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体质辨识与中药养生

 心明斋 2018-04-29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原药剂科主任 方洪

第一部分 中医体质辨识

一、什么是九种体质?

体质辨识养生是近年非常流行的一种养生理念,事实上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体质养生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便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人的体质分为了木、火、土、金、水五大体质类型,这是传统医学对人体体质的最早分类。近年不少中医大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现代临床角度提出了体质分型,这种分型是以身型脉证为主要指标,对临床辨证、遗方、摄生防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华中医药学会更发布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其在为体质辩识及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了依据,使体质分类更为科学化,规范化。

一般来说,这九种体质都有明显的生理特征:

平和体质——精力充沛,健康乐观; 湿热体质——脸带油腻,长痘长疮; 阳虚体质——手脚发冷,畏寒怕冻; 血瘀体质——面色晦暗,偶有斑迹; 阴虚体质——手心发热,阴虚火旺; 气郁体质——多愁善感,郁郁不乐; 气虚体质——气短少力,容易疲乏; 特禀体质——容易过敏,喷嚏流泪。 痰湿体质——身体肥胖,大腹便便;

这九种体质中,平和体质是健康,其余八种体质是不健康,甚至是病患者。但各种体质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应各种外在或内在的因素发生变化而转变,所以必须根据不同的体质特性,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纠正其体质上的偏颇,达到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这就是体质养生。

二、九种体质的养生原则

体质的调养是中医养生的一个方向,虽然九种体质有明显不同的生理特征,但整体的养生原则是共同的,一致的。

1、调养体质需养心养道

养生先养心神,这是养生之根本,心神旷达,体貌自然安详舒泰。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人生的境遇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造化,养心养道,才能自我完善,中医养生讲究清、静、安、平、适度,这是养心养道的最高境界。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体质的调养要与阴阳相结合,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大自然变化规律的养生要素,春夏季节,气血升浮,脾胃虚弱,应忌食寒凉辛躁及腻滞,要使阳气生而勿伐,长而勿亢。所谓春热秋凉是因为春天需要促进阳气升发,而秋天要使阳气潜降,适当进补,滋养脾胃,使阳气藏而勿亏,收而勿僵。正确掌握四季气候的变化,是体质养生的要点。

3、体质养生应简单顺势

中医养生讲究“大道至简”,是顺自然生命之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所

以养生也叫“顺生”。生活中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会损害我们的体质,使之从健康转为亚健康状态再而变为病态。自然的环境,简单的生活,健康的饮食,就已经是体质养生的良好状态。中医养生之道并不神秘,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便是所谓养生的不二法门。

4、体质养生需坚持合理的运动

体质调养离不开运动,人人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适当运动对改善人的体质有诸多的好处,针对不同体质的人,运动养生不宜过量,要有明确的选择性,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良好的养生效果,养与动互不可分。

三、九种体质吃什么?禁什么?

1、气虚体质吃什么?禁什么?

气虚体质的人精神容易感到乏力,食欲不佳,这是由于体内之正气不足,以气虚体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气虚体质的人相对五脏来说,他的肺脏功能和脾脏功能会较差。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人的呼吸功能是由肺来调节,因此补气养气是调养气虚体质的原则。

气虚体质调养主要以“健脾补虚”为主,药食兼之,养生效果更好。药材可选用人参、黄芪、冬虫夏草、党参、淮山作为补气之药,另外,桂圆、芡实、红枣、白扁豆可补脾和胃,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气血,津液,精血均源于脾胃的生化,所以气虚体质者的养生调理要以食为本,选用性平偏温又补气的食材配合补气健脾的药物,对改善气虚体质大有帮助。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山药——健脾和胃,补益五脏; 黄芪——补气固表,止汗利水; 桂圆——健脾养心,补气安神; 冬虫夏草——益气补虚,固肾养精; 红枣——补脾和胃,益气生津; 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芡实——补脾祛湿,固肾涩精; 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白扁豆——健脾化湿,清暑解毒; 调补气虚的中成药可选用:

四君子汤(冲剂、袋泡剂)——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陈夏六君子丸——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炙甘草;

补中益气丸——黄芪、党参、柴胡、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

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生脉散——党参、麦冬、五味子;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人参蜂王浆——人参、蜂王浆、蜂蜜;

补脾益肠丸——黄芪、党参、当归、白芍、木香、肉桂、干姜、砂仁、赤石脂、甘草;

归脾丸——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炙黄芪、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

气虚体质者慎用的药物及食材,如山楂、槟榔、乌梅、薄荷、紫苏、佛手、荜拨、菊花、荷叶、芥菜、苦瓜、石榴、李子、马蹄、柚子、咖啡。

2、阴虚体质吃什么?禁什么?

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决定人的健康,两者相辅相成,阳是一种趋向上的元素,而阴是趋沉降的元素,一旦阴阳失衡,身体就会出现不健康的状况。具有滋润人体的阴气深藏于人体的内部,对阳气具有镇守的作用,一旦阴气亏损虚

弱,阳气就不受控制,身体就得不到正常的能量供应,临床上可见阴虚体质者常常有口渴,口干、失眠、盗汗、便秘、皮肤哑暗等症状,对于这种类型的体质应该要“滋阴降火”。

阴虚体质主要是体内气血,津液不足,从而出现阳盛阴衰的亚健康或病患的症状,阴虚是因为阴液不足而肾藏阴,阴虚必以肾阴虚居多,故在调理时除了选用滋补肾阴为主的药物,还应辅以镇静安神的食材。药材可选用枸杞子、百合、黄精、麦冬、沙参、玉竹、西洋参、荸荠、桑葚子作为滋阴之药,另可选择燕窝、雪耳、芝麻、干贝,蠔豉、海参为辅助食材。

枸杞子——滋肾润肺,清肝明目; 西洋参——益肺清火,生津利饮; 百合——滋阴安神,润肺止咳; 燕窝——养阴润燥,益气补中; 黄精——补气养阴,健脾补肾; 雪耳——滋阴清热,和血安神; 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石斛——养阴清热,补肺生津; 沙参——滋阴清肺,益肾生津; 瑶柱——滋阴补肾,健脾生津。 玉竹——养阴润燥,除烦止渴;

滋阴降火的中成药可选用: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茯苓、山萸肉、牡丹皮、泽泻;

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山药、茯苓、山萸肉、牡丹皮、泽泻、熟地黄; 麦味地黄丸——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山萸肉; 石斛夜光丸——人参、石斛、麦冬、天冬、地黄、枸杞子、草决明、菊花、牛膝、菟丝子、北杏、肉苁蓉、五味子、甘草、枳壳、青箱子、白蒺藜、黄连、川芎、防风、山药、水牛角、羚羊角;

滋阴补肾丸——枸杞子、熟地、菟丝子、山药、巴戟、肉苁蓉、茯苓、牡丹皮、泽泻、黄柏、知母;

洋参胶囊(冲剂、口服液)——西洋参。

阴虚体质慎用的药物和食材,如韭菜、桂皮、蜀椒、茴香、丁香、还有狗肉、羊肉、荔枝、龙眼肉、胡椒、辣椒、大蒜、芫茜等。

3、阳虚体质吃什么?禁什么?

