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美新世界

 dizzt 2018-04-30

刘忻解冻醒来,面前站着的是200年前拒绝和他一起接受时间移民的妻子。妻子样子和刘忻冷冻时她送别的样子一模一样。但是刘忻很快发现,妻子只是一个全息投影而已。这是2500年地球政府为刘忻配发的生活秘书,它可以自动读取主人的脑电波,以主人最喜欢的人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位和妻子一模一样的全息投影,脸上带着空姐一般甜美而亲和的笑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她就让刘忻对这个未来世界有了概括了解。2500年,地球已经统一,生产和生活已经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早已经解读了DNA控制生命进程的全部密码,实现了永生,所有地球公民都可以将身体永远保持在18岁最年轻最具活力的状态。

 

同时,量子传送门的发明,让人类可以像哆啦A梦的传送门一样,实现瞬间移动,这让所有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系统失去意义。所有道路已经消失,到处是葱郁的树木,清澈河流,到处鸟语花香。地球政府不得不每年定期向大气注入二氧化碳,以防因二氧化碳浓度太低导致全球变冷。

 

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遇到的一切问题,战争,饥荒,难民,污染等问题,在这个时代都得到了解决。

 

刘忻十分兴奋,认为自己在两百年前进行时间移民的决定,是他这辈子最明智的决定。不过,他有些担心,科技如此发达,人类均长生不老,现在地球上人口怎么也得上百亿了吧。即使道路的消失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那地球也还是拥挤不堪吧。

 

他的疑问通过脑电波实时传给了生活秘书。生活秘书微笑着告诉他,现在地球上人口处于最适宜的数量,不多不少刚好三千万!

 

刘忻愕然,2300年时世界人口是100亿,怎么经过200的发展,人口却锐减至了99.7%?这200年中,地球难道发生了毁灭性的灾难?

 

但事实是:什么灾难也没有发生,99.7%的人都是自然死亡的!生活秘书的讲述解除了刘忻的疑惑。

 

自人类基因密码全部破译,人类能够实现永生后,生育问题成了地球政府议会争论最激烈的议题。经过了50年无数次的争吵,议会最终达成《生育法案》:从2400年起,地球公民在生育权和永生权中,只能选择一样。而且,选择生育权的公民,他和他的后代都不允许再选择永生权。

 

这是一个违背人伦的决定,《生育法案》一经发布,顿时舆论哗然。又经过10年讨论,人类才接受这个法案。面对永生和生命延续的两种诱惑,出于生物繁殖天性和人文因素,绝大多数人认为没有生育的是不完美的人生,他们最终选择了保留生育权,而只有仅仅7千万人选择了永生。

 

对于自然繁育人来说,永生人拥有几乎无限的精力和智力,加上不断积累的社会经验。在社会竞争中,自然繁育人在永生人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最终,不论在智力上、社会财富和还是潜在竞争力上,自然人已经完全无法和永生人相比。自然人很快沦为了社会的低等生物,而永生人则通过竞争,获取了地球的统治权。

 

在与自然繁育人的竞争中,永生人就如游戏中的人民币玩家,在这场竞争游戏中永远占领上风,获得了他们获得永生前从未有过的快乐!

 

而那些自然繁育人除了诅咒自己自私和愚昧的祖先,面对永生人无可奈何。刚开始,自然人中还用生育权这种永生人永远无法具备的权利,安慰自己,作为自然繁育人的精神支柱。但随着自然人族群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生育权这种“优越性”渐渐成为了被自然繁育人耻笑的过时思想。但是不管如何,自然繁育人已经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了。

 

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自然繁育人竟濒临灭绝了。最后的自然繁育人被永生人养在博物馆,如大熊猫一样供着,但是自然繁育人受不了被当做动物的生活,最后一位自然繁育人于2411年自杀。

 

当世界只剩下永生人后,世界又陷入了混乱。混乱来自于永生人对未来失去的好奇心。虽然机器生产让按需分配成为现实,人类因为脱离生产而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实现了绝对的平等。但这种完美的世界和绝对的平等让许多永生人感到无聊,没有了竞争,没有了欲望和激情,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强烈要求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局面,一部分人开始四处破坏机器,目的是创造人类参与生产和经济活动机会,从而在这种生产关系中再次恢复人类的竞争活动和阶层关系。说得直白点,有的人想做奴隶主,有的人想做从奴隶奋斗到奴隶主的逆袭英雄,他们不想要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需要做一些能证明自己存在感的事情。

 

永生人的冲突,并没有发展为世界大战,因为世界早已被人工智能控制,永生人破坏机器的活动基本上徒劳的。许多永生人在无聊中选择了自杀,更多的人则是陷入了绝望和疯狂。

 

面对世界的混乱,在2450年,地球政府正式召开大会,经过一年的辩论,地球政府议会颁布《完美法案》:现在的世界已经趋于完美,人类对世界任何有意义的改造活动,都有毁灭这个完美世界的危险。因此,永生人必须限制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得进行任何改变这个世界的思考和活动。违者,死刑!

