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介绍——战国铜牺立人擎盘

 泊木沐 2018-04-30

山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山西属晋国,故简称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故又称三晋。春秋战国时期山西的青铜器铸造业很发达,技术水平相当高。1956年在山西侯马牛城古村发现重要铸铜工场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中出土有熔铜坩埚、铜锭、铅锭及大量泥范和铸铜工具。泥范总数达3万余块,其中有纹饰范1万余块,可辨器型的有1000余块,可复原百余套铸型,包括鼎、豆、壶、簋、匜、敦、鉴、匕、铲、钁、斧、锛、刀、剑、镞、钟、镜、带钩和货币等。泥料主要取自本地,经拣选、淘洗、炼制等多道工序方可制范。铸型结构有两范成组,或三、四、五范合组,多者达十几范。铸造方法有浑铸法、分铸法及一型多铸法。从整个遗址看,当时铸铜业已有明确的分工。

1954年,山西长治分水岭发掘了一处战国墓地,共发现大、中、小型墓葬50余座,出土了大批铜器、陶器和玉器。长治地区,战国时称“上党”,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1965年再次发掘长治分水岭126号墓,又出土各种文物700余件,其中铜器包括鼎、豆、鬲、鉴、舟、敦、编钟、编磬等,而又以铜牺立人擎盘最有特色,最为精致。铜牺立人擎盘,整体由三大部分组成。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此器通高15厘米,牺长17.5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

牺牲体肥硕,面部表情温顺,双目圆睁,长吻大耳,短尾,蹄足,四足短而粗壮,形象逼真,站立平稳,身饰鳞纹、云纹和垂叶纹。牺背上站一女俑,束发垂肩,面目清秀,身穿右衽长袍,两臂前伸作合抱状,双手捧一圆柱,柱顶置一镂空圆盘,可随圆柱旋转。“牺”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牺牲作名词,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整个器物构思巧妙,纹饰精美、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战国青铜器的佳作。现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院。是山西省博物院的一件镇馆之宝。

在钟鸣鼎食的战国时代,青铜器是贵族的象征,是代表身份和地位的一种符号。“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便是祭祀与征战,祭祀属于国家的头等大事。商周贵族们在祭祀、宴饮等场合,以及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之礼中的沃即是以匜浇水于手,盥则是洗手、洗脸,盘则用来承接弃水,盘与匜配合使用,是贵族们行“沃盥之礼”的重要器皿。古人的盥洗,比起现在要繁琐得多,不像我们今天为了讲卫生而洗脸和洗手。沃盥还具有一定的仪礼性质,而且盥洗的用具也都被归在了礼器当中,盥洗的行为更是十分的严格。

盘为盛水器。商朝时期宴飨用之,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盘盉相配。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则多为盘匜相配。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亦被“洗”替代。商代以前盘用陶制商代早期出现了青铜盘,但为数不多,商代晚期才逐波罗的海充行。商代盘都是敞口、圈足、无耳,变化仅在口缘及圈足上。西周时期特别是西周中期,盘的形制变化较大,盘腹变浅,一般都增设双耳,有的还有宽流和鋬手,有的在圈足下另加附足,以增加盘的高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盘,流传和出土的数量较多,大体春秋早期与西周晚期的相似,春秋中期开始有较多的变化。

铜牺立人擎盘的功能目前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