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中有这样一段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说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健康,阳气是身体的发动机,一旦功能失调,许多问题就会出现,阳虚体质最明显的表现是畏寒怕冷,喜热饮,手心出汗,精神不振,嗜睡。调理阳虚体质最重要的是温中散寒。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阳气亏虚必然引起人体生理活动减弱或衰退,导致御寒能力下降,尤以背腹部特别怕冷,手足不温。中医除了温中散寒,也重在扶阳固本,叮嘱阳虚体质者防寒保暖,在用药调养和饮食上,以温补脾肾为主,因为肾是固一身阳气的根本,而脾是后天阳气生化之源,所以交替补之。用药选择可用肉桂、山萸肉、茴香、祈艾、干姜、附子、花椒,食材可选用狗肉、羊肉、虾、韭菜、洋葱、胡椒、芫茜等。阳虚体质者调养讲究秋冬进补,药食兼顾,效果事半功倍。

肉桂——扶补元阳,驱寒暖胃; 狗肉——补肾壮阳,温经散寒; 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羊肉——温中补虚,暖胃补肾; 山萸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虾——补肾壮阳,温经通乳; 祈艾——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洋葱——温经通络,降压降脂; 干姜——发汗解表,温中散寒; 韭菜——补肾助阳,温中散寒; 附子——驱寒止痛,回阳救逆; 花椒——祛寒开胃,镇静安神。

调理阳虚体质的中成药很多,可选用:

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山萸肉;

肾气丸——附子(制)、山药、肉桂、熟地、车前子、泽泻、茯苓、山萸肉、牛膝(盐水炒);

心宝丸——附子、肉桂、鹿茸、三七、人参、麝香、洋金花、蟾酥;

巴戟补酒——巴戟、首乌、杜仲、肉苁蓉、续断、仙茅、金樱子、羊藿叶、当归、党参、覆盆子、熟地黄、枸杞子、黄芪、狗脊、甘草;

阳虚体质者究其原因是阳气不足导致水液升腾不行而凝聚于体内,出现寒的症状,因此滋阴损阳,性属寒凉的药物和食材皆不宜。如各种瓜类、竹笋、豆腐、芡实、绿豆、茭白、芥菜、香蕉及现时流行的各种鲜榨果汁都不宜服食。

4、气郁体质吃什么?禁什么?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它决定了人体很多的生理功能。《黄帝内经》中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医权初编》更指出“人之生死,全赖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一旦气机被郁,就会导致血气不足,身体出现诸多问题,气机郁滞不畅,临床常见情绪不稳,忧郁脆弱,敏感多疑这些亚健康性格以及头昏胸闷、心悸、腹疼、纳呆等症状。对于气郁体质的调养原则就应该是疏肝理气,调理脾胃。

人体之气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根本和动力,生命的维持就靠这股气,当气不能外达而紧结于体内,便形成“气郁”。中医认为出现气郁体质,多由忧郁烦闷,心情不舒畅所致,长时间气郁会导致血循环不畅,甚至发生重大的疾病,头昏脑胀、胸闷肝痛、腹胀痛、不思食的现象,肝炎及某些癌症的发生,也与气郁有密切的联系。气郁体质者所出现的气机郁结,与肝脏代谢有关,肝主疏泄,藏血喜舒畅而恶抑郁,如果肝的疏泄功能不顺畅或情绪抑郁不得舒展,就会造成肝气郁结进而再次影响人的情绪,这种恶性循环后果非常严重。

所以气郁体质者调理的关键在于疏肝理气,活血养神,调养气郁体质可使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和令人愉快的食物,如柴胡、合欢花、枳壳、香附、佛手,同时加入一些活血药物如当归、白芍、阿胶、枸杞子等,食材以清淡为主,如香蕉、菠菜、萝卜、南瓜、苦瓜、西红柿等,用玫瑰花、茉莉花、桂花泡茶饮用效果也不错。

柴胡——透表泄热,疏肝解郁; 砂仁——温中暖胃,行气安胎; 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玫瑰花——理气解郁,调血散瘀; 郁金——行气解郁,泻血破淤; 小麦——除烦止渴,养心益肾; 佛手——和胃止逆,宽胸理气; 黄花菜——安神解郁,清热生津;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橘子(红)——化痰理气,止咳润肺; 合欢皮(花)—安神解郁,活血化瘀; 蘑菇——益气安神,提升免疫; 调理气郁体质的中成药:

逍遥丸——柴胡、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薄荷、甘草;

十香止痛丸——檀香、沉香、丁香、木香、香附、厚朴、降香、香橼、乳香、茴香、砂仁、乌药、元胡索、高良姜、大黄;

小柴胡片——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甘草、大枣、生姜;

顺气丸——木香、茯苓、乌药、青皮、山楂、陈皮、香附、神曲、莱菔子、槟榔、枳壳、麦芽、甘草;

金佛止痛丸——郁金、佛手、白芍、延胡索、三七、甘草;

气郁体质者在用药和饮食上,凡损害肝脏之物不宜、损脾伤胃之物不宜、收敛之物不宜,如杨桃、乌梅、柠檬、南瓜、土豆、板栗、红薯、泡菜等,另咖啡、浓茶也不宜饮用。

5、血瘀体质吃什么?禁什么?

中医认为血液的流动是靠气的运行,推动和固摄。《黄帝内经》中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一说。认为体内气行顺畅,血液便毫无阻碍流通,相反气行受阻,血行必滞凝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充斥于皮毛便为斑点,也就是瘀斑,血瘀更可造成心脑供血系统出现大问题,如心绞痛、中风等,后果会非常严重,一些人发现脸上,身上长斑点,脸色皮肤晦暗等亚健康状况不予重视,认为用上好的护肤品就可以洁肤除斑,这是个误区。相应的治疗应该化血祛瘀,温补气血。     血瘀体质的总体特征是肤色晦暗,舌尖发紫,脸上身上出现瘀斑,情绪抑郁,性格内向,这类体质在脑力劳动者及女性中较为多见,由于淤积于体内,需要有一个调理的过程,用药多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和食用一些疏肝理气的食材以达到流通气血,疏肝养肝的效果,如当归、红花、桃仁、川芎、丹参、三七、赤芍、茜草、益母草,还有山楂、萝卜、银杏、黑木耳等,适量的黄酒,葡萄酒也是好的选择。

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桃仁——破血行淤,润燥滑肠; 延胡索——活血散瘀,止痛理气;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山楂——行气散瘀,消食化积; 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 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消肿; 三七——止血散淤,消肿定痛; 葡萄酒——活血降脂,保护心脏; 丹参——活血化瘀,清心安神; 茄子——活血化瘀,清热消肿; 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可选用:

复方丹参片——丹参、三七、冰片;

心脉通片——当归、三七、钩藤、决明子、牛膝、葛根、丹皮、槐花、毛冬青、夏枯草;

伤科跌打丸——归尾、丹参、桃仁、木香、蒲黄、乳香、五灵脂、三七、没药、红花、泽兰、白芷、血竭、赤芍、丹皮、白芨;

丹参降脂丸——丹参、三七、人参、川芎、当归、首乌、泽泻;

益母丸——益母草、当归、赤芍、木香;

七叶神安片——三七提取总皂苷;

生化丸——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甘草;

丹参舒心胶囊——丹参提取物;

血瘀体质是身体的局部出现了瘀血,气和血紧密相连,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是血瘀体质常见的原因,在调养的过程中耗气之物不宜,寒凉之物不宜,油腻煎炸之物不宜,如鸡蛋黄、牛肝、腌肉、肥肉、蟹黄、鱼肝油、鱼子、姜、蒜、芋头、各种油炸食品,奶油和冷饮亦为禁忌。

6、痰湿体质吃什么?禁什么?

