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期刊发文排行前10学者研究方法与策略

 zt0428 2018-05-01



摘    要:以2013—2016年国内高师院校S期刊发文情况排行前10的王晶莹、吴忭、李克建、周少娜、龚欣和杨阳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高产学者之间的共性和教育科研国际化的方向.结果显示:量化研究方法是高产学者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其中, 王晶莹、杨阳主要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吴忭主要使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李克建、周少娜、龚欣分别使用量化研究方法中的测量法、实验法、统计调查法.研究发现:高产学者在教育研究方法的使用上趋于国际化, 秉持严谨学术规范.文章认为教育科研国际化, 应以立足本土教育情境和问题, 使用国际通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在提高教育研究者的学术素养的同时加强国家对教育科研国际化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国际化; 教育研究; 量化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

作者:李碧静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原标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教育科研国际化的反思与分析——2013—2016年高师院校S期刊发文排行前10学者专访



教育科研的国际化是指用国际通用的研究范式和话语表达方式来解释本国的教育问题或现象, 或进行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以在国际学术共同体内进行交流和分享, 推动科学认识的深化.在缩短我国与国际主流研究差距的过程, 应该采用国际通用的或者经过本土修订和验证的具有国际参照意义的研究工具, 注重实证研究, 同时开展并加强跨学科的、国际化的团队合作研究, 实现“双一流”背景下我国教育科研的国际化.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 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5年10月24日, 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简称“双一流”) , 开始取代“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单一流”, 学科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凸显.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首先必须要具有国际视野, 同世界的一流大学学习, 汲取共性, 同时, 立足于全球, 思考教育科研国际化的共同规律, 适应未来世界的科研发展趋势, 走出一条科研水平国际化创新发展的道路[1].


教育研究方法是决定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 它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时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手段的总称[2].因此, 教育研究方法的国际化可以作为教育科研水平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分析我国高产学者对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 探索世界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明确教育科研国际化的方向, 将有利于我国教育科研水平的定位与发展.随着教育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种类也日渐增多, 不同的研究者会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每个研究所侧重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 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以理论思辨为主的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虽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是研究方法比较分散;而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所占的比例都很小, 且质性研究偏向于以个案研究为主[3].由此可见, 我国在教育研究中使用实证研究这类研究方法的成果并不是很丰富.


教育方法的国际化是教育科研国际化的工具, 但是除了需要关注教育科研方法的国际化, 还需要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中使用国际化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教育研究者作为我国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 他们对教育科研国际化的支持是加快教育科研国际化步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近4年我国高师院校S期刊发文情况排行前10学者 (见表1) 的研究发现, 这些学者存在两大共同点:第一, 这些研究者几乎都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 都受过西方研究范式的熏陶, 同时有在外文期刊发文的经历;第二, 这些研究者对于教育研究方法的使用多偏向于实证分析方法, 采用了西方较为认可的研究范式.


本研究在对近4年我国高师院校S期刊发文情况排行前10学者介绍的基础上, 深入他们的文章, 分析其采用的研究方法, 探讨教育科研水平国际化的方向.


表1 我国内陆高师院校SSCI/SCI高产学者教育研究国际化学术影响力排名 (2013—2016)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过程说明


2.1.1 实证研究方法分类与界定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颇多, 不同的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界定和分类也不一致.因此, 实证研究方法的分类也十分复杂, 为了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为教育科研国际化提供明确的方向, 首先针对近4年我国高师院校S期刊发文情况排行前10学者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说明, 厘清各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内涵 (如表2所示) .


