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大渡河成了拦在工农红军前面的一道险阻,要是不能及时过河,就会被后面追来的国民党中央军咬上,及有可能成为石达开第二。 中革军委决定,夺取安顺场渡口,全军由此渡河。 1935年5月24日,总参谋长刘伯承,率红一师一团一营成功占领安顺场渡口,搞到一条除船工外最多可坐16人的小船。 红一团团长杨得志让一营长孙继先选人强渡,孙继先挑选出了十六个人,再加上一个通讯员和自己共18人。 5月25日上午9时,强渡开始,以一营二连长熊尚林为首带共9人为第一批登船,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成功渡河。接着第二批由营长孙继先带队,跟着冲上了对岸。 这就是著名的大渡河十八勇士。 他们过河后,费了很大的力气,也只找到两只小船,总共三条船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渡过所有红军部队的。 无奈之下,上级只得令留一部分在此渡河,中央红军主力沿左岸疾进,计划,在300里许的上游泸定桥渡河。 5月27日,中革军委率左纵队撒开飞毛腿,昼夜兼程近300里赶到泸定桥,并立即发起战斗,而刘伯承与聂荣臻则率红一师和干部团组成的右纵队从安顺场渡河,从右岸飞扑泸定城,以策应左岸的主力。 5月29日清晨6时,左纵队前锋红二师四团赶到泸定桥,立即挑选出由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为队长的由22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 经过紧张的准备工作,下午4点,夺桥进攻开始,22名勇背挎马刀,腰缠手榴弹,在枪林弹雨中攀爬铁索,向对岸英勇冲锋,在这个过程中,不时有勇士中弹,掉落到滚滚的大渡河中,尸骨无存。 而最后,他们的勇气让敌人胆寒,终于冲了过去,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绝世壮举。 他们中许多人并没能活到胜利的那一天,他们的鲜血洒落到了后来的革命道路上,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记住他们的名字,世世代代,永垂不朽。 安顺场的十八勇士: 红一师一团一营长孙继先;一营二连长熊尚林;二排长罗会明;三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士兵张桂成;肖汉尧;王华亮;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士兵肖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而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中,只有8人的名字可以确认: 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长廖大珠,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副班长刘梓华;机枪手赵长发;士兵杨田铭;王海云,李友林,不知原姓名只有一个诨名的苗族战士云贵川。 其他还有谁?他们的后来如何?还请朋友们多多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