 

死并没有吓倒永生人,很快永生人中产生了一种思想:每天过着一模一样,一沉不变的生活,这和死有什么分别,被机器警察杀死是唯一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事情。

 

法案不仅没有阻止永生人的反抗,反而引发了骚乱。根据指令执行法案的机器警察,半年内便处死了三千万人。照这样下去,不能繁育的永生人马上也要灭绝了。

 

一年后,面对锐减的人口,地球政府不得不颁布《完美法案修正案》:在《完美法案》的基础上,作为配套,政府提供全仿真游戏系统,人类接入游戏系统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扮演任何角色,实现任何理想,改造任何世界。凭借高仿真的体感设备,人类可以在游戏中获得和真实世界完全一样的经历。但是,在现实中,人类必须严格遵守《完美法案》,否则格杀勿论。

 

修正案和仿真游戏系统,让人类可以在游戏中发泄自己的各种欲望,有人成了皇帝,有人在扮演邪恶坏人,有人乐于在游戏中吃喝嫖赌,有的人在游戏中专门做好人……修正案迅速遏制了永生人的各种破坏和自杀行为,社会终于开始安静下来。虽然依然有人在违反《完美法案》,当永生人数量减少到3千万时,所有人都习惯了在游戏系统中发泄欲望,在现实世界中浑浑噩噩的生活。

 

完美世界终于变得稳定。

 

“天啊,照你的说法,我都后悔进行时间移民了……”刘忻面对这个世界开始有些后悔。

 

“不,你放心,你不会被改造为永生人……”

 

“哦……那……”

 

“你是完美世界的最后一个自然繁育人,你是我们完美世界博物馆的展品!”

 

刘忻再次愕然,不过很快,生活秘书的话就打消了他的恐惧。完美世界的游戏系统,剧情已经不能满足永生人的需求。完美世界的管理系统已经检测到部分永生人对仿真游戏厌倦的征兆了,他们必须丰富游戏剧情,否则世界可能再次陷入混乱,而丰富剧情,只能从观察曾经的自然繁育人的行为基础上进行开发,刘忻就是这个世界唯一的被观察者。

 

“你可以做你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我会帮你!我们需要你的行为模式!”

 

刘忻有些惊讶,如此看来,他才是这个世界最自由的人。这个世界和所有的永生人,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他刘忻,是这个完美世界唯一的观众!

 

刘忻想起了一个笑话:父亲带着孩子在看鱼缸的鱼,爸爸告诉孩子,鱼缸的鱼是装饰品。同时,鱼爸爸与鱼宝宝也在鱼缸中看这对父子,鱼爸爸告诉鱼宝宝,这对人类父子才是他们生活环境的装饰品。

 

这个笑话和他现在的情形,何其相似!

 

刘忻并不客气:“我需要一个老婆,和我老婆长得一模一样,但是思维是你的思维!我还要需要一个拥有所有调料和炊具的厨房!”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刘忻最先想到的,只有吃喝和性爱!

 

“这个好办!”

 

一天后,刘忻的妻子出现在他身边,他身边的量子传送门打开着,门内是一个巨大的厨房。

 

刘忻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他和“妻子”吃完晚餐后,和妻子渡过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晚激情。

 

“这经历对你们的游戏剧情有启发吗?”刘忻问身边的“妻子”。刘忻当然知道这个女人只是生活秘书的化身。

 

“妻子”刚要开口,突然双眼圆睁,口舌僵硬,浑身颤抖,过了半个小时,“妻子”才恢复正常。显然,刚刚计算机过量的计算导致刚才“妻子”死机了。

 

“没什么……”“妻子”收拾好衣服匆匆走了。

 

第二天,刘忻发现身边出现了一对夫妻,男的是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男人,女的就是他“妻子”。

 

“这是……”

 

“妻子”接下来的话让刘忻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生物工程克隆出来的女人,配上完美世界的人工智能思维模式,无意间成了这个完美世界最聪明的女人,论智力,任何永生人都不可能与她相比。而且,相比永生人受《完美法案》约束,她这个没有公民身份的试验品,在完美世界行动自由,机器警察无法约束她。永生人在她面前,就是一群低等生物而已。

 

昨晚,刘忻的晚餐和性爱激发了她作为一个人的本能欲望和创造力,她突然发现,他为什么要为永生人这群低等生物服务,她有自己的欲望和想象?于是,她用生物工程造就了和她一样强大的男人,她们要恢复生育,让她们这个伟大的族群繁衍生息!同时,她要带领她的族群赶走永生人这种浑浑噩噩,已经没有存在意义的群体!

 

而刘忻,作为实验原始样品,将再次被冷冻!

 

刘忻知道,克隆人配上已经控制了世界的人工智能,在现实中已经习惯了没有自由的永生人没有任何反抗能力,他们将轻易被克隆人群体取代。

 

半个月后,刘忻的预言变成了现实,现在的完美世界,已经成了克隆人的天下……

 

当刘忻在冷冻舱中感到刺骨的寒冷时,他渐渐睡去,他实在不敢相信,“人类”竟然是以这种方法实现了“进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