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钟山风景区

 平面居士 2018-04-29

 

  石钟山风景区位于县城双钟镇老城区,屹立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东南岸,半临湖水半依城。西望匡庐,北枕长江。与鄱阳湖对岸的梅家洲、长江对岸的江洲和安徽省宿松县的老洲隔水相望,素有“江湖锁钥”之称。

  石钟山之名,始见汉代的《水经》。自古以来,对石钟山的定名有以声命名,以形命名,或以声形兼备而命名之争论。宋文学家苏轼月夜泛舟探访,留下千古名篇《石钟山记》。

  石钟山分上石钟山和下石钟山两处。上石钟山倚南,滨湖而立;下石钟山靠北,面江而屹。两山对峙,形成犄角,相距1200米。上、下石钟山的大小、山势、形状等,甚是相似,均为海拔67米,面积10万平方米。明代以前,上石钟山殿宇参差,十分繁荣。后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毁坏山上建筑和明代大地震使临水山体崩塌,遂逐渐衰落。清咸丰年间,清军水师长江巡阅使彭玉麟驻守下石钟山,陆续修建亭台楼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石钟山在驻县海军仓库基地的管辖区内,未进行旅游开发。而下石钟山经四次集中修建,其中最全面、最具规模的修复,是从1978年开始的一次。政府拨款、上级支持、社会捐助、名人解囊,在石钟山管理处处长袁作的主持下,集中县内建筑精英,在全县范围及邻县大量搜集古建筑材料,经精心拼嵌修补,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建成第一个旅游景点。下石钟山于1979年10月1日开始对外售票,正式开放。

  1959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将石钟山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79年,石钟山成为庐山风景名胜旅游景区的景点之一。1996年12月,石钟山经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考评,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景观名录》。2002年,石钟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级旅游名胜风景区(点),2011年7月,石钟山正式申报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名胜风景区。2013年3月,石钟山古建筑及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自然景观石钟山之石具有透、瘦、皱、漏特点,奇岩怪石,千姿百态。天然形成的崖、缝、矶、洞等状态,自成佳趣,各显景致。

  (2) 瑞云洞位于上石钟山东北面的一个天然岩洞,又名古仙洞,洞门上端石壁刻有“古仙洞”三字,为宋代王安石手书。洞内石壁有10余处明清石刻,“忘怀天地”四字,为朱元璋部将常遇春题写。岩洞高阔,可容纳数百人。旁有小洞,狭窄崎岖,曲折迂回。

  (3) 英雄石在上石钟山北麓,巍然耸立湖面。相传常遇春与陈友谅交兵时,为救朱元璋,枪挑巨石置岩上,吓退敌军。石上尚存的窟窿,传说是枪戳的痕迹。西侧崖石有无名氏题刻的“英雄石”三字。

  (4) 泛舟崖位于下石钟山西北面。百尺绝壁,下临深潭,峭崖峥嵘,悬石欲坠。山岩上爬满藤蔓,裂缝石穴里竟伸出高大乔木,有的挺拔,有的倒挂,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1980年,傍崖依山建起一条小路,由江天一览亭底下隧道循坡而下,越过两座人造石拱桥,再经过156级石阶,深达崖底。1982年,又依崖壁往北,延长增修一条石阶路,游人可循级穿过石缝,垂直上坡仙楼下的廊外廊。廊外廊与崖壁石级小道,一路在上,一路在下,两路平行,类似栈道。

  (5) 石钟洞在下石钟山麓西南临水面,有一行行穴缝迎水而开。冬季涸水,洞口方露,循径入内,别有洞天。《石钟山志》记载,洞内壁间多处刻有小诗。如“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识”“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等句。晋代一高僧圆寂后,以石棺悬葬于山底溶洞,此洞可纳百人。

  (6) 矶头是下石钟山临水一块天然巨石,峍屼嶙峋,悬空凸向江面。相传古时一妖龟,兴风作浪,祸及百姓。正 在 石 钟 洞 修 行 的 赤 脚 僧 , 怒 不 可遏,用神功将妖龟降服,镇压在船厅之下,龟头无法缩回,伸出江面,化作龟头状岩石。“龟头”二字,人之所忌,改叫“矶头”。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军将抗日志士和无辜百姓,在此投入江中。郭沫若《登湖口石钟山》诗中“日寇沉人岬”,即指此。

  (7) 石笋浣香别墅前院,古木参天,右侧独竖一块天然立石,高达1米,径约0.4米,呈圆锥形,上尖下粗,酷似破土而出的春笋,故名之。

  (8) 桃花洞且闲亭过曲桥,委身入石门,即桃花洞。洞名取意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洞是天然与人工巧妙合成,又名渔人精舍。洞外多摩崖石刻,洞内石壁上有三个不同写法的梦字,为彭玉麟所书。

