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敦煌·幸福生存”艺术展4月28日亮相上海中心

 zdjphoto 2018-04-29

由甘沪两地联合策划的“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于4月28日在上海中心大厦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以幸福生存、艺术与技术、文化联合国三大主题为核心,结合复制洞窟、文物实物以及虚拟现实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全方位展现敦煌文明的灿烂光芒和甘肃在古代中国对外开放交流格局的形成以及在丝绸之路的发展、繁荣进程中起到的独特作用,以全新视角解读文化传承与幸福生存的含义。

展览期间将陆续举办50多场相关配套活动。届时,将邀请各个文化领域专家主持主题论坛,分别从时尚、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民俗艺术和城市经济形态进行深入探讨和展开,站在当代的角度重新描绘丝路与敦煌的面貌精神、经济系统、宗教包容、城市建设及跨文化交流等。

此次展览展品分为复制洞窟和文物实物两部分,其中,复制洞窟3个、文物实物展品106件(套),127件。在展览期间,还将增加、更换部分文物展品。

(一)复制洞窟

展出敦煌研究院1:1复制的莫高窟第220、285窟以及榆林窟第29窟等甘肃石窟的精华洞窟,并以等比例全息技术展现涅槃佛和千手千眼观音,集中反映敦煌研究院近年来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展示“数字敦煌”的无穷魅力。

(二)文物展品

文物展品以甘肃省博物馆藏品为主,另外还遴选了敦煌研究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简牍博物馆,以及兰州市、灵台县、清水县等博物馆精品文物,上展文物体现出如下特点:

1.珍贵文物数量多。展览共上展文物展品106件(套),127件。其中一级文物36件(套)、二级文物48件(套)、三级文物8件(套)、一般文物2件(套)、文物复制品12件。一级文物比例超过30%,珍贵文物比例更是高达86%,是历年来甘肃省在国内举办的文物展览中一级文物和珍贵文物数量最多的一次。

2.精品文物多,具有鲜明的甘肃特色。遴选文物年代上至新石器时期,下至古代陆路丝绸之路的下限—元代,各个时期均遴选具有鲜明甘肃特色的丝绸之路文物。彩陶、青铜器、简牍文书、画像砖、木器以及三彩陶俑等特色文物均有体现。其中,“汉代仪礼简”、“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之二”、“元代八思巴文银牌”等三件国宝级文物,以及“金棺、银椁、铜匣、舍利瓶及石函”、“铜奔马”两件国宝级文物的复制品也要悉数亮相。

3.反映了甘肃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本次展览选取了张家川县马家源战国墓地出土,原大复原的西戎贵族车舆。该墓地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16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4.反映出我国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最新成果。展览中选取的春秋时期“鸷鸟形”、“盾形”、“变体鸟纹”等金饰片,于上世纪90年代在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出土,并流失海外。在国家文物局、外交部以及相关部委的持续努力下,2015年,包括上述文物在内的56件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流失文物从法国追索返还,由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本次展览位于上海中心大厦展览馆1—3层,将持续到2019年4月28日,展期一年。

本台记者:王海鹏 孙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