痰湿并非狭义的呼吸道分泌物,而是指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或外界湿邪侵袭人体,在体内异常积聚,停留的状态。中医说肥人多痰湿是指痰湿体质者最明显的特征两个字“肥胖”,而且爱出汗,汗黏腻,给人印象是油光满面,痰湿体质者饮食口味偏重偏甜偏油,对天气变化敏感,潮湿阴雨天就会胸闷,呼吸不畅,这种体质还是多种慢性病的温床,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栓、

动脉硬化、哮喘等心脑血管,呼吸道及代谢性疾病,所以痰湿体质者不可忽视亚健康的信号,应特别注重养生的调理和体能锻炼。中医认为:痰湿是脾的运化失调,痰的产生是水湿内潴停聚成痰,另外,风寒犯肺、肺失肃降肺液也能聚化成痰。所以痰湿体质调养的重点在于调补脾肺,以健脾祛湿为主,润肺祛痰为辅。     痰湿体质的形成与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有多年形成的过程,尤其往往伴随各种慢性病的症候。痰湿治疗难度大,过程也较长,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可选用健脾祛湿和润肺化痰的药物和食材,如茯苓、泽泻、薏苡、薄荷、冬瓜、海带、昆布、橄榄、莲子、杏仁、赤小豆、白茅根等,一般来说,坚持食疗,效果最佳。 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 杏仁——止咳平喘,生津化痰;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降脂; 冬瓜皮/仁—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荷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海带——清热化湿,软坚化痰;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昆布——清热解毒,利水止咳; 薏苡——健脾祛湿,舒筋除痹; 橄榄——清热利咽,生津止渴; 赤小豆——利水除湿,消肿解毒;

治疗痰湿体质的中成药:

通宣理肺丸——茯苓、杏仁、陈皮、紫苏、前胡、桔梗、法半夏、麻黄; 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莱菔子、连翘、麦芽;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陈皮、莲子、山药、薏苡仁、扁豆、砂仁、桔梗、甘草;

痰湿体质多伴有脾胃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的现象,中医认为“脾是生痰之源肺乃储痰之器”,所以痰湿体质在养生调理上对肥厚油腻的食物不宜,对生津助痰之物不宜,燥热伤肺之物不宜,甜腻之物不宜,寒凉食物不宜,如肥猪肉、动物油、动物内脏、甲鱼等食材,还有枇杷、山楂、李、柚、柿,都不宜食用,各种甜食均需忌口,关键多管好自己的嘴。

7、湿热体质吃什么?禁什么?

中医有句老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油溢上面。湿热体质的表现为肢体沉重,午后有明显燥热,疲劳感,面垢油腻,易生痤疮、痔疮、口干苦、大便粘滞、小便短黄。中医认为湿热是两个概念,分湿和热,但湿和热是相互作用的,水湿久固而化热,痰热内阻则生湿。湿给人带来是沉重感,阻滞气机,固于胸膈而成胸闷,固于脾胃就会纳运失调,不思饮食,固于下焦则便溏不爽,小便短涩。而热为阳邪上行,所以常见面红目赤、舌尖红肿、口舌生疮、诱发痤疮、痔疮、并耗伤津液。中医把湿热体质分为三种:肝胆湿热、脾胃湿热和膀胱湿热。

湿热体质的养生调理是根据具体的临床分型而定,肝阳湿热重在疏肝利胆,清热为主。脾胃湿热以清热祛湿,健脾益胃为重点。膀胱湿热以利水渗湿,清利下焦热为原则,从药物和食材的选择范围比较广,如金银花、菊花、黄连、黄芩、莲心、栀子、连翘、蒲公英、地胆头、土茯苓、大青叶、绿豆、凉瓜、黄瓜、马齿苋等,湿热体质在养生调理上有一过程,不能指望速战速决,除了有针对性用药,更注意食疗辅助。

金银花——清热疏风,清炎解毒; 莲心——清热安神,止血涩转; 菊花——疏风清热,明目解毒; 栀子——清热泻火,凉血止痛; 黄芩——清热燥湿,凉血解毒; 连翘——清热抗菌,强心利尿; 黄连——泻火燥湿,解毒杀虫; 蒲公英——清热抗菌,健胃解毒;

土茯苓——清热祛湿,解毒利尿; 凉瓜——清热除烦,调节免疫; 大青叶——清热退烧,抗菌解毒; 马齿苋——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绿豆——降压降脂,清热解毒;

湿热体质可选用的中成药:

五花茶(冲剂)——金银花、菊花、鸡蛋花、木棉花、槐花;

板蓝根冲剂——板蓝根、大青叶;

源吉林甘和茶——广藿香、布渣叶、栀子、荷叶、苍术、旋覆花、乌药、防风、茵陈、苦丁茶、水翁花、桑叶、淡竹叶、香薷、连翘、粉萆薢、山楂、青蒿、薄荷、龙胆草、紫苏梗、厚朴、葛根、槟榔、黄芩、前胡;

清热暗疮片——金银花、蒲公英、人工牛黄、穿心莲、栀子、甘草、珍珠层粉、山豆根;

银黄冲剂——金银花、黄芩;

上清丸——菊花、薄荷、川芎、白芷、荆芥、防风、桔梗、连翘、栀子、黄芩、黄柏、大黄;

湿热体质者原则上不宜食用伤脾胃的食物,不宜食温热躁性及惹痰的食物。如羊牛狗肉,动物内脏、蟹、鸭、咸鱼均不宜食用,忌饮白酒、咖啡,忌食榴莲、荔枝、龙眼、大枣、板栗及韭菜,姜、葱、蒜、胡椒、辣椒,各种油炸食品也不宜食用。

8、特禀体质吃什么?禁什么?

特禀体质过去称为过敏体质,是由于先天性禀赋不足或遗传因素造成的特殊体质,这种体质群体常为各种各样的过敏而困扰,甚至影响正常生活与健康。通常特禀体质是先天遗传所致,有些人从婴幼儿期就表现出对特定过敏原的敏感反应,而有些人是到中年才表现出来,与所处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特禀体质的个体对过敏原的反应也存在反差,有人只对某一特定过敏原有反应,有人则对多种过敏原都有反应。可能引起过敏的来源多种多样——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螨尘过敏、花粉过敏,甚至有人连土豆、面粉这些常见的植物食材也过敏。虽然特禀体质者对各种致敏原反应不一,但过敏表现是一致的——荨麻疹,变应性鼻炎、哮喘、呕吐、腹泻、紫癜等。

从中医角度来看,过敏的原因多于虚证有关,特禀体质存在遗传性,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先天体虚,且多为肾虚,肾主要管理人的生殖,在人的遗传和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当父母气血阴阳不足或偏颇是可通过生殖途径传递给后代。这和现代医学关于过敏性体质与遗传基因有关是一致的,不过现代医学称之为遗传性免疫缺陷。特禀体质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呼吸系统及皮肤上反映出来的症状,源头往往是肺脏。中医认为肺主气,主皮毛,因此特禀体质的调理从肺为切入点,以培本固表,补肾纳气,健脾化痰为原则。

由于特禀体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要避免出现过敏变态反应,首先要掌握自身的致敏源,远离“发物”。中医的调理主要是服用一些补脾益肺,培本固表的药物和食材。如防风、白术、白芷、薄荷、黄芪、党参、黄柏、款冬花、核桃、太子参。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水果蔬菜,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触各种致敏原。 防风——疏风解表,胜湿止痛; 款冬花——润肺下气,平喘止咳; 白术——健脾益气,利水祛肿; 核桃——滋补肝肾,定喘润肠; 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胡萝卜——健脾和胃,清肝明目; 薄荷——疏风散热,辟秽解毒; 菜花——补肾健脾,调节免疫;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清毒; 松子——补气益血,提升免疫;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

蜂蜜——润肺止咳,健脾和胃;

特禀体质者可选用的中成药:

荆防败毒散(冲剂)——防风、荆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茯苓、桔梗、白芷、甘草;

鸡苏散(冲剂)——薄荷、甘草、滑石;

防风通圣丸——防风、荆芥、薄荷、白术、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桔梗、当归、川芎、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石膏、滑石;

玉屏风散——防风、白术、黄芪。

特禀体质人群虽导致过敏的原因很多,但其临床的症状几乎是相同的,一般来说,过敏者了解了自己过敏的环境与食物即可避免,据统计最可能导致过敏的食物有数十种之多,如虾、蟹、狗肉、茄子、扁豆、芒果、菠萝、荞麦、蚕豆、木瓜、牛奶、某些鱼类或贝类等等,特禀体质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避免接触相关的食物。

9、平和体质吃什么?禁什么?