表2 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内涵[3] 


2.1.2 抽样说明


从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熊建辉博士的新近成果《高师院校教育研究国际化进展、学术影响力和趋势———基于WOS数据库2013—2016年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中, 随机选取近4年我国高师院校S期刊发文情况排行前10学者中的6位高产学者: (A) 王晶莹 (排名第一, 学术影响力12.75) 、 (B) 吴忭 (排名第二, 学术影响力3.30) 、 (C) 李克建 (排名第四, 学术影响力2.80) 、 (D) 周少娜 (排名第五, 学术影响力1.75) 、 (E) 龚欣 (排名第六, 学术影响力1.70) 、 (F) 杨阳 (排名第七, 学术影响力1.40) .


2.2 技术路线

收集6位高产学者的相关资料, 拟定访谈提纲, 通过电话、微信、邮箱或QQ等途径进行线上访谈, 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研究学者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情况


在所选取的6位高产学者中, 被使用最多的实证研究方法是量化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李克建博士、周少娜博士、龚欣博士, 占样本总量的50%;其次是混合研究方法, 代表学者为王晶莹博士和杨阳博士, 占样本总量的33.3%;同时, 吴忭从事的是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研究方法, 占样本总量的16.7%.虽然从事量化研究方法的学者相对比较多, 但是他们使用的具体方法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比如, 李克建博士较擅长的是量化研究方法中的测量法;周少娜博士则较擅长使用量化研究方法中的实验研究法;龚欣博士通常使用的量化研究方法是统计调查法 (如表3所示) .


表3 不同学者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分析


3.2 不同研究方法在学者代表作品中的应用情况


根据不同研究学者在其研究领域的发文情况, 分析其在研究方法应用上的特点.


1) 李克建博士的测量法


李博士主要使用测量法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班级观察测量以及对儿童的发展进行测量.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班级观察测量, 主要是通过对班级一日活动的过程进行观察, 采用班级观察评价量表, 对该班级的教育过程质量进行评分.而儿童发展测量, 则是采用一些标准化的测试工具 (比如, 张厚粲等人在1992年编制的《CDCC中国儿童发展量表 (3~6岁) 》) , 对儿童的语言、认知、社会性、动作技能等方面, 进行一对一的测试.在文章[4]中, 李博士就是采用儿童发展测量法, 通过收集浙江省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班级观察数据以及儿童发展数据,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 (HLM) 的结果, 讨论幼儿园教育质量与儿童发展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2) 周少娜博士的实验研究法


周博士主要使用实验法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职前教师预估能力以及互联网 教学平台进行研究.近年来, 周博士从微观的角度出发, 致力于使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交互教学软件,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文章[5]中, 周博士就是利用了实验研究法对科学推理能力中的控制变量维度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实验设计中如果出现实验结果是否会对学生用控制变量策略来分析整个实验产生影响”这个研究问题, 然后开发了2套知识题, 一套只包括实验设计, 另一套既包括实验测试又包括实验结果.随后, 分别对中国和美国学生进行测试.发现中美两国学生在结果上具有相同的倾向, 没有实验结果影响的学生用控制变量策略来分析实验设计能力明显高于有实验结果影响的学生.研究还发现, 学生在物理环境中表现比在现实生活更好.另外, 文章提出了评价学生控制变量发展的不同水平, 可用于评价学生控制变量的能力及指导控制变量的教学.


