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机轰炸重庆铜梁的那些日子

 昵称531237mm 2018-04-30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东北、华北、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失陷,全国抗日形势严峻。

  一九四〇年开始,日本侵略者集中其全部空军力量,以陪都重庆等大城市为重点目标,对我抗战大后方实施持续、无差别的狂轰滥炸,企图摧毁我后方资源、人口,动摇我军民的抗战意志,实现其以大轰炸促“和谈”的阴谋,妄图逼我订立城下之盟,迅速解决中国问题。

  铜梁地处成渝要冲且是重庆近郊,自然也成为日机空袭目标之一。仅一九四〇年六月至八月,日机就出动七十五架次轰炸铜梁县城,投掷炸弹和燃烧弹二百六十一枚,炸死三十七人,炸伤一百零五人;炸毁二百四十户,房屋一千三百四十间。房屋损失,如按当时米价折算,值大米七千四百多万斤,其他财物损失则无法计算。

  一九四〇年和一九四一年,日机先后四次轰炸铜梁。据亲历者回忆,当时,整个铜梁县城,浓烟翻滚,火光冲天,尸横四地,伤者皮开肉绽、缺手断腿,惨不忍睹。当日机轰炸重庆时,铜梁就开始“拉警报”。一是急促而持久地拉响巴川天主堂屋顶上的吊钟,二是在城区街道高大建筑物上挂红灯笼。

  铜梁巴川天主堂位于当时的铜梁县巴川镇龙山附近(今步行街附近)。天主堂屋顶上的吊钟是合金的,声音清脆,声响可达城外数里。同时,挂一个红灯笼则为“预警警报”,意为日机已侵入四川上空,但距离尚远,来铜梁袭击的可能性不大,告诉人们做好防空袭的准备;挂两个红灯笼则为“加急警报”,意为日机快要接近铜梁,示意大家赶快逃跑避空袭;挂三个红灯笼则是“紧急警报”,意为日机已经到来,甚至看得见了,示意大家不要跑了,就地隐蔽,不要让日机发现。

  每当听到长鸣的钟声,或看到挂起了红灯笼,人们就急忙关门闭户,收拾贵重财物,扶老携幼,仓惶逃命。在那种情况下,警报声与奔跑声、哭喊声和“咚咚”的日机吼叫声混杂在一起,状极凄惨!那时没有防空设施,除了天主堂后面有一个可容十余人的小“掩体”(“掩体”是一种军事设施,供隐蔽用的露天工事。),专供外国传教士使用外,别无防空洞。人们只有跑到县城外的竹林、树丛、崖边躲藏,风餐露宿,忍饥挨渴,饱受蚊虫叮咬,却没有任何法子。好不容易等到“解除警报”,人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有气无力地回到家。在惊魂未定时,可能又响起了第二次、第三次逃跑躲避的“警报声”。有时“紧急警报”来得太突然以致根本来不及逃跑,人们就只好把家里的几床棉絮叠盖在桌子上,一家人躲在桌子底下避难。

  跑“警报”没有一定的时间,有时深更半夜酣睡之中,有时正当淘米下锅,或饭将进口。有的家中就有好几次刚把米下锅就跑“警报”,跑了回来饭已烧成了糊锅巴,又重新再煮,尚未吃成“二道饭”时又要跑。日军空袭闹得天无宁日,人无宁时,从早到晚,人们心惊胆颤地过日子,更别说工作、生产了。

  为了防避日机空袭,人们在墙壁上用墨汁或“松烟”涂成黑色;窗户贴上横七竖八的纸条,以麻痹日机,使之误以为是被轰炸过的废墟。各机关、法团、企业、商号都纷纷迁离县城,逃避轰炸。如铜梁中学迁到凉水余家坝,县立女子中学迁到侣俸,县立农业职中迁到蒲吕,私立正谊中学迁上巴岳寺,养正校迁到南郭西来寺。县城中还有几所小学无处可迁,则被迫停课,城中少年儿童深受辍学之苦。

  日机每次轰炸铜梁时都飞得很低,好像距离屋顶很近,飞的速度也非常慢。每三架飞机排成一个“品”字形,其状与一群老鸦无异,有时人们连飞机里的日军飞行员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日机一面投弹,一面用机枪扫射,甚至还在拍摄照片。后来,人们把没有爆炸的炸弹,从泥地里挖出来展览,残存弹壳在中小学则被用来吊起当“钟”打,意为敲“警钟”,让人们记住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