平和体质是理想的健康体质。这种体质的人体内阴阳平衡,气血充足,运行流畅。平和体质的人群作息和饮食习惯都很好,每天有7~8小时充分的睡眠,能保持精力充沛,声音洪亮,对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都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记忆力好,做事稳妥,体态健康,面色红润,发须乌黑有光泽,牙齿坚固。与其它体质的同龄人相比明显精神和健康。

平和体质既来自先天禀赋优良,更在于后天调养得当,从幼年到成年,正确的抚养,健康的教育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维护促生这种平和体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切都要从孩子抓起,比如,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教育,使孩子有个性又不偏激,所谓心神的养育,是几十年的过程,到了成年就能养心静神,还要教育孩子有好的约束力,为人平和善良,远离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秉性既是来自先天禀赋,更多来自后天的调教,这便是养生的基础。对于平和体质的人养生保健宜饮食调理而不宜药补,一味采用药物补益反而容易破坏本身体质的阴阳平衡,俗话说:乱补坏身体。平和体质者养生应该以“中庸”为原则,以食疗为主题,根据四时的变化酌量选用缓补阴阳作用的食材,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就可以了。正常食用粳米麦面和粗粮,肉类以猪鸡鱼等性平的食材为主,蔬果类如红萝卜、西红柿、西蓝花、白菜、菠菜、竹笋、南瓜、玉米、蘑菇、苹果、梨子、莲藕、花生、核桃、板栗、红枣都是很好的食材,合理的饮食会对人体产生良好的补益作用,这就是平和体质的食疗养生。

猪肉—健脾补虚,补中益气,强筋健莴笋——促进食欲,清热利尿;

骨; 玉米——降压降脂,益气润肠;

鸡肉——补而不燥,营养丰富,养血土豆——健脾和胃,益气补虚;

养颜; 蘑菇——增强体质,保健防病;

菠菜——降脂补血,润肠通便; 黑木耳——益气补血,润燥通便; 西蓝花——润肺止咳,降脂抗癌;

花生——健脾补肾,润肺补肾。

平和体质是人体最健康最稳定的一种身体状态但嗜食大寒大热之物会对人之阴阳平和产生伤害,所以要保持平和的体质,大寒大热之物不宜,过酸过咸之物不宜,辛辣刺激之物不宜,比如:花椒、桂皮、狗肉、腌肉、咸鱼、烧烤、冷

饮、烈酒等,尽量做到不吃或少吃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四、九种体质的食疗良方

1、气虚体质的食疗养生方

滋补人参鸡汤(鸡、人参、黄芪、红枣)——大补元气,延年益寿

猪肚黄芪枸杞汤(猪肚、黄芪、枸杞子)——健脾益胃,补气和中

虫草、红枣炖甲鱼(甲鱼、虫草、红枣)——滋阴补肾,润肺养阴

太子参、无花果炖瘦肉(猪瘦肉、太子参、无花果)——益气健脾,润肺止咳 板栗桂圆炖乌鸡(乌鸡、板栗、桂圆、核桃)——补血养颜,健脾利湿

莲子、芡实猪心粥(猪心、莲子、芡实、桂圆、红枣、粳米)——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2、阴虚体质的食疗养生方

黄精山药炖鸡(鸡、鲜山药、黄精、大枣)——滋阴补虚,健脾益气

莲子百合干贝煲瘦肉(瘦肉、莲子、百合、干贝)——滋阴润燥,养心安神 党参麦冬瘦肉汤(瘦肉、党参、麦冬、山药)——滋阴润燥,健脾和胃

滋阴养颜糖水(莲子、百合、枸杞子、沙参、玉竹、蜂蜜)——滋阴养颜,润燥补肺

玉竹党参鲫鱼汤(鲫鱼、胡萝卜、玉竹、党参)——健脾益气,滋阴生津 燕窝粥(大米、燕窝、枸杞子)——滋阴润燥,益气补虚

3、阴虚体质的食疗养生方

玉桂糯米粥(糯米、玉桂)——扶补元阳,温经散寒

艾叶煎鸡蛋(鲜艾叶、鸡蛋)——滋补虚损,补气养血

清汤炖羊肉(羊肉、草果、益智仁、红枣、姜)——暖胃驱寒,补肾壮阳 狗肉枸杞粥(狗肉、枸杞子、大米)——温补肾阳,缓解疲劳

韭菜炒虾仁(韭菜、虾、蒜)——温肾壮阳,暖宫止带

胡椒海参粥(海参、胡椒、大米)——温经散寒,提升免疫

4、气郁体质的食疗养生方

柴胡枸杞羊肉汤(羊肉、柴胡、枸杞)——疏肝和胃,升托脏气

香附花胶鸡脚汤(鸡脚、当归、香附、党参、鱼肚、冬菇)——行气活血,化瘀淡斑

郁金大枣黄鳝汤(黄鳝、郁金、延胡索、大枣)——行气解郁,凉血化瘀 佛手郁金炖乳鸽(乳鸽、佛手、枸杞子、郁金)——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砂仁陈皮鲫鱼汤(砂仁、陈皮、鲫鱼)——健脾行气,利水消肿

玫瑰养颜羹(玫瑰花、枸杞子、葡萄干、杏腩、雪耳、马蹄粉、冰片)——活血通络,疏肝美容祛斑

5、血瘀体质的食疗养生方

当归桂枝黄鳝汤(当归、川芎、桂枝、红枣、黄鳝)——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当归炖羊肉(羊肉、当归、枸杞子、红枣)——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当归红花补血粥(当归、红花、桃仁、黑米)——补血益气、活血化瘀 川芎白芷炖鱼头(川芎、白芷、红枣、鱼头)——散寒解表,通络化瘀 三七木耳乌鸡汤(乌鸡、三七、黑木耳)——活血通络,降压护心

丹参陈皮茶(丹参、赤芍、乌药、陈皮)——排毒瘦身,理气和血

6、痰湿体质的养生食疗方

茯苓芝麻菊花瘦肉汤(瘦肉、茯苓、菊花、白芝麻)——清热利水,消肿抗癌

泽泻枸杞粥(泽泻、枸杞子、大米)——利水降压,滋阴补肾

红萝卜玉米排骨汤(红萝卜、玉米、冬菇、蜜枣、排骨)——利尿通淋,降压降脂

鲫鱼薏仁粥(鲫鱼、薏仁、枸杞子、大米)——清热利湿,利尿通乳 赤小豆燕麦粥(赤小豆、燕麦片、大米)——降压降脂,清热利尿

陈皮鱼片豆腐汤(陈皮、草鱼片、豆腐)——理气消食,健脾补虚

7、湿热体质的养生食疗方

金银花煲瘦肉(瘦肉、金银花、天山雪莲、鲜山药、干贝)——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马齿苋银花解毒茶(马齿苋、金银花、甘草)——清热解毒,利水止泻 菊花鸡肝汤(鸡肝、菊花、银耳、枸杞子)——滋阴泻火,清肝明目 黄芩绿茶(黄芩、绿茶叶)——清热燥湿,降压利尿

莲心白糖粥(莲心、莲子、枸杞子、大米、白糖)——安神明目,理脾健胃 银花栀子茶(金银花、栀子)——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凉瓜黄豆排骨汤(凉瓜、黄豆、猪排骨)——补中益气,解毒明目

8、特禀体质的养生食疗方

防风白术猪骨粥(防风、白术、枸杞子、猪骨、大米)——健脾补肾,壮骨补虚 白芷当归鸡汤(鸡、白芷、当归、茯苓、玉竹、红枣)——养血补虚,美容养颜 麦枣甘草汤(小麦、红枣、白萝卜、甘草、猪排骨)——延缓衰老,益气补虚 薄荷椰青杏仁鸡汤(鲜薄荷叶、椰青、杏仁、鸡)——滋阴清热,益气补虚 款冬百合饮(款冬花、百合、白糖)——清热润肺,止喘安神

核桃红枣泥(核桃、红枣、鸡蛋、玉米粉)——温补肺肾,养血润肠

9、平和体质的养生食疗方

西红柿豆芽猪骨汤(西红柿、黄豆芽、猪排骨)——清热利尿,强筋壮骨 菠菜猪肝汤(菠菜、猪肝、酸枣仁、柏子仁)——养心补血,益气安神 蘑菇豆芽肉片汤(蘑菇、绿豆芽、瘦肉)——补虚清热,滋阴抗癌

