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来唤醒中国高校里那些沉睡的技术成果?

 眼镜yzcyqpw845 2018-04-29

谁来唤醒中国高校里那些沉睡的技术成果?

“养在深闺人未识”是近几年我国高校专利的真实写照。

自2010以来,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国家在科研投入上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都不遗余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高校R&D(研究与开发)人员为35.5万人,比2006年增长46.7%,增速居世界第一;高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不断提高,2015年达998.6亿元,是2006年的3.6倍。

在经费与人才的双重支持下,我国高校的专利申请、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

谁来唤醒中国高校里那些沉睡的技术成果?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投入巨大,专利产出数量多,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仅为10%左右,部分高校的专利转化率甚至不到5%。此外,还有大量专利没有得到转化而成为废弃专利。以2015年为例,当年我国高校获得专利授权8.2369万件,而专利转让数量仅2257件,转化率仅为2.74%。

“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报告”课题组曾指出,一些高校有上千件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但是许可备案登记仅有十几件专利。

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董事长王小绪对这种现象做出了总结:“四高三低一缺失”,即:研发经费投入高、专利产出数量高、专利维护费用高、专利失效比率高;专利运营管理水平低、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收益低;专业化运营缺失。

谁来唤醒中国高校里那些沉睡的技术成果?

2016年数据统计

与国内不同的是,截至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发明专利转化率为19.4%,英国剑桥大学发明专利转化率为47%。

专利本不应该是高校里沉睡的荣誉,不转化就无法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专利证书就只是一张毫无价值的纸。

但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高校专利四大困局:偏重数量、缺乏导向、校企分离、人才不足

谁来唤醒中国高校里那些沉睡的技术成果?

一、过于重视专利数量

高校的定位导致其更重视教学研究而非实际应用。就高校内的研发过程来看,研究人员在完成科研任务后一般是再去申请新的研究项目,技术转化并不是其关注的目标。

此外,几乎所有高校专利申请费用和前三年的维持费用都由学校或地方政府统一支付。这就导致在研发人员申请专利时不用考虑成本。

再加上,很多高校将专利数量作为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结题、奖学金评定和毕业生办户口的考核指标。这些原因共同造成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一味追求专利数量,而不考量市场需求。

二、高校专利普遍权利要求范围小、质量低

国内高校专利数量近年虽大幅度增加,但“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小、质量低”的问题却愈发严重。

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小会导致该保护的技术没有得到保护,从而导致拥有同样技术的团队在申请专利时会将保护范围小的专利技术覆盖掉,因此专利权利范围小、质量低的专利,在应用过程中就很容易失去价值。

2011年,科技部数据显示,在京高校研发投入与技术交易额之比为100∶17,企业为100∶465,企业投入产出比值是高校的28倍。

中国欧盟商会的一份专利研究报告曾指出“专利在中国正在爆炸性的发展,某些创新活动也在崛起,但高校专利的质量并未同时得到相应维持。”

三、校企分离的研发模式不利于转化实施

我国高校在技术研发早期缺乏与企业合作,闭门造车的研发模式导致技术脱离市场,“专利研发先行,市场匹配滞后”导致大量专利被废弃。

大学衍生企业本是一个非常好的专利转移嫁接机构,如美国斯坦福、日本东京大学的衍生企业就带动了本校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在我国,目前校办企业以及校级产业孵化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人才不足

专利成果转化的处置流程比较复杂,包括:登记、推广、商务谈判、校内审批、交易公示、合同签订、收益奖励等多个步骤。繁杂而专业的操作更需要懂市场、商业、法律以及专利申请技巧的专利服务机构去操刀整个项目。

但是,高校自有的专利管理机构在实施、转让、许可和投资时,并不参与利益分配,“只闻肉香不知肉味儿”让很多校内的专利运营部门缺乏内在动力,很难产生知识产权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破局之路

谁来唤醒中国高校里那些沉睡的技术成果?

高校有研发能力,企业有技术需求,双方缺少的是合作契机与平台。而引入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将会是缓解目前困境的破局点。

一、第三方机构可以有效提升高校专利质量

高校的科研人员虽然知道一些专利知识,但毕竟不是专业代理人,在技术成果转化为专利的过程中,对为何要争取较大的保护范围、如何争取较大的保护范围、发明主题的选择、发明点的埋伏、说明书的公开充分性等技巧并不明确。

另外,高校申请专利的课题通常是研究性课题居多,从支持权利要求范围的角度看,会缺失一些资料或数据,需要专业人士给予提示和建议。

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提升高校专利的撰写水平的同时,也节省了科研人员的大量时间与精力。

以北京化工大学的案例为例:校方某实验室将数项关于有机磷农药的专利申请工作交给维正集团来处理,维正的专利代理人在透彻理解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自行撰写出高质量的案文,在校方预计时间之前递交了专利申请并获得了授权,获得了好评。

另一宗清华大学的案例更能体现出第三方知产服务机构的专业价值:清华大学某教授曾与合作伙伴一起研发了一款产品,合作伙伴抢先申报了专利,而此时清华大学要申报的项目也要用到这个技术,再去申请专利就需要做规避设计,而且项目立项时间比较紧急,专利撰写、提交申请、拿到受理通知书需要在一周之内完成。于是,清华校方紧急寻求维正集团的帮助。

维正团队首先和发明人沟通清楚了技术方案、检索了现有技术,然后在专利规避方面为校方提供了专业建议,对整个技术方案做了梳理,在和发明人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一周之内就完成了专利申请文件,去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资料后,当日就拿到受理通知书,及时为清华大学挽救了损失。

二、连接企业与高校,盘活现有专利价值,缩短技术“冻结”期

作为对接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方,企业在一些特定技术领域,自身并没有那么强的技术储备与研发实力。这时,位处产业技术资源信息上游的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就能发挥作用了——通过平台化运作方式,一方面盘活高校现有的技术专利资源,另一方面也精准满足企业对技术资源的需求。

北京一家安全系统自动化公司在产品升级时,原先技术储备不足。维正集团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后,通过检索自有的技术信息数据库,发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一项专利成果可以为企业所用。经过与高校方面的沟通,其使用权转让协议顺利达成。

从该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到拿到专利使用权,总共不超过1个月。对比企业自行研发的时间成本与人员、资金投入来说,引入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无疑是高效且更具性价比的。

三、帮助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

除了盘活现有技术资源外,对于高校目前没有但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服务机构牵头、企业提供设备、学校提供研发团队”的模式,帮助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实验室,将企业的技术需求直接落实。

这种在高校技术研发立项前就引入企业需求的举措,无疑可以改变高校相对封闭的研发模式,让技术更贴近市场,让专利更贴近产品。

目前,维正集团已经与众多知名高校就知识产权运营及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推介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校企共建实验室将很快问世。

总结

谁来唤醒中国高校里那些沉睡的技术成果?

2015年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让科研成果转化在政策上解绑,高校迎来了专利向“市场”转移的春天。

未来几年,我国专利存量的红利将不断释放。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入局,将帮助高校进行完整的专利的申请、评估、维护以及市场化运营,甚至进一步反向推进科研方向,让科技成果更快转化为商品。

是否抓住红利机会,就看你的选择。

(本文中使用图片均来源网络)

企知道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版权代理、项目申报外,还为您提供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方案,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系列问题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