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训诂学原来这么有趣

 花间一酒壶 2018-04-29



训诂学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学问,和文字学、音韵学一起统称“小学”。这门学问听起来很高深,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然而,生活中其实处处都能用到训诂。我们读的古文、古诗词,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还有日常口语中的词汇,都藏着训诂学的知识。这门学问也并非像字面上看起来那么枯燥,它实际上是非常有趣味的。


不信,请看下面这几个例子吧。


“横眉冷对千夫指”说的是赫本同款时尚一字眉?



鲁迅的《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有人就误以“横眉”的“横”为“横竖”的“横”而不去深想,眉毛焉能不是横着的?其实“横”的本义是贯穿门户的门栓,它不只有横放的特点,还有阻挡开门的作用,由阻挡引申为“违逆”、“不顺”,这里的“横”就是用的引申义,当“不顺”讲。横眉即是皱起眉头,用形象的话说,就是眉毛如同打了结,这才显出一副冷对群敌的怒象。


(摘自《训诂学的知识和应用》) 

 

大年三十叫“除夕”是因为除掉了一种叫“夕”的怪兽?



大年三十晚上为什么叫“除夕”,先得考究“除”的古义。“除”从“𨸏”,本义是殿陛,也就是台阶。杜甫《南邻》诗有“得食阶除鸟雀驯”之句,“阶”与“除”连用。台阶需要一级一级地更易而上下,所以“除”引申有“更改”、“替换”的意义。大年三十晚上正是旧年更改为新年、新年替换旧年之交,所以称为“除夕”。“除夕”的“除”,用极晚的引申义“除去”、“除掉”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


(摘自《训诂学的知识和应用》)


筷子为什么叫“筷子”,叔母为什么叫“婶婶”?



吃饭的“筷子”为什么叫“筷”?是因为古代的筷子叫“箸”,南方的船家忌讳它与“住”同音,改用行船快的“快”来代称而取吉利。后来,这个行业禁忌词进入了全民语言,“箸”就变了“快”,南方的筷子是竹子削成,所以字又加了“竹”头。


叔母为什么叫“婶”?舅母为什么叫“妗”?因为“婶”与“妗”古音都以“m”作尾音,“婶”等于“叔 m”,是“叔母”的合音,“妗”等于“舅 m”,是“舅母”的合音。还有不少口语词是由合音或分音形成的呢!


(摘自《训诂学的知识和应用》)  


“尾大不掉”是指尾巴大了就不容易掉?



“尾大不掉”是什么意思呢?《楚语》上解释说:“夫边境者,国之尾也。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蝱䗽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这个解释是很形象准确的。意思是说,边境的势力过大,就好像牲畜长了一条大尾巴。尾巴本来是可以驱赶虻蝇的(大虻叫蝱,小虻叫䗽)。到了天气最热的时候,牛马的尾巴又大又重,甩不起来,不但不能驱赶虻蝇,而且成为一种冗赘。这正如驻守边境的人势力过大,到需要的时侯,调而不动,无法藩屏王室,一旦调转武器,则必为害无疑!


“尾”,本义是畜兽的尾巴,引申有边境、水滨之义。《愚公移山》有“投诸渤海之尾”之说,“尾”就是水滨。“尾大不掉”的“尾”也可以直接当边鄙讲。“掉”《说文·十二上·手部》训“摇也”。段玉裁说:“掉者,摇之过也;摇者,掉之不及也。”可见“掉”指大幅度地摇晃,正好形容由边境调兵遣将。用词是很确切的。


(摘自《训诂学的知识和应用》)  

 

“翩翩佳公子”的“翩翩”是说公子体态轻盈还是长得帅?



《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索隐述赞》也有“翩翩公子”之说。《说文·四上·羽部》:“翩,疾飞也。”有人从这个形体出发,把“翩翩”解释作体态轻盈,一似疾飞之状。这未免望形而生训了。曹丕《与吴质书》有“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刘良注:“翩翩,美貌。”这里“翩翩”一词显然与“翩翩公子”的“翩翩”同义,便难以用“疾飞”来穿凿了。


《说文·九上·页部》:“頨,头妍也。从页,翩省声。读若翩。”《说文》的“读若”又一次启发我们,经典所用的“翩”,本字应是“頨”。“頨”训“头妍”。汉人以“妍”为“妍媸”之“妍”,当美貌讲。《方言》卷一:“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可见“妍”即是面貌俊美。“頨”训“头妍”,“頨妍”又常合成叠韵连绵词,“頨”的词义当“美貌”讲便不容置疑了。“翩翩”即是“頨頨”,义为面貌俊美,引申为文辞佳妙,字从“页”,表示颜面,形义确是统一的。


(摘自《训诂方法论》)  


“囫囵”原来是从“浑”来的?