凉拌莴笋(莴笋、鲜菊花瓣、黑芝麻)——清心补肺,益肾润肠

黑木耳圆椒炒猪肝(黑木耳、青红圆椒、猪肝)——养肝明目,清热润肠 雪耳杏仁鸡蛋羹(雪耳、南北杏、鸡蛋、马蹄粉)——清热润肺,止咳养颜

第二部分 中药养生

一、中药养生的起源

中药养生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在中医文化这座宝藏中,与人们日常保健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历代著名的大医家如:东汉的华佗,东晋的葛洪,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等都是有名的养生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就已经确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皇帝内经》中有关中医养生的理论及诸多养生的名言,至今仍是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比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然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既提倡合理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暴饮暴食,过度劳心劳力,更强调防御病邪,保养正气的重要意义。现在我们谈论中医养生的理念正源出于此。

《黄帝内经》一书是借皇帝之口向我们描述善养生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皇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

一,故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存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法,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内经》的这段描述,实际上就是中医养生的至高境界,它把养生分为“真人”、“圣人”、“贤人”三个层次,真人者其修身养生之至高境界仿若神仙,所谓仙界之道乃凡夫俗子仅可仰观,但这是中医养生的追求,文中的圣人,贤人的养生方法,我们还是可以学习,我们的养生成就并非遥不可及。

现代人的寿命已经不断提高,这得益于现代科学带来的医学进步,健康知识的普及,物质条件的富足于远超古人,现代人们文化水平,取得咨询的能力是古人难于比拟的。但是论道养生修身的成就,现代人远不能同古人相比,而达到贤人这种养生境界者可谓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往往背离了养生的基本原则,现代生活中充满物质的诱惑,生活环境受到了各种污染,为了生活人们忙于工作,疲于应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没有规律。人们也许知道养生的道理,但无法去做。甚至身体上出现各种不健康的状况也无暇顾及,有时还需带病工作,这就是现代人们的忙忙碌碌中的亚健康状况。就像《黄帝内经》中说的那样“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其实中医养生的理论并不深奥。所谓的养生就是在于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养生无捷径可走,在繁忙的工作中和生活中,关照自己的身体,排除或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那养生就在其中矣。

我们需谨记《黄帝内经》中一段金玉良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就是治未病,预防亚健康的道理所在。

二、什么是养生?

中医养生已成为当今时尚人们所追崇的字眼,各种标榜中医的保健产品,中医养生的诊所会馆,中医养生的书籍刊物让人眼花缭乱,但很少有人能真正领会中医养生的真谛。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实际上就是讲究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延年益寿为目的——即保养,调理之意。中医药学在几千年与疾病和衰老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许多简便易行的经验和方法,既所谓的养生的良方秘诀。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变化的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的健康活力。中医养生包括了食养,药养,按摩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道德经》里面就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的理论。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理论宝库,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和探索,中医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合一,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病痛,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和活动。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的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纵观古籍所云,中医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食欲,练形体,慎房

事-,适寒温等多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项综合性的养生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吸取了各家中医学派的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提倡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静,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在于效仿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养生的精华,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疗法。人的寿命不可能是无限的,但可以通过养生得以延长。庄子在《天道篇》中说静而与阴同德,动与阳同波,《黄帝内经》谈到的真人、圣人、贤者。是因为他们能把握阴阳,和于阴阳,即顺应了大自然的法则而使生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续。

三、中医养生和亚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的健康有一个定义,它关系到三个方面,一个是体格健康,一个是精神健康,还有一个是社会关系的健康。亚健康是指身体,精神,和社会交往都出现了问题。亚健康并不是单指身体出现了问题。精神出现了问题也是亚健康,比如一个体格健康的人,经常神不守舍甚至猜疑嫉妒,思想偏激,行为失控,这也是亚健康。生活无规律,夜不能寐,早不愿起,工作无精打采,沉溺于酒色嬉戏,也是亚健康。饮食不平衡,多荤少素,嗜辛辣肥甘,饱饿无度也是亚健康。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纳入亚健康的范酬,每一种都可以用中医理论的养生方法予以解释,用中医养生的方法予以解决。在网上有一个测定的标准,把各种经常出现的亚健康现象进行分类。

失眠——是元气虚,阳气不能上头,或者是虚火扰头。心肾水火不能相交,中医采取益气,补血,滋阴为主,辅以养心安神才能改善失眠症状,所谓虚人失眠,畏虚而补。

经常打哈欠,犯困——中医认为是少阴证,但欲寐,就是想睡觉又睡不着,是典型的内虚所致的亚健康,需多滋补精血。

上班恐惧症——只想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才有安全感,对工作环境的人和事都产生抗拒,郁郁寡欢。中医认为这是胃和肾都存在功能障碍,发展下去就是抑郁症,后果严重,恐惧症是心肾不和,脾胃失调所致的亚健康症状,除了药物的治疗外,更多的是需要心理辅导。

睡懒觉——晚上不睡觉,早上起不来,中医认为是阴阳颠倒,阴和阳代表白天与黑夜的自然规律,若处于一种混乱状态,长此以往必诱发疾病。中医认为除了安神外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睡觉习惯才是养生之道。

发愣发呆——中医认为心神不足,往往是心脏出了毛病,心阴亏损,所以养阴益气为治疗手段。

健忘——记忆力下降,大脑经常出现空白,中医认为记忆由肾决定,肾精足能气化,才能补充到大脑,健忘是肾精亏虚的症状,所以关键是滋补肾阴,恢复良好的智力和健全的记忆。

上面是网上亚健康测试的有关项目,但很多人还存在另类的亚健康状态,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总是难避免的一些事情。例如酒色财气,这种事情在今天不断滋扰我们的身体,消耗我们的精气神,时间长了,人自然就虚了,可是人们却又总避不开它。在中国古代将之称为“人生四惑”。

酒——是水谷精微,即是药也是害,可通经络,调动元气,也可对肝功能和胃肠功能造成直接的损害,还会扰乱人的心智,所谓酒后乱性,长期饮酒者必处于亚健康状态,不符合中医养生的健康理念。

色——古人云:万恶淫为首,讲的便是一个“色”字,中医强调欲不可早,欲不可过,就是强调避免肾精因房事过频而亏虚,男女之事本属自然,但纵欲过度,则使肾精耗散,所谓精尽人亡,许多人不能以中医养生的观念处理男女之事,也会使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本是自然规律,所谓无欲无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反而是不正常的,求财需正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一些人为求财,沉醉于赌博,贪污受贿,财字当前心智紊乱,更有大胆妄为者违心违法求取不义之财。中医养生讲究是清心寡欲,才能保持健康的身心。

气——《黄帝内经》有一句:“百病生于气”。气是无形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体内,又无法控制,却伤人于无形。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中医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比如“元气”具有激发推动各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使其功能生生不息,气化作用供给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元气又称为正气,而对人体有害的某些因素称之为“邪气”。可引起体内气机运行紊乱,导致疾病。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忿怒,忧伤,悲恸,惊恐,甚至过劳,多思都是亚健康的表现,这些情绪的变化久而久之往往诱发疾病的产生。

四、关于治未病

中医预防医学的内涵,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指在没有生病之前就通过调养来达到防病的目的。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不治已经生病的脏腑,而从没有生病的地方开始调治。比如肝病,中医认为肝在五行中属木,木能克土。临床上肝癌转移通常诱发胃癌,因为脾胃属土。再说怒伤肝,人生气就吃不下饭,是肝气郁结而伤胃。这个时候不去治肝,而先固守住邪气下一步伤害的地方,就是从脾胃开始治疗,把脾胃固守住了,身体的吸收功能改善了,元气攒足了,反过来就能把肝气理顺了,这样肝病自然就会好了。这个兵法上叫“围魏救赵”。在中医养生学上就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奥秘。两者异曲同工。

许多人往往是疾病已经形成才会求医问药,身体已经出现问题才去关注疾病,这在现实生活中颇为常见。《皇帝内经》就此而论之: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而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好像口渴了才拿锄头挖井,兵临城下才开始铸造枪,这不是开玩笑吗?

