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知识了!大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慈悲诚意 2018-05-01

制服,这种代表职业身份的装束,从古至今已经发展了很长的岁月。在我国古代,制服这一特色就已经发扬光大,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如果经常关注历史或者喜欢看清宫剧之类的读者朋友们一定都会注意到这么一个细节,很多饰演官兵走卒的龙套演员,他们穿着统一,胸前大圆圈里也都印着“兵”和“勇”的字样。

长知识了!大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虽说是电视剧演绎,但这样的军队制服在满清时期是确实存在的。史书记载,“兵”是清代朝廷的常备武装力量,包含八旗军和绿(lù)营军。八旗军又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而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八旗兵也为世袭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服役。“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役。

长知识了!大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而绿营军则是清朝廷为弥补八旗军兵源不足,由汉人中挑选补充的汉兵、乡勇,类似于预备役。这还要追溯到清军入关后兵役的改制。因为这类部队由于身份的原因,通常成编制的打着绿旗,所以又称为“绿旗兵”。

长知识了!大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看到这里,读者们大概就有这样的概念了,胸前印“兵”者就是八旗兵,“勇”者就是绿营军。而这两者的待遇也是天差地别,八旗兵作为满清世袭制的兵种,享受正八旗待遇,而绿营兵则作为最底层汉人的乡勇,虽然也是拿的朝廷的俸禄,但是在身份上也低人一等。

长知识了!大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清军入关后,清朝始建。康熙力主休养生息,废弛军备,使得原本的八旗军逐渐怠惰。几十年的实践,基本战力已经无法保证,而绿营军则逐渐取代了八旗军的地位。但有一点无法保证的是,因为八旗军把持军队大权,卫戍京都。所以在藩王祸乱时,八旗军的用处基本无法体现,不如绿营军。

长知识了!大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在太平天国前期,因为雍正主张“八旗满洲为本”,整改军制,彰显醒军尚武精神,使得一向懒散、习惯养尊处优的满八旗军得以改革。太平天国爆发后,曾国藩为补充八旗军兵源不足问题,赴各地观看乡勇操练,发现这也是一支不俗的战力。随即大铺张招募乡勇,改革为“练勇”,这就是“勇”字营的来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