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故

 金玉满堂书馆 2018-04-30

    《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故

  在红学界流传这么一段行话——浅读《红楼梦》的人,能读出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纠葛;深品《红楼梦》的人,能领悟出封建时代“女性的悲剧”,能发出一声感慨——感概作者曹雪芹于黑暗社会中谱写一曲尊重和赞美的“女性的颂歌”多么难能可贵。
我不愿囿于情感泥淖,也不敢攀越精神高地,于是居于这不深不浅之中,读出了几分迎合为人处世道理的利与弊。由此,请允许我从三个人物身上抽丝剥茧、娓娓道来,与各位共同探讨。
   首先,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女性觉醒”的高标——林黛玉身上。
黛玉性格高洁孤僻、清丽脱俗,是作者刻意塑造出的一个纯然“灵”的女性形象,为的是与封建礼教的约束下的传统女性作搏斗,带有叛逆性。但“悲剧是要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在小说中正是由于其自身不愿遵循为人处事之道的叛逆性,而无法在封建家族的规则中如意生存。
   让我们分别从主、客观因素上分析。客观上其羸弱多病,无父无母,在婚姻大事上就丧失了发语权,能给自己奠定家庭地位的,必然是长辈之疼爱与下人之敬爱,也就是说,必然要靠自己挣出品行来;然而实际上黛玉存在许多不利自身生存的主观因素。她乖僻尖利,除却才华横溢惹人赞誉外,有些性格上的天生缺陷。从下人的视角看,别屋里的下人来送簪花,按照“打狗还得看主人”的事理,应是礼貌客气相待,她却认为仅剩的那一枝花是“别人挑剩下的给我”,将人嘲讽数落了几句。下人本属无心之举,却凭空添了堵,试问还有谁敢亲近?由此招惹了下人。从姐妹的视角看,黛玉曾经拿过湘云“二”“爱”不分的短处,每每听见家中姐妹赞扬薛宝钗“为人稳重、端庄识大体”便会吃醋冷笑,虽然后期对待宝钗的有所改变,但试问谁能全然释怀?由此从某种角度看隔膜了姐妹。从自身的角度看,她老爱孤芳自赏、忧时伤感、叹惜命运不济;为小事耿耿于怀、常苦恼知己难觅,自然易心重多疑,难以与人坦诚相见。如此一来,下人们认为林黛玉难讨好,助其为主想必难服侍;袭人身为“准侧室”,自然也不会乐意遇上刁钻、爱吃醋的正妻;王夫人、贾母之辈也会考虑到她多病无嗣、难以操持家族大局的问题来。种种处理人情往来上的不利因素,逼迫她在婚姻阵地上失守,使其无法在封建大家族中遂心地生存。
   以上观点是逆反为人处世之道的弊端,但这一切俱是我从残酷而又真实的现代视角、站在人情冷暖的立场上进行的批驳。事实上,林黛玉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意志是挑战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底线的“冷战”。她的肉体毁灭,是脆弱的新式力量与顽固的旧式思想进行抗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女权革命必然作出的流血牺牲,是一场有价值的死亡。这种与所谓“人情世故”的矛盾性是无法调和的。
而宝钗为什么能成为长辈心中满意的人选呢?因为她迎合处世之道。宁荣二府提及宝钗,没有人不称赞其“端庄识大体”的。
从客观条件上看,按血缘,林黛玉母亲是贾母之女,她与宝玉是姑堂兄妹;宝钗的母亲是宝玉母之妹,她跟宝玉是姨表兄妹,血缘关系生疏一层。这样算来本是林黛玉与贾宝玉更亲近些,然而宝钗母亲尚在,有个在王夫人和贾母前说话的人,这是宝钗的优势所在。从主观能力上看,她一来对下人在态度上亲切和蔼,凡有恩赏都不忘下人,博得了下人的欢心,下人们自然都愿意奉承这一位而不愿受那位的刁钻了。她戏彩蝶时偶听到小红的私密谈话,装作追赶黛玉而趁机逃跑。小红等说道:“如今是宝钗听见还好,若要是那一位听见了,指不定又去园子里四处说去”。这方面又讨好了“准侧室”袭人,袭人知道唯有选宝钗为媳,自己才有在宝玉面前说话出头的份儿;二来她宽厚不计较,朴素不浮华。她不爱穿红戴绿、涂脂抹粉,留给人们以安分守己之形象;屋内装饰也是素淡无华,显示自己节俭持家之风范;每每姐妹打趣她体态胖且怕热,她也总一笑而过,突出自己以大胸怀容人之度量;宴席上挑松软甜点、点逗趣戏曲,为的是投贾母之所好,博得贾母这个家中老主喜爱,体现尊长敬老之涵养;三来她善于持家,在熙凤病倒时不仅把家务协管得有条不紊,并且削减了不少不必要的开支;她懂得时时勉励丈夫,能言善劝,对宝玉的仕途起到促进作用,时常能警醒他少与姐妹嬉闹,多读书写字以求事业有成。然而这也是最紧要一点,贾母、王夫人等其实更多是看这个媳妇对丈夫对家族有无好处。从总体上看,大事上有主见,小节上能忍耐,不仅是促成宝钗赢得婚姻的关键,也是如今社会的生存法则之一。
   现实生活中真有如宝钗这般“完人”、 这般“大宽容”吗?我并不太相信。我更愿意相信她是个有心机有谋算的人。在讲究“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社会,女子没有参与科考的机会、没有投资经商的权利,也就是没有独立经济来源,支撑不了女权自由,所以相对来说终身大事才是头等的、嫁个好人家才是硬道理。她明白目光须长远,所以她隐忍,她处事圆滑,她深谙世故,她循规蹈矩。难道宝钗就没有对闲言碎语进行过明里暗里的反击吗?答案是肯定有的。其实我们不难猜测到,在“戏彩蝶”一事中宝钗为避免嫌疑非要找“追黛玉”这个借口而不是追其他人,是从暗处巧妙地利用了黛玉尖酸刻薄的公众形象,从而侧面衬托个人的大度体己的;并且在第三十回中“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先是以“没有一个好兄弟来作杨国忠”而讽宝玉不替自己说好话,反在黛玉面前一起戏弄她;又借骂丫鬟“你可要仔细!你何曾见我同你顽过?不像你成日天与姐妹厮闹!”的机会来指桑骂槐地笑话宝玉不成气候;而后再以戏名“负荆请罪”来揭露宝玉黛玉小吵小闹的情感私事。这一环扣一环的反击,不得不佩服宝钗牙尖嘴利,只不过平时屈就罢了!