在事情没有出现之前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让事情发展到无法控制。就比如:你不在生闷气就没有所谓的亚健康的心态。也没有肝气郁结之类的症状。中医养生讲究形神内修,三分治七分养,首先调养好自己,而不是依赖药物,注重自身修养,改正有损身心的生活习惯,发病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中药治病讲究以人为本,中医养生是以调动人的自愈力为主,强调人自身的自愈能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谓正气充沛就能抵御外邪(即各种致病因子)入侵。未病先防是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一大原则,保持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学会养生,把身体调理好,除了使自身体格强壮,还可以保证疾病不会侵入体内或者把已入侵的病邪很快清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治疗疾病相比,以养身达到治未病对健康更为有利。

五、关于中医养生与应用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颐养,现代人将其纳入保健的范畴,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不盼望能得到一种灵丹妙药,可以使自己能够远离疾病,长生不老,而事实上任何人都清楚,在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下,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但却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心理,起居等方面调理。

结合服用具有养生功效的药物,达到强健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中药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上至先秦时期,下至当今世界,中药始终发挥着它们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独特作用。因此,中药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遗忘,反而越来越受到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重视喜爱。

早在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就收载记录了126种中药,还强调了它们强身健体,延缓衰老,增强记忆的功能。在《黄帝内经》中也特别介绍中药浸没药酒在治疗疾病方面的显著作用。

《神农本草经》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经典著作,它详尽的论述了扶正补益药,祛邪攻邪药,延年益寿药等365个中药品种。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有益养生的237种中药饮片、草药,还有390余个药方,不仅指正了古人对某些中药的认识谬误,还强调了中药的养生及使用时的禁忌和注意事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的中药养生著作就有200多部,这是我国的中药养生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壮大的理论基础,并使中药养生的具体应用更加丰富,有效。

中药作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类药物,不仅可通过其药理作用实现治疗疾病的有益效果,而且因具有毒性小,副作用少的特点,被人们应用为调养身体,延年益寿的养生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具有养生功效的中药还能够起到抗疲劳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降低血压,降低血脂,延缓衰老等多种有益人体的防病防衰老作用。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正确的使用这些药物,无论是强身健体还是防治疾病,对于人体都是大有裨益的。

1、补气中药养生法,凡是具补气功效,能够治疗气虚之证的中药,即为补气中药,气虚是指人体活动能力不足,而补气药则能够起到增强人体活动能力,尤其是脾肺二脏的活动机能。因而补气药最适宜脾气不足或肺气不足(脾虚、肺虚)所导致的诸症。

应用补气中药,要因应人体不同的气虚证选择最适宜患者的补气药,一般来说,气虚兼阴虚应兼用补气药和补阴药。气虚兼阳虚,宜同用补气药和补阳药。中医认为气血是相互统一的一个整体,气能统摄血液,因此临床上补血止血的同时,应合用补气中药。

人参——补益元气,健脾润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中医养生非常重视人参,认为是补气之首选药,除了用于治疗久病,大病导致的体虚,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等症,还可以治疗脾气亏虚,肺气不足,津液亏损导致的多种病症,实验表明,人参具有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适应性,促进造血功能,抗疲劳,抗肿瘤,抗休克,以及调节物质代谢功能,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作用。人参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中药组方,疗效都非常确切。但热证,实证及正气不虚者不宜使用。

西洋参——滋阴补气,清热生津。

西洋参是中医养生的良药,主治阴虚火旺,气阴两虚所致的咳喘,痨伤,津液耗损诸症。实验证明:西洋参不仅能增强心血管功能,用于预防治疗心律失常等症,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增强肝功能。并可抑制中枢神经过度兴奋,降低机体耗氧量,从而可有效起到镇静抗疲劳的作用。

党参——补益中气,养血生津。

中医养生认为党参与人参相比,侧重于补益中气,主治中气亏虚所致食欲不振,疲倦乏力,以及肺气亏虚所致的气短,气喘等症。治疗热证伤津的口渴烦热,血虚所致心悸,头晕等症状。现代药理学证实党参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细胞的形成,延缓衰老,增强胃粘膜功能,降低胃液浓度,从而抗胃溃疡形

成,增强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并能增强记忆,抗肿瘤。党参最适宜虚寒证患者,其药性平和,补而不燥。

黄芪——补气壮阳,固表益卫,利水消肿,托腐生肌。

中医养生历来倚重黄芪,因其气血双补。既可补气益肺健脾和中,治疗脾肺气虚所致的腹泻,气短脱肛等症,也可针对固表不足所致的表虚证的自汗,盗汗,及气血两虚所致的便血,痈疮。对所谓的气虚血瘀所致的痹症也有良好的疗效,从药理实验的结果,认为黄芪具延缓衰老,强体护肝,利尿抗肾炎,明显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抗消化性溃疡等保健作用,是不可多得的养生良药。 白术——补气健脾,利水渗湿,止汗安胎。

中医养生侧重其滋补脾虚的功能,用于治疗脾气虚方面,运化失调所致的食欲不振,便溏,腹胀,倦怠乏力等。其功能还可利水燥湿,治疗水肿痰饮,并能固表止汗,用于治疗脾虚所致的自汗,胎动等症。药理实验证实,白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肠道功能,抗肿瘤,护肝,降糖,抗血凝,利尿等功效。在养生方面应用广泛。

甘草——补气健脾,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人们习惯把甘草看作缓和药性,矫味之用,其实甘草具有补气和中,健脾养胃之功效,可治疗中气亏虚,脾胃虚弱所致的气短乏力,厌食便溏,又能润肺止咳平喘,还能缓急止痛治疗脘腹,四肢发生痉挛疼痛抽搐等症。甘草具解毒功效,治疗各种痈疽疮毒,食物、药物及农药中毒。最为神奇的当然在于调和百药缓和药性的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甘草能抑制胃液分泌,保护肠胃,改善消化系统,解除多种食物,药物所致的中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镇静止咳,还有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菌,消炎解毒的功效。

2、壮阳中药养生法

凡是能够补充人体阳气,治疗阳虚证的药物称之补阳药,又称壮阳药,助阳药。阳虚包括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但由于肾阳为人体之元阳,对五脏六腑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因此人体的各种阳虚皆与肾阳虚有关,所以补阳药主要以补肾阳药为主。

人体肾阳亏损必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肺气亏虚,因此补阳药除了具有补益肾阳补益精髓,强筋壮骨等作用外,还能够用于脾肾两虚,肺肾两虚所致的诸症。

鹿茸——补肾壮阳,补益精血,强筋壮骨。

中医养生常以鹿茸治疗肾阳亏虚,精血不足所致的畏寒,怕冷,阳痿,早泄,尿频,肢冷,头晕耳聋,倦怠乏力,宫寒不孕等症。因其能补益精血,又能补益肝肾,调理冲任,固摄带脉。所以治疗妇人冲任二脉虚寒,带脉不固所致的崩漏,带下过多等妇科病。另鹿茸有温补内敛之功,亦可用于治疗疮疡久溃,阴疽内陷,小儿筋骨发育不良等症。是一味治疗作用广,养生效果好的良药。现代药理认为,鹿茸能够起到缓解疲倦,改善睡眠,增进食欲,延缓衰老,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血供,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性功能,促进物质代谢,促进体格生长等功效。

鹿茸用途广泛,但用量须慎重,以免骤用导致阳升风动,阴虚阳盛且有热者,及诸实热者皆不宜用。

肉苁蓉——补肾壮阳,补益精髓。

中医养生多用肉苁蓉治疗阳痿不育,筋骨乏力,腰膝疼冷等症,因其具有润肠通便之功,也常用于治疗肠燥津枯所致的便秘。医学实验证明,肉苁蓉能延缓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降低血压等作用。肉苁蓉可补

肾壮阳且补而不燥,药力缓和,量大也不伤身。

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助阳安胎。

中医养生应用杜仲治疗肝肾亏虚所致的腰膝酸痛无力;肝肾虚寒所致的阳痿,尿频等症,亦用于妇人安胎和因肾阳损耗所致的胎动,流产等症;现代药理学认为杜仲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增强肾上腺皮质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能够降压,利尿,镇静,抗炎,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杜仲炒后疗效更佳。

