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

 太极混元天尊 2018-04-29

1、汤姆孙的枣糕式模型

J·J·汤姆孙于1904年提出来的模型,汤姆孙在发现电子后,便投入了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索,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提出了原子枣糕模型,如图所示,在这个模型里,汤姆孙把原子看作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球内,电子像枣糕上的枣子一样嵌在球中,被正电荷吸引着,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因此原子的整体呈中性,汤姆孙的模型是第一个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原子结构模型,而不是哲学思辨的产物。      

2、粒子散射实验

1909~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获得了重要的发现。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粒子被反向弹回。

3、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按照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学说,可以很容易地解释α粒子的散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按照这个模型,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离核很远,受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动几乎不受影响;只有极少数α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飞过,明显地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而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