3) 龚欣博士的统计调查法


龚博士擅长使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开展基于大规模二手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和基于一手数据的问卷调查, 同时, 龚博士还擅长于多种统计方法, 包括线性回归分析、多层线性回归模型 (HLM) 、倾向得分匹配 (PSM) 、固定效应模型、随机干预实验设计等因果推断的数据分析方法.此外, 在龚博士的研究中偶尔还会使用访谈等质性的分析工具.以文章[6]为例, 谈谈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模型.这篇文章主要是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CFPS) 数据库中全国11—15岁的青少年样本, 综合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县级固定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 实证估计了学前教育对中国农村青少年的影响, 证实了我国20世纪初的农村学前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社会性和领导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发现, 当时的农村学前教育对青少年的语言、数学等认知能力的作用在不同模型中的估计结果并不一致地为“正”, 证据还很弱.在使用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中, 主要以青少年发展结果 (语言、数学等认知能力 好朋友的个数、当干部的经历等非认知能力) 为因变量, 以学前教育接受情况 (是否接受过学前教育) 为关键解释变量, 以个体和家庭等特征为协变量, 在此基础上, 运用县级固定效应模型, 把横截面数据看作是县级面板数据, 控制了县级差异, 使得模型中“接受了学前教育的青少年”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青少年”之间的比较是在同一个县内进行的;而后, 进一步运用一种拟实验 (quasi-experimental) 方法———倾向得分匹配 (PSM) 方法, 在现有的“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青少年”样本中, 为每一个“接受了学前教育的青少年”样本找到匹配度最高的样本作为比较对象, 以更准确地控制各种能够观测到的差异.最后, 才能从三个模型中归纳得出综合性结论.


4) 王晶莹博士的混合研究法


王博士主要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研究科学教育, 对学生学习环境、国内外科技教育政策展开了调查研究, 从微观的角度对课堂教学情况的监测, 到从中观角度出发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环境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都体现了她对混合研究方法的熟练使用.以文章[7]为例, 文章就是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物理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研究.该研究将仿真物理实验运用于高中模型探究教学中, 设计了主题引入、真实实验、仿真实验、小组协作、实际应用和模型调整六大学习模块, 成功地开发了高中生探究技能的测评工具.与传统物理教学相比, 在学生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具有较大作用, 突出表现在过程性技能、综合性技能、学习态度、交流技能和反思技能方面.该研究成果对于高中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和探究技能的培养及其测评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该篇文章采用了三角互证研究策略, 基于理论建模、研究工具开发和仿真实验平台制作, 开展了三个对等组的准实验研究.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部分, 均使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


5) 杨阳博士的混合研究法


杨博士在研究中多使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设计, 并综合使用自然科学 (SCI) 和社会科学 (SSCI) 的不同研究路径对同一议题进行多角度考量.在文献[8]中, 他先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收集基础文献, 发现当代音乐学习现象中两类特征鲜明的方式 (或途径) :“正式” (formal) 、“非正式” (informal) .基于对以上概念的深入分析, 提出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模式和教授方法 (常被称为informal learning) 与以学校为情境的正式音乐教育的教学原则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冲突.研究通过对音乐特征的探索性量化分析、实验性的教学设计, 对高等音乐教育中引入的民间音乐的教学方式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本研究使用质量结合的方法收集了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音乐课程的教学行为、学习成效数据.并利用教师、学生进行访谈、观察和比较, 建立起较可信的教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 不同的教学方法 (即音乐专业教学与传统民间学习模型) 具有结合的可能性;2) 良好的教学设计能确保传统民俗音乐在高等教育环境中有更具创造力的学习效果.


6) 吴忭博士的基于设计的研究


吴博士将其研究聚焦于学习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这一研究主题, 主要研究如何设计在线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这个研究主题隶属于虚拟环境范畴, 与课堂相似, 也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因此, 在吴博士的研究中, 他首先通过理论驱动的初步设计和多轮迭代设计的实证分析, 不断优化改进设计, 分析归纳在线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原则实现理论层面的创新, 并以最终的在线学习模式和学习环境制品作为实践层面的创新成果.在文章[9]中, 吴博士首先阐明问题解决这种学习方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然后提出假设表明通过问题解决的经验可以更好地巩固和拓展知识.但是发现有许多学习者没有能力将一般知识与具体情况分开, 这将阻碍知识的转移.于是, 吴博士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 提出一种涉及参数映射和概念映射的双映射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在问题导向下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外部化, 并有效地整合和表达问题解决和知识重构.文章还解释了问题解决方法的设计和效果的初步研究成果, 说明其在改善解决问题和知识建设方面是具有其有效性的.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产学者之间的共性


