樱花,一团团一簇簇的,特别美艳。

▲本文所有图片的拍摄者均为:羊羊的手机

大理我去过不下二十次,对每个角落都已经很熟悉。这次我们就只去了一趟喜洲,不料正巧遇上古镇在装修,我们就去了一下海舌公园,结果路太难走,导致我们差点不够时间赶飞机。

好多年前,我喜欢大理,现在则更喜欢丽江,还是因为城市规模的关系。丽江的城市规模刚刚好,也许十年之后它会发展成大理那样,我又要移情别恋了。

在丽江古城一家客栈里住了两天,每天就走走逛逛,但都没走回母校去看看。在丽江的旧友太多,而我有时会有比较严重的社交障碍,怕见人。哈哈,这也真是没辙的事儿。

我14岁到17岁三年的时光,是在古城边上一所高中度过的。跟十几年前比,古城还是那个古城,但古城里住着的人早已经不是原住民了。

我不大喜欢现在的古城,因为太喧闹了些,多了很多花里胡哨、千篇一律的东西,比如说,全国古镇都会挂的红灯笼,到处花团锦簇、令人眼晕......

但是,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可喜的,旅游业的发展毕竟让很多人脱了贫、致了富。

一个朋友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有一个小学同学,小学时候家里穷到学费都交不起,靠学校减免学费读完了小学。后来,这同学勉勉强强上了初中,后来初中没毕业就辍学打工去了。打工呢,他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赚到什么钱。

这十几年间,丽江旅游业飞速发展,而他们家在古城有一套宅子,后来出租了出去.....前几年,她再见这个同学时,发现他都开路虎啦。两个人讲起当年他连肉都吃不大起的那些趣事,还乐了半天。

三月份的丽江,到处鲜花盛开。逗号乐不可支,我把这些照片发到了朋友圈,结果就是有那么一两个“不说话会死星人”给我来了一句评论:景色挺美的,可你把逗号打扮得好土、好像村姑。

每每此时,我都会握着手机怀疑人生:尼玛,这真是因为喜欢而加了我微信的读者?

▲我只是懒得给她扎头发而已了啦

▲某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最美

早些年,我特别热爱旅游,一有假期、一有钱就出去走走。算起来,全国只有安徽一个省份没去过(不是对安徽有成见,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二十来岁的时候,看什么都新鲜,去哪儿都觉得新奇,可到了一定年纪之后,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不喜欢旅行了。以前追求视野的广度,但现在更想追求思想的深度,而后者往往是靠“静”来实现的。

在古城呆了两天,见了几个朋友(其中一个还是我下本关于离婚的新书的主角之一),再呆下去我也发腻了,所以就租了一辆车开回家。

▲租车费用本不贵,但零零总总算下来大概要三百多一天,折合每公里四块钱,比打车还贵。作为一个穷B,出门我也要精打细算的

▲云南的山路十八弯,一百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大概需要跑三个多小时。我让逗号拍下她娘在山路上开车的勇猛,她来了这么一张。我觉得构图有意思,贴出来

开了大概两个小时后,我来到了高中同学家。她在广州生活,这段时间带着儿子在老家度假。

刚好是青蚕豆成熟的季节,我带着逗号去她家的蚕豆田里摘了好多青蚕豆。如果说,乡愁必须要有什么承载物的话,那我的乡愁一定跟青蚕豆有关。家乡的青蚕豆,不管生吃还是煮了吃,都特别清甜。

▲这是用豆叶做的毽子,比鸡毛毽子好踢多了。小时候我们还会把塑料袋撕成条状,扎起来,做成塑料毽子,也很好踢

▲青蚕豆杆,配上农家香肠肉一炒,味道好极了。云南人吃的东西都比较怪,比如我们很喜欢把树上的花拿来炒了吃

▲路遇到一片油菜花田,下去玩了一下。我让逗号帮我拍背影,跟她说明不要把电线杆、我的包等等东西拍进去,她说:“好的。”