益智仁——温肾固精,暖脾开胃,摄唾缩尿。

中医养生取益智仁用于治疗脾肾受寒所致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症。以及肾气亏虚所致的遗精,遗尿,尿沥,夜尿等症。药理实验证明,益智仁能抑制前列腺素,增强心血管功能,是一味食药倶佳的中药品种。

菟丝子——补肾固精,补肝明目,缩尿止泻。

中医养生用菟丝子治疗阳痿滑精,白带过多,腰酸,尿频,又因其能补肝明目,用于治疗目暗不明。菟丝子对于脾虚所致的便溏,泄泻,纳呆等症也有较好的疗效,妇科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的胎漏下血,流产等症。现代药理认为,菟丝子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循环系统,促进内分泌的作用。

冬虫夏草——补肾助阳,滋补肺阴,止血化痰。

近年冬虫夏草被喻为中医养生的圣药,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遗精,因其既能补肾助阳又兼顾滋补肺阴,用于治疗肺阴亏虚所致的久咳,虚喘,劳嗽,咯血,疗效确切,亦用于治疗久病大病后的体虚症,其保健及疗效的价值较高。药理实验证明:冬虫夏草能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降低胆固醇含量。增强肾功能,抗氧化,抗肿瘤,还有近似雄性激素的作用。

3、养血中药养身法

凡具有补血功效可用于治疗血虚症的中药称为补血药,或是养血药。血虚症多表现为面黄唇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以及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经闭等。凡有上述症状就应该作血虚症治疗,血虚与阴虚关系密切,血虚极易导致阴虚,因此血虚兼有阴虚的患者,应同时给予补血药和补阴药进行治疗,另外中医认为“气能生血”,治疗血虚证的同时给予补气药,即可增强补血的功效。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消痈润肠。

中医养生补血药首选当归,治疗血虚证,它的功效显著,除了补血还能活血止痛,调经。骨科取其治疗跌打肿痛,血瘀寒痹。妇科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当归还能排脓生肌,润肠通便。药理实验认为:当归能够显著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量,从而起到补血的作用;当归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代谢,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凝聚,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功能,降低胆固醇,双向性调节子宫功能。被认为是补血神药。

熟地黄——滋阴补血,补益精髓。

中医养生应用熟地黄治疗血虚所致的面黄,头晕目眩,失眠,心悸,月经不调,崩漏诸症。既是补血之良药,又是滋阴的主药。治疗肾阴亏虚所致的潮热,盗汗,遗精,以及精血不足,腰酸足软,耳鸣,耳聋,须发早白均有显著疗效。药理实验证明:熟地黄能促进红细胞恢复,加快多能造血干细胞和骨髓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的增值和分化。从而有效增强骨髓造血系统的功能。同时,熟地黄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异常状态,降血压,降血糖,抗血栓,抗氧化,降血脂,治疗脂肪肝。

何首乌——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乌发。

中医养生中何首乌有制何首乌与生何首乌两种饮片,制何首乌为多用,它具补益肝肾,补益精血亏虚所致的头晕目眩,遗精,崩漏,带下不收,须发早白,腰酸脚软等症。生何首乌具有截疟解毒之功,还能润肠通便。药理实验表明,何首乌具有延缓衰老,降血脂,增血流,强心肌,能治疗冠心病,并可改善肝功能,降血压,治疗结核病,痢疾,流感等功效。补益精血用制首乌,通便润肠解毒用生首乌。

白芍——滋阴补血,清肝潜阳,柔肝止痛。

中医养生用白芍补血调经,妇科用于经痛,崩漏,盗汗等治疗。白芍入肝脾经,主治肝气不和的痛症。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头痛,以及血虚导致的四肢痉挛疼痛。现代药理认为:白芍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并能解痉,镇静,镇痛,压惊,消炎抗菌解毒。 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中医养身认为阿胶是补血的极品,用于治疗血虚导致的头晕目眩,心悸等证候。阿胶既补血又止血,因而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经带多,妊娠出血证,阿胶还有滋阴之功,治疗阴血亏虚的心悸失眠,肺阴不足所致的劳咳气喘,阴虚燥咳皆有良效。药理实验证明,阿胶能够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从而促进造血功能。同时,阿胶能增强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抗辐射的能力。阿胶富含钙元素,补充钙盐流失,治疗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及各类骨折。是中医养生保健的良药。

龙眼肉——补心健脾,补血益气。

中医养生龙眼肉多为汤料,龙眼肉用于保健与治疗,价值都很高。它滋补又不滋腻,不壅气,是治疗思虑过度,劳心伤脾所致的心脾两虚,惊悸怔忪,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病症的滋补良药,龙眼肉除了补益心脾,又能兼顾补益心血,治疗血气亏虚的各种病症。药理学认为,龙眼肉能保护机体免受低温,高温,缺氧刺激,辐射伤害等,有效增强人体抗应激能力。

4、滋阴中药养生法

凡是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功效,能够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或滋阴药。阴虚证主发于热病后期或慢性病,常见有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因此,补血药各有专长,在治疗时应根据虚证的不同症状,对症使用,注意药物的配伍。如热病犯阴,热邪未除,补阴的同时使用清热药;阴虚内热加用清虚热药;阴虚阳亢者,应补阳与潜阳;阴血两虚,同时补阴和补血;气阴两虚则应给予补阴药兼补气药。

沙参——滋阴清肺,生津益胃。

中医养生认为沙参能清肺热,补肺阴,用于治疗阴虚肺热所致的燥咳,劳嗽,咯血。与玉竹、麦冬、桑叶结合可治燥热伤阴所致的干咳,口渴,咽干少痰等症。与知母、贝母、鳖甲合用可治疗阴虚劳热,食欲不振,胃火上炎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沙参有一定的解热镇静效果。

玉竹——滋阴润燥,健脾补气,补肾益精。

中医养生认为玉竹既能滋养胃肺之阴,又能去除热燥,是一味保健养生的良药,作用和缓不会滋腻敛邪,因其具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之效,用于治疗肺胃阴虚所致的燥热咳嗽,口干舌燥等症。药理实验证明:玉竹能有效延缓衰老,降低血脂,降血压,扩张冠状动脉,抗动脉粥样硬化,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改善人体免疫力,促进干扰素生成,并能抗结核。

黄精——滋阴润肺,健脾补气,补肾益精。

中医养生里重视黄精滋阴润肺之功效,主治肺阴亏虚所致的燥热症,另黄精能够补肾益精治疗肾虚精亏所致的腰酸无力,黄精还可用于治疗消渴症。药理实验证明:黄精能降压,降脂,降糖,调节免疫系统等作用。

枸杞子——滋阴补肾,补肝明目,清肺润燥。

中医养生用枸杞子无论煲汤,沏茶,煎药都是一味不可忽视的名药。枸杞子善于滋阴同时补益肝肾,醒脑明目。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视力下降,遗精,消渴等症,还具有滋阴润肺之功,治疗肺阴亏虚所致的劳咳,久咳,也能清热化痰。现代药理证明:枸杞子富含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够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延缓衰老,抗肿瘤,抗脂肪肝,促进造血功能,降脂,降糖。

桑椹——滋阴益肾,补血养肝,生津润肠。

中医养生由于桑椹能滋阴补血,多用于治疗阴血亏虚所致的头晕目眩,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诸症,亦能生津止渴,润肠养血。实验证明,桑椹能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动能,调节免疫平衡,降低红细胞膜的活性。

女贞子——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明目

中医养生用女贞子治疗肝肾阴虚诸症,尤其对阴虚内热疗效好。女贞子明目,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目视晦暗。药理学认为:女贞子可增强人体免疫,降低血脂,降血糖,降血压,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硬化,升高白细胞,促进造血细胞增加并能改善机体应激变能力。