4.1.1 教育研究方法国际化


综观选取的这6位高产学者,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 且实证研究又以量化研究居多, 量化研究是建立在统计调查和实验基础上的本质性的研究, 各个学者之间采用的主流论证过程都不一样, 质量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准.这些高产研究学者都十分重视实证研究, 虽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不一, 但是各个学者都做到了规范的研究过程、到位的数据分析方法, 揭示了教育问题的现状和深层规律, 使得所研究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和认可.当前, 国际教育研究趋势越来越倾向于运用量化、质性和混合研究方法等实证研究方法, 这些学者恰好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跟上了科研水平国际化的脚步, 为我国教育科研水平国际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4.1.2 严谨的学术研究规范


学术研究规范是保证学术研究质量的基本措施, 一般要求学术文章观点明确, 资料翔实, 论证严密[3].通过观察研究这6位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献, 发现这些学者的学术研究过程十分严谨, 严格按照发现研究问题、做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实验、得出研究结论的学术研究规范来展开研究, 同时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可证伪性, 研究结果可供后人进行反复实验与推敲.在量化研究中, 抽样程序和方法合理规范, 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取样方式进行了说明;在混合研究中, 能明确研究思路, 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特点贯穿在自己的研究中, 在收集相应的资料之后, 能合理的应用和整理资料, 把理论层次的结论提升到实践层面上;在基于设计的研究中, 能打破学习科学领域针对传统教育心理的对照试验的变量控制和干预设计, 与课堂真实环境的复杂因素和整体环境设计的需求之间存在的方法鸿沟, 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


4.2 教育科研水平国际化的建议与反思


4.2.1 以本土教育情境和问题为研究背景


教育的最初发展是为个人和本土 (社区、地方和国家) 的发展服务的, 国际化是以本土化为基础的, 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内在要求.由“双一流”学科建设主导的教育科研国际化时代的到来, 既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又要求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融合.所谓教育研究的本土化是指把国外的理论、实践模式根据本土情境不断改造和适应的过程, 以解决本土理论和实践无法解决的问题, 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以本土化的教育情境为研究背景, 可以凸显中国特色.


中国教育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 使得国外期刊对中国的教育问题很感兴趣, 他们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国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对社会各领域包括教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尤其是把这些问题放在国际的、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下, 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和深度的学理剖析.因为教育问题的研究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 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息息相关, 教育研究一定会涉及到中国教育问题的独特性.因此, 在教育研究中需要对中国教育的优势进行准确的提炼与彰显, 同时也需要对中国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学理剖析.


4.2.2 使用国际认可的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它涉及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教育研究方法学, 二是教育研究方法论[10].国外在进行教育研究时, 采用的主流教育研究方法大多属于实证性的研究方法, 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建立在客观证据的基础之上的.为了获得新的证据, 一般要经过的步骤包括:有新的工具或者新的样本, 经过可靠的数据采集过程, 运用良好的或新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 并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多层面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分析.


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重视研究方法论的训练, 要求既要进行全面的训练, 包括量化研究系列方法训练、质性研究系列方法训练、传统的哲学思辨方法训练、历史方法训练等, 都应该能基本掌握, 且在培养过程中, 必须通过量化研究系列、质性研究系列课程考核;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至少能够精通地使用1~2种教育研究方法.因为教育研究实际上是复杂的, 不同范畴和规模的问题, 一般都需要进行混合的研究设计, 使用混合研究方法, 以某种方法为主要框架, 结合多种方法开展教育研究.


4.2.3 进一步提高教育研究人才的学术素养


学术素养的训练和养成一方面依赖于教育学术 (者) 共同体的制度性规范, 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学术研究者的自觉意识[11].目前, 我国教育研究者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知识结构单一, 实证研究方法训练薄弱, 国际化视野与英文写作能力相对落后.


