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筝传人”罗光文:削竹如纸 雕竹栩栩如生(图)

 铁血老枪 2018-04-29

已过“立秋”,虽然30多度的气温还是让人感觉在夏季,但秋高气爽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武汉人在秋风送爽的天气总有到江滩放风筝的习惯,特别是孩子们。形态各异的风筝飘在天空中,抬头望去让人心旷神怡。

你可知道风筝的制作技艺还是我市的一项非遗项目吗?竹编手工风筝技艺2015年8月被评为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8月2日,记者在武汉市江堤中路高龙博物馆内的江城竹风工作室,见到了该项目的传承人68岁的罗光文老先生。

记者严珏 摄影记者詹松

“竹疯子”成了“风筝传人”

罗光文父辈们从事的是扎彩,就是民间传统的绑扎粘糊彩纸行当,旧时把经营这一行当的店铺称之为纸马铺。1958年,10岁的罗光文随父学艺,自制立体的竹编风筝还获武汉市青少年硬翅膀风筝比赛二等奖。小有成就的罗光文学的劲头更大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罗光文凭借其独创的“五虎上将”风筝一鸣惊人,在上海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无论是扎彩还是做风筝,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原材料,那就是竹子。而罗光文对竹艺的痴迷,不亚于他的风筝。因为痴迷竹艺创作,罗光文在圈内有“竹疯”之誉。一根普通的竹片经罗师傅随手雕刻之后,顷刻间就变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立体图画,而这一手雕竹绝活是在削竹的基础上练就的。削竹是竹艺创作的第一道工序,对于风筝制作而言,要求削出的竹片尽量薄的同时又要韧性好,不易折断。用此竹片为骨架才能使风筝更轻盈,飞得更高更稳。苦练数年,他终于练就了这手削竹如纸的绝活。对竹艺的热爱也成就了罗光文的风筝制作。

他注重选竹、下料、设计、制作等,技艺日臻完善。罗光文多次参加国内外风筝大赛,屡获佳绩。他尤其擅长制作长串类风筝,其“龙头蜈蚣风筝”独树一帜;“五虎上将”硬翅膀串子风筝,被美国一家风筝博物馆收藏。

“扎、糊、绘、放”中国风筝技艺

罗光文介绍,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

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

第一步要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扎”要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要达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

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类,“硬翅”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得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得远。

记者采访罗光文的时候,他正在制作一只“九头鸟”风筝。九头鸟的“骨架”已经扎好,这个“骨架”是可以拆分组装的,“这样我带出去放飞的时候就更方便了,装在包里,现场一组装就可以了。”罗光文说。

“骨架”做好了,第二步就是要做翅膀,这也是他正在进行的步骤,记者看见,工作台上,老人正在绘画九头鸟的翅膀,画翅膀用的是工笔重彩画。从小没有接触过绘画的罗光文,为了能做出漂亮的风筝,参加工作后,开始买书自学画画,现在他已经能栩栩如生地画出各种他想要做的风筝了。罗光文说,“做好这个九头鸟风筝怎么也得半个月的时间。”

中国风筝技艺

风筝由东周春秋时期汉族劳动人民发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

相传墨子研制3年,以木头制成木鸟,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材质,直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公元1600年,我国的风筝传到欧洲,而后广传于世界。至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清明上河图》、《百子图》中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根据史书记载,风筝的最初功用是用于军事。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风筝逐渐走向民间,类型也丰富起来。宋代(公元960~1279年),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版面制图 童胤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