继续往前开,就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了。

远远地,看到那片湖了没?我就是湖边长大的,这个湖的名字叫做“程海”。

原谅云南人没见识,把所有的湖泊甚至一个水潭都叫做“海”,而滇池那么大,却只是叫做“池”)。

▲程海湖的航拍图是这样的

▲程海湖的风光是这样的

程海湖长20公里,南北走向,均宽4公里,最大水深36.9米,水面海拔1503米,面积77.2平方公里,为滇西第二大淡水湖,是世界上天然生长螺旋藻的三大湖泊之一。

我从小是在海拔1500米的地方长大的,但是,去到海拔3600米的拉萨,还是会有轻微的高原反应,症状就是睡不着觉、流鼻血。

你没听错,螺旋藻的自然生产地就在这。

我小的时候,湖边的田地种的都是甘蔗,后来螺旋藻厂来了,征了很多地,甘蔗田就变少了。

再再后来,当地政府发现发展工业会污染环境,就叫停了湖边所有工业项目,沿湖公路以内都不准建房子了。

▲图中这个红色的植物,我们叫“酸草”。我小时候尝过味道,真的有点酸。想想小时候我的好奇心真是太胜了,不知道尝过多少野果,没毒死算我命大。

▲逗号这姿势……让我想到野狗撒尿,哈哈哈哈哈。然后,我要坦白的是,虽然从小在湖边长大,但我愣是到了城市里才在游泳池里学会了游泳,而且至今不敢下海,脱了近视游泳镜后就一米都游不出去。

程海湖的风光并不差的,但是现在还没开发,以下这几张照片是我站在湖边用手机随手拍的。

很多人只知道丽江有拉市海,却不知道离丽江三四个小时车程的这里,有一个纯天然湖泊。下回你如果去丽江自驾游,可以导航到我老家去玩一趟。去完回来以后,也许你会更喜欢我了,嘻嘻。

终于到老家了,家里长期没人住,到处是灰尘。特别要介绍下这款电饭煲,它都已经25岁了,依然能用。

我查了下,生产它的那个厂家位于广东湛江廉江,好像都已经倒闭了,但整个电饭煲居然一次都没坏过,至今仍在服役,只是耗电量大一些。

老家人有点小钱就建房造屋,甚至有时候宁愿让孩子们辍学也要把房子修得漂漂亮亮,而我家的价值取向稍微显得奇怪一些:房子能住就行,借钱也要先让孩子去读书。

这种风格我们家一直保持着,老家的房子因为长期没人住,也就没有再大兴土木,只是简单做了点装修,我们家甚至连老屋都没有拆。

这就是我家的老屋。

我就是从这样的屋子里一步步走出来的。最左边那间是厨房,中间那间是卧室,只放得下两张床;最右边那个门进去,就是猪圈。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没有窗户?是的,当时我们家没钱弄玻璃窗户,所谓“窗户”是把塑料布钉在那些木条上做成的。

夏天,屋子里闷热难当;冬天风一吹,塑料布哗哗作响。卧室就跟猪圈挨着,半夜睡觉经常听到猪的哼哼声,一大早猪就开始因为肚子饿而狂叫,叫得人再也睡不着,连闹钟都不用买。厨房和猪圈就隔着一个卧室,有时候正吃着饭呢,猪忽然拉大便,那味道飘过来,哈,特别酸爽。

▲这是站在老屋院子里拍的天空,当时已是黄昏,但云朵依然很漂亮

云南之所以叫云南,地理学上说是因为位于“云岭之南”,旅游宣传片里说是“彩云之南”,但我更愿意这么认为:云南之所以叫云南,跟层次丰富、千变万化的“云”很有关系。

我去过西藏、新疆各两次,那里的云也很漂亮,但也许是“月是故乡明”的情结在,我总觉得云南的云显得更美丽一些。小时候,为了看傍晚的火烧云,我能站到腿酸。

二姨家当然也要去一趟的,上次父亲在老家突然中风导致半身不遂,二姨夫帮了好大的忙。逗号招猫逗狗,喂牛追鹅,各种小兴奋。

回老家,当然也要去看看舅舅的新坟的。

下面这座孤坟,真是让人心生凄凉。它的主人是我的舅舅,舅舅的故事我在《我的舅舅死了,他终于死了》那篇文章里写过了。

外公外婆家是村庄里有名的“大户”,舅舅算是含着金钥匙出身,但外公外婆极度重男轻女,真正践行了啥叫“惯子如杀子”。

舅舅长大后犯法、坐牢,出狱后娶妻生子(那会儿外公的家底还在,所以有女孩肯嫁给他)。

后来,舅舅酗酒,赌博,家暴妻子,舅妈就跟他离了婚。被离婚后,舅舅更感人生失败,开始家暴父母,外公大受刺激,被他活活给气死,享年60多岁,外公死后,舅舅变本加厉家暴外婆,终致众叛亲离,我们整个家族没一个人再愿意搭理他。