因此, 要丰富教育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体系, 加强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制度性规范[3].首先, 在未来的教育学培养方案中, 增加跨学科课程的比重, 重视构建多学科的理论基础.教育本身就是发生在社会实践场域之中, 与很多层面的内容都息息相关.想要对教育有深度的理解, 就需要有跨学科的视野.在研究过程中, 除了需要掌握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理论之外, 还需要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文化学、历史学, 甚至是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 都可以广泛涉猎和了解.对于众多的“主义”或“流派”理论, 也应该有基本的认识;其次, 应进一步加强我国教育研究者的英文论文写作的学术训练, 注重英文在论文中的表达.英文的表达方式与中文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 比如国内外的研究取向和范式, 以及讨论问题的语境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 在英文论文写作中, 不能仅仅把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为了达到国际期刊的学术水准要求, 可以请英文写作助手解决外语表达问题, 或者请国外的研究者参与论文的写作、修改和语言润色, 避免中文式的英文表达.同时, 在英文论文写作过程中, 注意使用最新的AP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格式, 注重格式规范, 既要遵循APA格式最新版本的要求, 也要遵循意向投稿杂志的特定要求.最后, 提高教育研究人才的学术素养还可以通过与国际社会科研实力强的高校之间的联系、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其中包含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或者是中国教育研究者的高校, 促进开展国际化的团队合作研究, 实现优势互补.


4.2.4 加强国家对教育科研国际化的支持力度


为了提升我国教育科研国际化水平, 在宏观教育政策层面上的支持, 是奠定教育科研国际化的基石.第一, 为了建设一流的教育学科, 需要首先从宏观层面配备充足的经费, 将这个经费用于支持学者去开国际学术会议, 加强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保障学者的工资津贴能够负担日益高涨的城市生活成本;第二, 改变重量轻质的科研评价机制, 以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为价值导向.在各种考核与评估指标体系中, 应减少急功近利的对科研产出的数量化的考核压力, 应该逐步建立起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研究的价值导向.而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需要更长的周期, 好的研究成果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 需要政策制定者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 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宽松的心理环境;第三, 加强国家教育研究数据库建设.高水平教育研究的根本条件之一在于能够获得大量的有效数据.国家应高度重视国家教育研究数据库建设, 提高非涉密信息向研究者和社会公众开放的程度, 逐步实现国家和各地教育、经济、社会、人口等信息共享, 实现国家级教育研究项目数据共享, 建设好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库;第四, 建立对高水平研究的鉴别与研究成果转化推介机制.针对良莠不齐的教育科学研究, 国家应建立科学审查—成果推介委员会, 致力于鉴别出高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 在尊重和保护研究者知识产权与合理报酬的前提下, 能够进行政策性、实践性应用的, 通过研究者与该委员会合作, 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介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兴林.“双一流”建设笔谈——国际视野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关注的5个问题[J].重庆高教研究, 2016, 4 (2) :115-117.

[2]侯怀银.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姚计海, 王喜雪.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J].教育研究, 2013 (3) :20.

[4]Li K J, Pan Y, Hu B Y, et al.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quality and child outcomes in China:evidence from Zhejiang Province[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16, 36:427-438.

[5]Zhou S N, Han J, Koenig K, et al.Assessment of scientific reasoning:the effects of task context, data, and design on student reasoning in control of variables[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2016, 19:175-187.

[6]Gong X, Xu D, Han W J.The effects of preschool attendance on adolescent outcomes in rural China[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16, 37:140-152.

[7]Wang J Y, Guo D H, Jou M.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odel-based inquiry pedagogy on students'inquiry skills in a virtual physics lab[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 49:658-669.

[8]Yang Y, Welch G.Contemporary challenges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lk music in a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a case study of Hua'er music[J].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2014, 16 (2) :193-219.

[9]Wu B, Wang M H, Spector J M, et al.Design of a dual-mapping learning approach for problem solving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III-structured domain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 2013, 16 (4) :71-84.

[10]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11]朱志勇.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5 (1) :7-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