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庞培:《暮晚》,废名,与卡夫卡

 置身于宁静 2018-04-30

  废名等于一个人在战火纷飞中仍旧讲禅论道,而且有时候落下来的炮弹声音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他在一片聋哑(非常的年代)中自言自语。他讲得太投入了,居然忘记了外面一片残酷的世界。把中国的废名跟奥地利的卡夫卡相并列,俩人正好是南辕北辙,老死的一对,像一名不久于人世、老年的智者在黄昏散步途中相遇了一名孩童。读废名的文字常常读不下去。有如同时读一部《圣经》和康德哲学;或者说:《四首四重奏》和《小银与我》……古代中国突然以浑朴、邪乎的形式出现。

  现代小说在废名这里,成了汉字的断简残碑。

  《桥》的作者自己,由此而成为“五·四新文学”以降、白话文以来中国本土自产的“斯芬克斯”之谜。

  他一脸的灰土、溅落的泥砂,坐在旷野中,一颗炮弹的声光电雷,刚刚落在他写字的地方。而硝烟过后,他竟活着、巍然不动,脸上一付刚进城的乡下人的木纳。

  废名之表情,于是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命运的写照。

  如同弗朗茨·卡夫卡的紧张、警觉和窒息,之于现代西方。卡夫卡的黑色、黑白底色的彬彬有礼……(一种档案柜式的表情)

  卡夫卡临终,要求焚毁自己所有的手稿,这是研读或一般理解卡夫卡的关键。读卡夫卡的真实境况应该是厌倦、烦躁有时甚至极度的不喜欢!——正如阅读废名时的艰难晦涩。文字的生理部分,正是作者真实性情的流露。

  ——不好读!

  一个乡下人初进城,而且是20世纪上半叶悲惨畸曲的中国城市,难免“不好读”啊!

  《暮晚》作者杨键的诗,也有点废名(在炮火中自言自语)讲禅论道的味道。
  
  20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