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管窥·老子为什么那么强调“静”?

 我DeShuWu 2018-04-29

➤老子为什么那么强调“静”?

前几天,我到位于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参加了由山东省省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培训活动,其中有一堂国学课。授课嘉宾为当地国学专家林浩先生。林先生在讲座中,提到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他认为这句话代表了老子50%的智慧,评价不可谓不高。这勾起了我对老子之“静”观的研究兴趣。

“静”,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哲学中,乃一重要概念。我们古人一直强调“静”的价值,认为它与人的境界、修为、功德息息相关。关于“静”,我们最熟悉的一个成语,可能就是——“宁静致远”,这个极富哲思的词常常被挂在墙上,用以警示。

一般大家都认为此语出自诸葛亮。诸葛亮在送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话,因此大家都想当然把它当做了诸葛亮的“专利”。其实非也!此言最早出自西汉宗室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一书,上有“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之语。

刘安此书,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他提出的“澹薄”、“宁静”,显然与老庄有关。按照道家思想创始人的言说,“静”属于核心思想主张,通过这个理念,老子强调人要保持内心清静,不要受到主观认识、情感欲望等的影响。在《道德经》里,他多次提到了“静”:

“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在致虚和守静上下功夫,并且做到极致的地步。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厚重是轻浮的根本,清静是躁动的主宰。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疾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清静无为可以做人之榜样。

等等。

具体来讲,按照老庄的解释,“静”与三个概念相关——“虚”、“明”、“无为”。

一,“静”与“虚”相连。

受“致虚极,守静笃”的启发,历代文人学者往往非常看重“虚静”。“虚”有虚怀、空虚、谦虚、包容之意。“虚静”的含义大体为:摒弃个人之主观杂念、偏见,在精神上彻底解放、放松,保持内心清静,做事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有学者认为,一部《庄子》的要义就在于阐释“虚静”。在《庄子》中,庄子通过设计孔子与爱徒颜回的对话,还引入了“心斋”、“坐忘”的概念,表达了忘却自我、虚己待物、洁身自好之主张。如他所言,“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虚静”观还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把文学艺术创作引向了自由自觉的精神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受此影响,传统中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在无名、无利、无功、无我之下获得了一种洒脱感、自在感、愉悦感,终留下千古佳作。

二,“静”与“明”相通。

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庄子认为,精神如水,只有秉持“静”才能达到通明的境界,圣人也是由于心静而能够做天地万物的镜鉴。

与“明”相对立的,是“昏”。凡事喜欢张扬、乐于做“人来疯”的那种人,虽然在外表上常常张牙舞爪,夸夸其谈,其实往往欠缺内在,显得无知;遇事沉不住气,急于表观点、下结论,这种人也往往是白痴。

记得在读初中时,我的物理老师说过一句话:“好叫唤的蝈蝈没油。”烈日炎炎,趴在豆子叶上的蝈蝈,都是公的在鸣叫,母的不叫,而母的体型都是偏肥大的,我们人类从饮食的角度看,当然是母的有油水,更适宜食用了。老师用这句民谚是说,那些违犯课堂纪律、课上爱说话的学生,其实并没什么本领。这些学生不专心学习,当然是昏庸之举了。

从官场上看,大领导在研讨时多会保持沉默,一般不会轻易表态,本质乃大智若愚的明智做法。

宋儒程颢说:“万物静观皆自得。”(《秋日偶成》)因为“静”,故能去“昏”生“明”,故而“自得”——自得其真、自得其善、自得其美、自得其乐。

三,“静”与“无为”相证。

老子宣扬“静”,其实还可与他的“无为”思想相互印证。“无为”乃“清静”的根本原则,“清静”为“无为”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常说“清静无为”。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整个社会都要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积极作为。这没有一点问题。有人却搬出老子的“清静无为”说事,认为他倡导绝对静止,安于现状,反对变革,理当得到严厉批判。殊不知这与老子思想的本意相去甚远。

老子思想,无不立足于鞭笞政治和社会的无序、无理,甚至无法无天,属于从哲学层面提出高屋建瓴的合理性建议,具有纲领性、指导性意义,若做断章取义式臆读,只能歪曲其本意,从而误把老子哲思划归到“落后”、“愚昧”、“腐朽”之中去。如果我们从哲学性、整体性、时代性的角度来读老子,就不难看到一本字字玑珠的《道德经》了。

有的学者还从官德建设的视角,围绕老子“虚静”观展开论述,提出这对官员的廉洁奉公、忠诚守信等品质培育具有借鉴价值。可见,老子思想宝库中的任何一件宝贝,都有多面闪光的特性,值得我们珍视。传统人文经典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