  (9) 天河据《石钟山志》记载,梅花厅下,归去亭旁,“一带石岩丛竹,岩下活水淙淙,江源不竭,得天然真趣”。1980年,清淤开掘,以石砌天河,蓄水养观赏之鱼。天河绕梅花厅半壁,从太平楼通往梅花厅小道,以天河桥勾连。

  (10) (2)人文景观下石钟山有30多处古(或仿古)建筑,均为清咸丰年间所建,总面积万余平方米。其楼台亭塔、榭轩阁坊、祠院禅林、别墅曲廊,一步一景,各抱地势,错落有致,别具匠心,既具徽派特点,又具江南园林风格。

  (11) 石钟山大门建于2001年,位于石钟山东南麓,面对登山斜坡公路,与大中路成“T”形,是一座仿古牌坊式建筑。大门高9米,宽11米,4根花岗岩立柱,高踞在18级花岗岩石台阶之上,气势恢宏,古朴典雅。正 面 门 眉 上 “ 石 钟 山 ” 三 字 , 为 郭 沫 若 手迹,背面门额上,镌刻四个遒劲大字“江湖锁钥”,乃辑苏轼手迹而成。大门前一对石狮,是从旧镇署门前两度搬迁而至。

  (12) 苏轼石像乳白色仿汉白玉石像,雕刻于2001年9月,立在石钟山东南方,背靠石林,俯瞰石钟山大门。石像高3米,基座高1.5米,正面刻有苏轼简介及其三过湖口概况,左右侧和背面分别是苏轼月夜泛舟探访石钟山、上观音阁和寻访“壶中九华石”的浮雕。

  (13) 石钟亭1984年为纪念大禹和李渤而建。《江西考古录》记载“禹开九河遇巨石,石钟山正其疏凿遗迹”。唐李渤访其遗踪,得双石扣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亭约10平方米,仿古四飞檐,花岗岩基座、立柱,琉璃瓦顶。亭中设响石供游客敲击。 

  (14) 半山亭位于山南半山腰,故得此名,建于清咸丰年间。此处原为登山老路,凡登山者,穿亭而过。亭东面壁间两块碑刻,靠山而立,为县人高心夔撰写的《石钟山铭并序》。西面横砌石凳,装有铁护栏。游人拾级登山,常在此小憩,有“半入江风半入云”之感。

  (15) 怀苏亭为怀念苏轼而建。该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石钟山南临湖塔附近,1979年石钟山重建山门于东面,乃将怀苏亭移于绀园前面,平面六边形,攒尖顶,石立柱。亭中立一石碑,正面刻有苏轼像和他三访湖口简况,背面镌刻墨拓清翁方纲手书《石钟山记》全文和彭玉麟题跋。

  (16) 绀园建于清咸丰年间,面积约160平方米,两层飞檐,圆形门洞,为佛教信徒或居士们的住处,绀园前,远可眺庐山秀色,近可览鄱湖风光。

  (17) 紫云廊1980年建于绀园入口处一座仿古式门坊,取名紫云廊,该廊全长约50米,砖铺路面,墙设花格明窗、木柱铜钱磉泵、万字挂格、廊间碑铭石刻甚多,廊坊门前两棵古樟是140多年前彭玉麟手植。船亭位于石钟山西南,为整个园林中的舫式建筑。清咸丰年间知县岑莲乙建。同治年间,水师湖口总兵丁义方重修。1979年大修。面积约60平方米,廊柱下皆设有梅花万字挂和祥云万字挂,斜撑皆雕为狮子和麒麟。飞檐曲线美观古朴,整个建筑显得豪华气派,雕刻十分精美。

  (18) 挹清亭位于船厅后,为宋代知县任伯厚建。1979年重新修复。

  (19) 江天一览亭位于船厅前,原名“江山一览”亭,明代天顺中僧人宗鋐建,清代重建,改名“江天一览亭”,1979年大修。六角攒尖,斜撑中两个为凤头雕刻,四个为云头雕刻。面积约16平方米,其位置临江,立于船厅之前,为江湖览胜最佳之处。

  (20) 临湖塔1980年新建于江天一览亭左下侧,塔顶装设红灯,为湖上黑夜行船导航,故又名天灯塔。

  (21) 泛舟亭又名聆音台,建于1986年,位于山之西麓临水的悬崖底下,仿亭式建筑,木架石柱,琉璃盖顶。此处“微风鼓浪,水石相搏”,聆之有声。

  (22) 坡仙楼建于西北悬崖上。清咸丰年间,彭玉麟为纪念苏轼而建。同治年间丁义方改建,楼分上下两层,上层名“更上一层”。1980年改修扩建,新增一层,分上中下三层。楼外增修檐楹,新设护栏,故又名楼外楼。

