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鸡正在巨变,我们不能全然不知!

 松竹同音 2018-04-29


俯瞰宝鸡  摄影/刘希平


宝鸡是一座因路而生、因路而兴的城市。

宝鸡位于关中平原的西端。它南有秦岭屏障,西、北有陇山环绕,渭河由西向东从中奔流而过。在秦岭和陇山中发源了众多的河流。发源于秦岭的河流由南向北流入渭河,发源于陇山的河流由北向南流入渭河,构成了以渭河为主干的羽毛状水系。

在古代,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落后,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为了避免翻山越岭之苦,采用“循河觅道,因河成道”的方法,利用发源于秦岭和陇山的河流河谷,开辟出了翻越秦岭和陇山的多条孔道。其中,较重要的有,利用清姜河和石头河分别开辟的通往四川的陈仓道和褒斜道;利用千河开辟的通往甘肃的陇坂道。这三条道路与来自东边关中平原的道路在宝鸡汇聚,使宝鸡成为关中及中原南去川云贵藏,西去甘宁青新的必经之地。宝鸡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地位因此确定。这种格局自周代开始,延续了三千余年。

在民国时期,陇海铁路修到了宝鸡。陇海铁路不仅为宝鸡拉来了货源和客源,也将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凤翔拉到了宝鸡。在此期间,国民政府先后利用清姜河谷修筑了宝(鸡)汉(中)公路、利用千河河谷修筑了宝(鸡)平(凉)公路。宝鸡凤凰涅槃,完成了从以人背畜驮为运输工具的交通枢纽,到以火车、汽车为运输工具的交通枢纽的转变。宝鸡也因此骤然崛起。关于这段历史,详见《宝鸡·1941年》(点击题目可阅读)

上图为1940年宝鸡的街景。街边停靠的车队表明,当时在宝鸡已经有较多的汽车被使用。 摄影/Carl And Shelley Mydans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利用清姜河谷修筑了宝(鸡)成(都)铁路、利用千河河谷修筑了宝(鸡)中(卫)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和陇海铁路构成了通向四方的大十字,使宝鸡成为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宝鸡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地位依然牢固。宝鸡因此受益匪浅。

近年来,由于技术的进步,国力的增强,我国的筑路水平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位于宝鸡东边的西安气势恢宏,初步建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公路网和米字型高速铁路网。西安已经取代了宝鸡,成为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位于宝鸡西边的天水也不甘落后。他们紧锣密鼓地建成了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和兰(州)渝(重庆)铁路后,明年将要开始建设兰(州)汉(中)高速铁路。西安和天水,一东一西,截走了原应流入的宝鸡货源和客源,宝鸡的区位交通优势已不存在。

在陕西省高铁规划示意图中,西安是“米”的中心,宝鸡仅是西兰线上的一个节点。


有人抱怨造成今天的局面是因为咱宝鸡努力不够。实际不然,这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是大趋势。纵观历史,宝鸡之所以能够成为交通枢纽是因为这里有清姜河、石头河和千河等便于开辟道路的天然河谷。在财力不够充裕,科技不够进步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利用这些河谷开辟道路,陈仓道、陇坂道如此,川陕公路、宝平公路如此,宝成铁路、宝中铁路还如此。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国家的财力充裕,科技进步,已经有能力摆脱天然河谷的束缚,更科学、更高效地建设道路了。在这个大背景下,建立在以几条天然河谷为基础的宝鸡交通枢纽迟早会成为历史。

盾构机是一种隧道掘进的专用大型工程机械。因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施工速度快、一次成洞、不受气候影响等诸多优点,现在已成为铁路、公路隧道建设的常用工具。类似盾构机这样的现代化先进筑路工具的使用,使人类修路摆脱了沿天然河谷而行的束缚。


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宝鸡交通枢纽地位的变化将对宝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有挑战,也有机遇。

针对这一变化,宝鸡市政府未雨绸缪,及时开展了对宝鸡交通的“全面升级”,计划到2025年,将宝鸡打造成“内通外联、公铁互补、空地立体、衔接顺畅”的新交通枢纽。相关的单位也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应对措施。

212省道宝鸡至凤县段虽然全长仅有90余千米,但它却是一条贯通中国南北的道路,一条贯通中国古今道路。之所以称它为贯通中国南北的道路,是因为它北起宝鸡沿清姜河谷而上翻越秦岭,再沿嘉陵江河谷而下至凤县。清姜河为黄河水系,嘉陵江为长江水系,秦岭是我国的南北方的分界线。之所以称它为贯通中国古今的道路,是因为它自商周开始已被开辟利用,以后成为陈仓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明清三代被官驿大道连云栈道沿袭;民国时期又被宝(鸡)汉(中)公路沿袭;新中国成立后,被持续修葺和改造,沿用至今,作为由陕入川的主干道延续了3000余年。

管辖这段公路的宝鸡市渭滨区政府和凤县政府早已认识到,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崛起,这段公路的运输功能将会减弱,但旅游功能将会增强。所以,他们充分利用清姜河谷和嘉陵江河谷中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分别开展了“212省道景观长廊建设和“秦岭花谷”建设,对所辖沿线进行绿化美化和景观建设,现在已经将这段公路打造成了一条饱览南北风光,重温中华沧桑,领略氐羌风情,体验蜀道艰辛的黄金旅游线路。两地政府成功地将劣势转化成为优势,将挑战转化成为机遇。

“秦岭花谷”中的公路指示牌充满了历史气息。草凉驿是古代著名的驿站。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往四川时曾驻跸于此。摄影/刘希平


屹立在秦岭分水岭上的炎帝像向游人们讲述着他在清姜河流域成长的远古故事。炎帝像是“212省道景观长廊”建设项目炎帝景观台广场的建设内容之一。摄影/刘希平


文中未署名的照片和图均取自互联网。



联系编辑:三叶

微信:ccdgz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