再后来,外婆也去世了,家里连个给他洗衣服做饭的人都没了,舅舅酗酒更加严重,最后彻底变成了流浪汉。去年,他死在了街头,还是村民报警后,警方通知家属的。

在老家的亲人们跑去给他收了尸,而舅舅的亲生儿子、我最小的表弟听闻他的死讯都没赶回来,因为表弟两岁之后,舅舅就没再管过他一天。

帮舅舅收尸的亲人们对舅舅非常鄙视,本想草席裹尸就地掩埋,是我出了钱让他们给他买了一副棺材。亲人们最后把他葬在了这里,那里只有他这一个孤坟。没有人愿意给他立碑,所以他坟前没有碑。

他的坟地是个好位置,能看得到山下的程海湖,远望着舅舅生前心心念念最想定居的县城。

舅舅生前,我们都很恨他,恨不能他早点死,因为他要是早点死了,外公外婆或许能多活几年,舅妈和表弟的人生也不会变成后来那样子,跟舅舅有关的所有人都能过得幸福一些,可是,在我们最希望他死的时候,他没皮没脸地活着。

如今,他真的死了,我们才真的肯原谅他、心疼他、可怜他了。我和父亲买了点纸钱,买了点香,去他坟头烧了烧。

我们还去了曾祖父、曾祖母以及外公外婆的坟前一趟,给他们烧了点纸钱。他们的坟上,也都长满了荒草,土里还冒出来几根蕨菜。

接下来,我必须要上几张外婆家房子的照片。

事实证明:一个兴旺家族的败落,只需要生出一个不孝子、败家子就够了。

曾经那个家里鸡犬相闻、牛羊成群、果树成荫,很罕见地养着会说话的鹦鹉、漂亮金鱼。屋前栽了花、屋后种了树,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蜜蜂蝴蝶闻香而来,秋天果树上果实累累,自家吃不完、卖不完就摘了送邻居。

村里人都到外公家碾米、磨面,方圆十里内的街坊邻居提起外公的名字都竖起大拇指。那个家里经常接待远道而来的贵客,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气象。

现在,家破人亡,只留下几栋危房。

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它对我的意义不亚于百草园对于鲁迅、“祖父的后园”之于萧红。

你说我看到这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景象,心情又当如何呢?

记忆中那棵高大的梨树,已经死去,被邻居砍了吧?

那棵梨树特别高大,结的梨子也特别大,人不敢攀爬上去,只能等梨子掉下来一个就捡一个吃,这种自然熟的梨子特别好吃,我长大以后再没有尝过那样清甜的味道了。

上面这张照片中的那棵树是棵柿子树,倒是没有死,但它结出的果实已经没有人采摘,鸟儿会飞来啄了吃,它们吃不完的会烂在树上。

院子里的杂草长了一丈高,几乎都没法落脚了。村里人认为踏进这种家破人亡的危房中不吉利,远远地就绕过了。

这次得亏是父亲也一起去,如果是我自己单独去,村民们估计已经没有人能认出我就是当年那个喜欢扎两个小辫子跑来跑去、话特别多的小女孩了。

特别讽刺的是,外婆家破败的大门外,还用炭火条写了一行字“好人请进”。那应该是舅舅留下的笔迹,他读过书,会说几句英语,会弹吉他,写得一手好字,可就是这样一个最不应该混成流浪汉的人,最后众叛亲离、暴尸街头。

记忆中的小时候,外婆家养了狗,养了鹦鹉。那狗一见到我,就摇头晃脑蹭我裤腿。那只鹦鹉能清晰地喊出我的小名,最喜欢跟我说的话就是“起床了,快起床了”。

现在?这个屋子里,唯一的活物就只剩下老鼠了吧?