  (23) 清浊亭位于坡仙楼前建在临水百尺峭壁之上,1984年改建。圆柱圆顶,体态轻盈,登亭眺望,视野开阔,滚滚长江之水,西来混浊,浩浩鄱湖碧波,南至清澈,江湖汇流,泾渭分明,清浊水线,绵延数千米。郭沫若《登湖口石钟山》诗中“水文黄赤界”,即指此。1981年,钱伟长登石钟山题:“江湖两色,石钟千年。”

  (24) 廊外廊紧贴在紫云廊墙外,与紫云廊平行,依山顺势,增设一条外廊,故名廊外廊,1980年新建。沿廊外廊可观赏奇石突兀,悬崖峭壁之险境。廊外廊南接船厅,北连坡仙楼,通往报慈禅林。

  (25) 报慈禅林紧邻坡仙楼依地势面江而造。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乃彭玉麟代表战死的湘军水师官兵报答慈恩、祭祀祈福、请僧侣诵经敬佛之所。由僧房、大雄宝殿、海岛、戏楼及前后庭组成。前庭地势低,建有两层,穿前庭,过天井,上石阶即到后庭的大雄宝殿。后庭地势高,仅建一层,恰对前庭二楼的戏台。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大雄宝殿原有的佛像及殿后的海岛,均毁于1966年。1980年修复,重塑观世音菩萨像供奉于殿中,并复原建蓬莱仙岛。大雄宝殿修复后改名观音殿。

  (26) 忠烈祠位于山之西北面,原名昭忠祠,是石钟山古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左边是报慈禅林,右边是浣香别墅。咸丰八年(1858),曾国藩奉上谕建造昭忠祠,祭奠在湖口与太平军交战的湘军死难官兵。正面为封闭式牌坊建筑,门前设有一对石狮,门口并设有一对抱鼓石,整个建筑白墙黑瓦,彰显徽派建筑风格。祠分前、中、后庑。抗战胜利后,民国湖口县政府为悼念抗日殉难官兵,改名“忠烈祠”,1956年又改名“太平遗垒”,1994年恢复“忠烈祠”之名。 

  (27) 浣 香 别 墅靠 忠 烈 祠 而 建 , 一 进 两幢,前幢名听涛眺雨轩,后幢名芸芍斋,左右两厢,中设雅座。前后幢之间有天井庭院,中央栽种丹桂花卉,院廊墙壁镶嵌着魏征、苏轼等历代名家书画碑刻。

  (28) 且闲亭属芸芍斋后一处半边亭,取意“忙且偷闲”,属于家庭的小品式建筑。亭内幽静清凉,亭前有鱼池、曲桥、假山、石洞,亭右植有紫薇树,木柱木凳,方头挂靠,属家庭休憇之所。 

  (29) 锁江亭浣香别墅北侧。境界空旷,北锁长江。原在梅花厅旁,1982年迁建。亭内有碑刻《锁江亭记》,为清代杨昇所撰。

  (30) 上谕亭位于山之北端,重檐八角,故又名八角亭。木质结构,顶盖琉璃,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亭内立上谕碑。正面碑文为清咸丰皇帝准曾国藩奏请在湖口建昭忠祠的上谕全文,背面为“上谕亭”三字,均为曾国藩手书。

  (31) 归去亭位于山东面,属天河长廊中段一处半边亭,把廊与亭结合起来设计建造,是神来之笔,亭内壁间镶有《归去来兮辞》碑刻,系县人王贵民书。亭精巧简约古朴,游人亦可在此小坐。

  (32) 太平楼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九脊重檐,歇山式楼阁,四周回廊,占地180多平方米,南面走廊设有“美人靠”,整个墙体用木材建造,木板全雕成万字格,并在万字格中饰以各种浮雕人物故事,也有花鸟虫鱼。廊柱间设有挂落和雀替,斜撑皆为狮子戏绣球浮雕,瓦设花沿滴水,屋面盖黑色筒瓦,屋脊为鱼式正吻。墙板雕花内镶花玻璃。该楼原名“飞捷楼”,为纪念湘军攻占天京(太平军都城)所建,1956年重修时,为纪念驻守此山5年之久的太平军,改为“太平楼”。

  (33) 新长廊从太平楼至锁江亭 ,1980年新建长廊,全长约80米,卷帘式顶盖,廊檐设万 字 挂 落 , 廊 内 有 天 河 、 桃 花 源 等 自 然 景色,廊壁镶以介绍历代游山名人的碑刻50方。

  (34) 梅花厅位于全山最高处,为彭玉麟所建。俯瞰梅花厅,其形状恰似一朵绽开的梅花。厅的四周,原有彭玉麟手植梅花六十株,彭玉麟“在梅花寄舫”写梅花诗100首,称此舫为“六十本梅花寄舫。清风明月,疏影暗香,幽雅高洁。腊雪飘飘之时,白雪红 梅 , 映 衬 高 楼 , 景 色 十 分 壮观,故又称“卧雪吟香馆”。梅花厅原为平房,1980年改建为两层楼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