“浑”。当“完整”、“完全”讲,音hún,为借用字(《说文·十一上·水部》“浑,混流声”,无“完整”义)。“浑身”即是“全身”。陕西方言“整裆裤”叫“浑裆裤”。或分为双音缀连绵词,字写作“囫囵”。《说文》没有“囫囵”二字。但《六上·木部》:“梡,㮯木薪也。”音“胡本切”。“㮯,梡木未析也。”音“胡昆切”。“浑”正是“㮯”、“梡”的新派生词,字以“浑”代,而“囫囵”则是因派生词而产生的孳乳字。


(摘自《训诂方法论》)  

 

以上这些有趣的例子都来自《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陆宗达、王宁、宋永培著)、《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著)这两本书。作者陆宗达先生和王宁教授、宋永培教授是两代师生,他们是章黄学术的重要传人,几十年来坚持中国传统“小学”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传统训诂学如何取其精华并进入当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以上的两本著作,以通俗的文字、生动的表达来呈现的训诂学基本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学习和阅读古代的文献,而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避免一些“望文生义”的错误。




↑点击书影,即可进入京东购买页面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当当购买页面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

作者:陆宗达,王宁,宋永培著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装帧:32开  布脊纸面精装

书号:9787101128574

定价:35元


编辑推荐

1.训诂大师写的普及小书。薄薄一册,却汇集了陆宗达、王宁、宋永培三位权威训诂专家所撰写的训诂学普及与应用小文章之精华。


2.浅语言讲深道理,小例子说大学问。用日常语言中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讲述原本古奥的训诂学,以今溯古,以小说大,让这门看似“高深莫测”的学问变得“平易近人”,趣味十足。


3.普及和提高兼顾。本书既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训诂学的入门书,又适合相关专业领域的读者阅读和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我国当代训诂大师陆宗达先生及其弟子王宁教授、宋永培教授关于训诂学的普及和应用的一些文章。主要涉及:一、对训诂学的理论建设和普及应用的意见;二、对一些训诂原理的普及性说明;三、对一些训诂书和训诂家的介绍;四、关于词语的解释;五、关于古代礼俗的考证。本书以应用和普及为目的,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举例,介绍了许多训诂学相关的知识。


作者简介


陆宗达(1905—1988),字颖民(一作颖明),浙江慈溪人,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师从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先生。曾任上海暨南大学讲师、北京大学预科讲师、辅仁大学讲师、中国大学讲师、东北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编委会委员等。


王宁,1936年生,浙江海宁人。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宋永培(1945—2005),四川雅安人。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曾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聘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作者的话


本书所编入的,是我们一九八三年之后所写的关于训诂学的普及和应用的部分文章。这些文章写作的时间比较集中,为了体现普及和应用这一特点,在引用实例时,我们有意做到将采例面缩小,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例证从不同角度反复申说,这样做,有助于读者从多个侧面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例证,以便在此基础上比较容易地理解有关的训诂原理。因此,在这次编选文章时,这些例证虽出现不止一次,我们都因论述中心各异而一并保留了。


近年来,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训诂学是一门与普及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它本应有较高的社会实用价值,只是因为旧训诂学的一些局限,才使一般人苦于它的古奥而不敢涉足,因此,我们希望在训诂学的普及方面多做一点工作。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种普及工作做起来也有很多困难,我们所能做的实在也很微小。至于普及的对象,也只是一般的语文工作者,最多能达到文言文阅读水平较高些的高中学生。就旧训诂学仅为极少数人懂得的状态来说,这不能不说是普及;而就训诂学在当代应有的实用价值来说,这种工作似乎又应划归提高的范围。


不过,我们始终坚信,在训诂学不断提高、深入研究的同时,把眼光放在多数人的需要上、放在民族文化的普及上,让更多的读者来关心它、应用它,这应当是训诂学在当代能获得新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和将来,都需要有很多人严肃地为之付出力量。这本书,就算是我们对这一主张的初步实践吧!


本书按五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我们对训诂学的理论建设和普及应用的意见;第二部分是对一些训诂原理的普及性说明;第三部分是对一些训诂书和训诂家的介绍;第四部分是关于词语的解释;第五部分是关于古代礼俗的考证。我们的工作存在很多缺点,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也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投入普及训诂学这一有意义的工作。


↑点击书影,即可进入京东购买页面

训诂方法论

作者: 陆宗达,王宁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