外婆家的房子已经要塌了,成为了危房。外公英明一世打下的基业,最后就成了这样。

倒是邻居家的桃花,开得特别鲜艳,让人更生凄凉之感。我脑子里想起一句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我的外婆家所在的村庄,我1--6岁的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那会儿外婆家人丁兴旺,我过的是万千宠爱集一身的生活,虽然远离父母。

小时候,去外婆家的那座山,我特别害怕爬,因为太高了,要爬五六个小时才到顶,而且路特别陡,真心感谢那些年驮过我的马、骡子、驴还有父亲。

小时候,我跟逗号那样大的时候,不够力气爬完全程。父亲就背着我走在山路上,我也能看到这样一片湖,每次都会高唱“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

二十多年前,这里连电都不通,更不要说通公路。村民们下山,去镇上采集东西需要走一整天,凌晨四点就得起床。

现在,这条路开车半小时就到了。

这世界的确变化快,我们也在迅速老去。可不是么?逗号都这么大了,都会漫山遍野跑着到处去捡松果了。

▲请忽视她这身打扮吧。我每次回老家,带的都是我们要丢的衣服,都是胡乱搭配,怎么朴素怎么来。故意穿得珠光宝气,那是炫耀给别人看的,咱不干这事儿。我个人是很不喜欢“衣锦还乡”这个词的,每个人都只该是活给自己看的。

▲舅舅坟前有松树,开满了映山红

接下来,我们去到了三姨家。下面这些图,都是我在那个村庄里拍的。

小姨当年也是嫁到这个村里来的,如果她没有死,说不定我还能见到她、孝顺她。你能想象到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罪恶和肮脏吗?

十几年前,在这里,女人被丈夫暴打,是见怪不怪的常态。

▲照片拍摄者:羊羊的手机

小姨的坟,因为车开不到,再加上深山老林里很难找路、时间也不够用,我们没有再去,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小姨的故事,我在《我那个被家暴的小姨,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全文)》一文中写过。她是个可怜人,二十几岁死于家暴,我用了很多年的时间才接受了她已经不在了这个事实。

三姨家养了好多山羊、家禽,逗号从来没近距离接触过这些,玩得不亦乐乎。

中午,三姨给我们杀了一只鸡吃,我真的真的真的很多年没吃到过那么原汁原味的鸡肉味了。一只鸡,三姨养好几年,纯放养,不放饲料、不打激素。逗号也觉得太好吃了,一不小心吃太多,回家后吐了一天。

山里的春天真的来了,桃花、杏花、樱桃花开得争奇斗艳。这是三姨家后院里种的桃树、樱桃树开的花。

云南农村的风光,看着是挺好,但那只是给游客们看的。也许你们去到以后,只会连连惊呼:“哇塞,风景好好啊,世外桃源啊!”

可事实上真是这样吗?不,越是看起来像世外桃源的地方,越是人丁凋敝。

上面这张图,是山村里的小学,前几年政府拨款建起来的,但你知道这么好的校舍里面,一共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吗?

说出来可能会吓你一跳!一共有6个老师,而学生,只有11个。

你没看错,整所小学的学生真的只有11个,是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全部加起来,只有11个。

这11个学生,还有可能随时会转学,我都不知道6个老师是如何给这11个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的。

老师多的原因,是因为教育这几年很受重视,小学老师也能拿到好几千的工资。学生少的原因,大家估计都能猜到了。

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有一些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年轻人,把孩子也接走去城里上学了。村子里空巢老人现象严重,他们活着的唯一目的只是“等死”。

我真的很想向人们呼吁:关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今天的农民,看起来日子是比过去好了,但实际上,城市与乡村的贫富差距有扩大化的趋势。农民日子好了,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不完全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今天乡村的人丁凋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城市的畸形掠夺带来的。乡村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等等,源源不断输送给了城市。

我自己在金融行业,可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资金。农民的生产条件有限,大多只懂储蓄不懂“钱生钱”,银行像是抽水机一样从乡村筹措来低成本资金,输送到有大量资金需求的城市......说到底,金融的本质就是“杀贫济富”。

又比如,我就是城市的“战利品”,是城市的“人力资源”。乡村培养了我,但我却飞奔进了城市的怀抱。为什么?不是我忘本,而是城市对我而言意味着“相对更平等”。

这一点,我在老家办事时体会得特别明显,没有人帮你打招呼,你真的会寸步难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越有钱的城市越会注重社会公平度、社会能见度,反之亦然。乡村若是没法摆脱经济困境,估计只能恶性循环了。

