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之名始于《内经》,指的是九种不同制式与功用的针灸器具。《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说到: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 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 三曰鍉针,长三寸半; 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 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 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 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 八曰长针,长七寸; 九曰大针,长四寸。” 另有《九针论》、《官针》、《素问·针解第五十四》等篇论述了“九针”,对其名称、形制、应用等作了详细说明,可见在《内经》时代“九针”已作为规范化的名词术语出现。 关于“九针”的起源,《灵枢·九针论》中有这样的论述:“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梃,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上述条文意指人体形与天地相配,“九针”之用各有所宜。人身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的,如人气应天,气属阳而运行不息,故应天。人阴阳血脉气之行于肉 中,如同大地上的江河湖泊,故应于地。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分别与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一一对应。故医者在临针之际,必当结合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而选取“九针”中的不同针施治。[1] 汉代九针受《灵枢经》影响,却并不严格遵循书中的尺寸制作,乃至明清时期,金属针具更是随着应用发展出多种样式,柄部存在同意的九针样式。 在毫针柄部缠绕金属丝,将员针、毫针、长针的末端支撑圆球形针帽,这些在现代广为流行的做法,是从元明清时期一脉相承而来的。[2] 了解《灵枢经》中九针指的是什么针,对我们认识针刺疗法,并据此开发出更多适用于临床的针刺工具,拓展针刺的适用范围,补充现代常用的毫针疗法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1]徐萌,张英英,刘金艳,刘清国.从术语角度探析《内经》“九针”之内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08):7-10. [2]伍秋鹏.从考古发掘和明清传世实物看九针的形制演变[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01):120-123+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