   当然宝钗身上的第三点有利因素便是该人物的局限所在。小说宣扬的是摒弃功名利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种种世俗、认识到女性的高尚个性和独立意志的主旨。全书都在抨击和反对封建制度,包括封建礼教、封建家庭等级制度等,其中自然也包括了理学八股取士制度,而薛宝钗却极力劝说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反其道而行。虽然按照现实的眼光来看这是一条准确到达所谓“成功人士”的、 无比正确的康庄大道,但这显然对于宝玉和《红楼梦》而言是迂腐的、世俗的,是不能赢得宝玉之“爱”,而只能得到宝玉之“敬”了,而这种“敬而不远,昵而不亲”,往往是现代生活中对待一般交往对象的尴尬态度。
   薛宝钗作为封建社会中顺应为人处事的大潮的、典型的贤惠妻子形象,与反抗封建社会生存之道的林黛玉之间的暗斗,实际上可宏观扩大为有独立想法人格的新时代女性与旧社会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所作的抗争。最后虽然林黛玉病死了,但这只能更好地反映了薄弱的新力量碰撞顽固、黑暗的封建势力的悲剧,而不能够反映新式女性的旗帜是树立不起来、飘扬不起来的。由于这种毁灭借助了《红楼梦》这个世俗文学的载体,使其更加具有爆发力和冲击力,在市井小民阶层传播得更远、更深、更广。
其次,让我们再把目光射向人微言轻的阶层。在赵姨娘这等“下作”的小人物身上,也深藏些许为人处世的道理。客观上说,赵姨娘有一个儿子,还有探春这位极具谋略才智的女儿,掌握两张好牌。然而小说中的赵姨娘埋怨命运、咒骂他人,教唆儿子行不三不四之事,最终招致人欺无势的地步,处境凄凉。
   主观上说,贾母在世时,大多数权利的所有者是贾母,使用权在王熙凤处。如果她多讨好贾母,尽好儿媳妇的孝顺本分,便可为自己赢得尊重;如果她多与王熙凤身边同为姨娘地位的平儿沟通交流,与袭人这个“准姨娘”搞好合作伙伴关系,便可为自己争取生活基本权利和少数实惠;如果向李纨学习,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自然能得到丈夫和其它夫人的尊敬,顺利在府中站稳脚跟了。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问了,本书目的是借一个封建家庭的浮沉兴衰来抨击旧社会礼教的腐朽黑暗、反映封建婚姻制度、封建奴婢制度对有独立人格的女性的残忍摧残的,也就是说,凡是顺应封建社会秩序的如循规蹈矩的宝钗、青年守寡的李纨、追求功名的贾兰之人,都是沾染旧社会脾性的世俗迂腐之流了,那她们处世之道,岂不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之道了?那我悟出这些“投机”的道理岂不是推翻本书意旨了?
   我仔细斟酌后认为,无论旧社会或新时代,崇尚“隐忍宽容”“目光长远”“勤俭持家”“顺应趋势”“利益留人三分”;摒弃“刻薄刁钻”“好妒多疑”“怨天忧人”“剥削他人不留余地”等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都是良性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与著作的观点并不背道而驰,于是也不存在迂腐或不迂腐的问题了。
一部《红楼梦》,千种女儿愁。

     你若有真才实学,别人必敬你三分。你若有胸中丘壑,又何惧别人议论。

   出身只能决定你的起点,不能决定你的终点。决定自身命运的,只有你自己。

   婚姻需要的不是精明和权威,而是理解和尊重,一味强势,不仅伤了对方的心,更加速了婚姻的破裂。

    女人要懂得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的精彩,才算不枉此生。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其哭哭啼啼,惹人生厌,不如笑着面对,过好每一天。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差。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婚姻合不合适,只有你自己知道。无论嫁给金钱,还是嫁给权力,都不如嫁给幸福。

    人需要善良,但善良过了头就是懦弱。对于不合理的行为,必须明确反对,学会拒绝。你的善良,得有点锋芒。

      每个女人都会老去,美貌、健康、财富都会被时光带走,只有优雅的气质能够永存。与其担忧容颜衰老,不如提升优雅气质。

     做人最难的不是精通世故,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

    红楼女子很远,远到像画里的美人。红楼女子很近,近到像身边的朋友。从她们身上,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感悟人生的真谛。

   人生如梦,愿君珍惜。从现在起,做更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