我曾经对故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慢慢的,也学会了和它和解,就像是和父母和解一样。

那是我的来处,我不一定要为它负责,却可以再次拥抱它、走近它。

故乡的水,故乡的空气,还有那儿的风土人情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以后不管在什么地方成长、生活,这种水土之情、血脉之亲是无法割断的。

很多时候,与其说我是在思念故乡,不如说我是在思念过去。

过去再穷困再不堪,但也是我的过去。何况童年的我有过很多的欢乐时光,那时很多亲人还健在,父母还年轻,我还不需要承担太多生活的重量。

▲打扮得很村姑的逗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回到老家,当然是要去赶集的。

赶集是云南一种古老的习俗,每隔三五天就有一个集市。人们拿着自己想跟别人交换的物品去到集市上卖,俗称“赶街”。小时候,我最喜欢赶集了,因为那会儿大家都物质匮乏,买不起但过过眼瘾也是好的。

现在每次回到老家,我也依然会去集市上凑凑热闹。集市上的东西,都是摆在地上贩卖,物价依然是那么便宜。跟广州比起来,像是“两个中国”。

▲这是云南的红糖,碗状的,好玩吗?吃的时候用菜刀削下来,不过卖给外地人的一般是切成块状的。

左边这是芋杆,跟芋花的味道差不多,炒出来时这样:

呃,非云南人可能也听不懂啥叫芋花,所以我只好上网扒了张图。

喏,芋花就下图红色这个,还有通体绿色的,我觉得挺好吃。

胡萝卜大家都见过,但大多数是橙色的,这种紫红色的胡萝卜是老家特产,味道比橙色胡萝卜要好、吃起来更筋斗,但产量低,我们多用来做泡菜,然后整个泡菜坛子里的泡菜水会变成粉红色,很魔幻很好看啊。

▲这个是臭豆腐、毛豆腐,相信很多地方都有。我喜欢吃,但太……上火了。

▲去云南旅游过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是神马玩意儿。冰粉、凉宵(虾)、豌豆凉粉、米凉粉(湖南人叫米豆腐,但味道有差别)

▲云南是烟草大省。往前四十年,老家人抽烟用的是烟锅,烟都是按捆买的,而且男女都抽,老太太抽得特别厉害

▲竹制品,前面一张图是背篓。很多人的老家已经没这些东西卖了吧?

▲其实还有一些很有趣的农用具,外地人肯定没见过,可惜我忘记拍了下来

▲来自云南大山深处的中草药,价格很低廉,到城市里价格就翻不知道多少倍

这次回老家,当然不忘去从华为辞职回家创业的初中同学Alex村长那里看了看(很久以前关注过羊羊的读者,应该看过我写的他的文章)。逗号看到仓库里的天麻,觉得很好奇,非要让我拍一张。

▲这是Alex村长在华为工作时的工牌,名字我打了马赛克

▲Alex村长家包装的红糖

▲Alex村长家的蜂蜜,全部来自大山深处,纯天然无添加,但令我吃惊的是,他说这些蜂蜜全部要毁掉。我问为什么,他说时间放太长了,口感不太好,怕影响口碑、自砸招牌。

也许很多人会问:羊羊,你为啥要写这个?这都不像是一篇文章。

因为最近羊羊看到了一条我的云南老家大蒜滞销的新闻,情况非常严重。原先卖5元一斤的大蒜现在0.5毛一斤都没人要。

我联系了推广这个滞销大蒜的电商,说可以帮他们免费推广,能帮蒜农卖多少算多少,但他们婉言拒绝了(说是没有经过政府授权不能转载)。

我老家滞销的大蒜卖不出去,几乎要全部烂在枝头、地里,而城里人却还吃着四五块一斤的高价蒜.....也是real心塞。

刚好Alex村长找到我,说他可以来做这个事情,跟我对接。我们俩都是完全带着公益的心来做这个事情(说我们要发滞销财的,麻烦去实地看看再哔哔)。

只可惜,我们行动得晚了一些,所以现在Alex村长还在老家的田间地头奔跑,跟蒜农谈,跟物流谈,跟ZF有关人员谈,所以现在购买链接还没做好。

但,明天会推出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