5、安神中药养生法

凡是具有安神定志功效的药物,称之为安神药。中医认为心藏神,肝藏魂,安神药归于心而与肝脏有密切关系。安神药多为矿石类及种子类中药。安神药主要应用于心气亏虚,心血亏虚,心火亢盛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心神不宁,失眠多梦,惊风心悸,甚至是癫痫狂躁症。

酸枣仁——补心安神,养肝敛汗

中医养生以酸枣仁滋养肝阴,补益肝血,从而起到宁心安神之功,治疗心肝血虚导致的失眠,心悸等症,对于肝虚热所指的虚烦失眠,健忘,口干舌燥等症,与凉血药合用疗效会更好,另外,酸枣仁具敛汗之功,可治疗体虚自汗盗汗等症。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有镇静,催眠,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还能降血压,镇痛,抗惊厥,兴奋子宫的作用。

柏子仁——安补心神,润肠通便。

中医养生认为柏子仁具养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疗血虚,血不养心所导致的虚烦,失眠,神不守舍的病症。兼治盗汗,因柏子仁润而多油可发挥润肠通便之功效。对于阴虚血亏形成的肠燥便秘疗效甚好。现代药理学认为:柏子仁对改善脑损伤造成的记忆再障,记忆力下降有特殊的治疗效果。

远志——安神养心,化痰开窍,消痈肿。

中医养生以远志治疗心神不宁所致的失眠心悸及健忘症,效果明显。另远志有祛痰开窍的作用,治疗咳嗽痰多的症状。远志具有消痈肿的功效,对痈疽瘡疖,乳房肿痛都有较好的疗效。药理学研究表明:远志能够镇静,安眠,抗惊厥,并能够稀释粘稠痰液,抑制病菌生长等作用。

茯苓——安神健脾,燥湿利水。

中医养生常用茯苓,因茯苓具有一定的安神养心功效,并能够利水渗湿,茯苓药性和缓,利水而不伤正气,对于小便不利,水肿,停饮有良好的疗效。茯苓

亦有健脾和中之效,可用于治疗脾虚所致的纳滞,腹泻,便溏,倦疲乏力等病症。药理学研究证实:茯苓能够有效起到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加抗体分泌细胞数量的作用,还能抗肝损害,降低丙氨酸转氨酶。

灵芝——安神定志,滋补强壮。

近年中医养生十分重视灵芝,因灵芝是具有滋补强身,扶正祛邪功效的良药,体虚人服用可强健体质,常人服用亦可延年益寿。灵芝用途广泛,既可补心安神,治疗心神不宁,体虚导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也能治疗肺虚所致的咳嗽痰多,对于脾胃虚寒所致的食欲不振,倦疲乏力也有上佳的疗效。近年用于防辐射,抗肿瘤的治疗,尤其是放疗后的辅助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灵芝确实能够 起到延缓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耐受力,抗恶性肿瘤,抑制中枢神经兴奋,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促进心肌微循环。并能降低血脂,保护肝脏,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是中医养生不可多得的一味上上中药。

6、养胃中药养生法

胃病多与消化功能不良有密切关系,所以中医养生讲究养胃药多以开胃和中,消食化积为主,兼顾健脾。养胃药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积不化导致的脘腹胀痛,吞酸,嗳气,恶心呕吐,大便失常等症。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化瘀。

中医养生,养胃喜用山楂,山楂能健胃养脾,促消化,治疗食积不化的腹胀痛效果佳,是消除油腻,消食积滞的首选药。山楂能入血分,从而起到活血化瘀,消肿导滞之功。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山楂能有效增加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消化,还能降低血脂,加快清除血清胆固醇,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强心,抗衰老,抗菌,抗恶性肿瘤。

麦芽——消食化积,养胃和中,回乳。

中医养生认为麦芽能够有效帮助淀粉性食物的消化吸收,其消食和中之效甚为显著,可用于治疗食积不化,食欲不振,脘腹胀闷等症。麦芽补而不滞,还能助妇人回乳,治疗断乳或乳汁积郁所致的乳房胀痛。麦芽还能疏肝解郁,行气导滞,对于肝气郁积,脾胃不和均有辅助治疗的效果。药理学研究证明:服用麦芽煎剂后,人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量均明显升高,所以能有效起到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同时麦芽还能降血脂,降血糖。

鸡内金——健脾养胃,消食化积,固精止遗。

中医养生认为鸡内金消食积之效非常显著,且具有健脾养胃之功,治疗消化不良,食积不化,小儿疳积,是一味良药。鸡内金入小肠膀胱经,能固精止遗,治疗遗尿,遗精等症状。还可软坚消石,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和胆结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鸡内金养胃作用显著,能有效提高胃液的分泌量,浓度和消化能力。增强胃蠕动,加快胃排空,且药性持久。

砂仁——养胃理脾,燥湿理气,温中安胎。

中医养生认为砂仁是理脾养胃的良药,擅长燥湿理气,对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所致的各种症候均有良好的疗效,砂仁有显著行气和中之效,从而可有效起到止呕安胎的作用,砂仁具温中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寒,腹泻者最为适宜。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砂仁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减少胃酸分泌,抗胃溃疡和镇痛。

薏苡仁——健脾养胃,清热利水,化湿导滞,除痹排脓。

薏苡仁是中医养生上佳的汤料和药品,具有健脾养胃之功,兼能利水渗湿,多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脾胃泄泻的治疗,薏苡仁还可治疗湿热淋证,以

及风湿痹痛,对于肺痈,肠痈也有不错的疗效,近年来,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药理研究发现:薏苡仁确实能抗恶性肿瘤,减轻肌肉拘挛,缓解疲劳,降血压,镇静,镇痛,解热。也不失为食疗的佳品。

7、固涩中药养生法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之为固涩药,又称为收涩药。其药性多是性温,味酸涩,具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的作用,可应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缩所导致的自汗,盗汗,久泄,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喘虚喘,妇人崩带不止,滑脱不禁等病症,固涩药多为治标之药,须与其他药物配伍才能标本兼顾。

山茱萸——收敛固涩,补肝止血,补肾益精

中医养生倚重山茱萸治疗肝肾亏虚,山茱萸不仅能补益肝肾且能补精助阳,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等症,亦能治疗肾阳亏虚的阳痿,滑精以及小便失禁,虚汗不止等病症,山茱萸也是妇科治疗妇人崩漏,月经过多的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山茱萸能有效缓解疲劳,增强记忆力,抗肿瘤,降血糖,还能护肝抗休克,升血压,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莲子——收敛固涩,止泻固转,健脾益肾,补心安神

莲子历来都是中医养生食疗的上品,莲子性平可起补益之功,其味涩可起收敛固涩之效,对于脾虚所致的久泻不止,食欲不振有良好的疗效,莲子入肾经,故有补肾固精的疗效,可治疗肾虚所致的遗精、滑精等症,莲子更为人熟悉的是既养心又补肾,可治虚烦,惊悸失眠,清心热,也可治疗妇女经带多,崩漏等症,现代药理实验证实莲子可降低血压,促进外围血管扩张,强心,抗心律不齐的作用。

五味子——润肺补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养心安神。

五味子近年广泛用于中医养生的范畴,五味子能敛能补,上敛肺气,下补肾阴,所以治疗肺肾亏虚所致的久咳,劳喘,效果很好,敛汗之余又兼顾生津液,治疗盗汗,自汗亦治疗消渴症。收敛止泻治疗遗精、滑精和五更泄泻,亦能养心安神,治疗虚烦多梦,失眠心悸等病症。近年五味子在治疗肝病中颇受重视,现代药理实验证明,五味子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血管张力,改善心肌营养和功能,同时五味子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尤其是降转氨酶,五味子在抗衰老,抗肾病变,抗恶性肿瘤也有上乘的疗效。

中药养生是一篇大文章,是一个系统工程。所谓“补”是补阴阳之虚亏不足,,如果身体健康就没有必要服用各种补药,主要是体能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自然活得开心,活得健康。有些朋友不管自己有病无病,为求健康盲目滥用补药,这本身就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的心态,对于各种虚证的康复,除了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调理外,还要学会饮食的调节。所谓药补不如食补的道理此处不作详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