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人之癖

 沁园春春2016 2018-05-01

原创 2018-04-26 中国書房 止观元年

鸥鹭忘机 管平湖 - 管平湖古琴曲集



明朝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癖』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它承载着一个人的物质欢愉与精神境界,体现着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理想。如果一个人无所癖,其性情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终无法取得真乐。



人怀真趣,则涵性情旷达之意,观器物而得神思;人若无癖,则失平淡天真之气,得百般烦恼于心。而很多人恰恰因心中块垒郁结,觉世相索然无味,此无异于槁木枯灰。而正是心怀痴情之人,觉世间云影天光,得生命中的源头活水。日亲笔墨,则近文气;时临蒲草,则生逸气;常观林泉,则出野气。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与自身的偏嗜有莫大的关系,生命任何闪耀的过程,都来自心底最纯粹的喜爱,于生活,于艺术,莫不如是。

 


文人的癖好不仅是世俗生活的体现,还是艺术审美之意,生活是物质享乐之怡,而艺术则是精神超然之境,这是文人审美达到高度与精致的体现。文人着意于物,是发自天性、品格自我的道德旨归,这与中国『格物致知』的哲学思维有莫大的关系,文人于书房中无论治学研艺、还是闲暇之余的静思卧游,其身边之物,一如室中静逸之友,成为文人精神领域的寄托。远者如陶潜之菊,东坡之竹、米癫之石,倪云林之梅;近者如否翁之金石,西崖之刻竹、曼希之紫砂。此皆以物而成其『块垒俊逸之气也』。


 

文人着意于物,『其一往情深,小则成痴,大则成癖。』 文人的癖好痴嗜,有时甚至不能简单归于物质或者精神,它有时候跨越了物质和精神层面,它所流露的是文人对生命至高的真诚和归依。明人张潮于将『癖』提升为生命中必不可少之物,其谓『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澡,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一个人的痴嗜,映照的正是内心最深情之意。若人无痴嗜,便如袁宏道所谓『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



以情体物,凡是情之所钟,便可成为世人真赏;以『癖』近物,凡为趣之所在,便可映照世人真性。道家所谓『游物于心之初』的境界,正是文人于书房、器物、艺文之间,寄情高远的出尘之意,文士以文化涵养自我,于丈室之书房中,营造迥异市井的审美堡垒,『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宋人陈与义癖香寄情,有诗谓『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同时代的东坡癖砚以品格自我,有铭文为证:『瓜肤縠理,金声玉德。』



癖有至性,不受人损,颠有真色,不被世法。文人痴嗜之物,除了书房中笔墨纸砚诸般器物,还有园林池鱼,花鸟酒茶等真趣。如宋人释行海『此生书剑学无成,癖爱林泉梦亦清。』如明人屠龙『生平有烟霞之癖,日夜不忘丘壑间。』正是有此等『闲癖』,生发出中国文化中闪耀的艺术与审美之光。



启功先生说:『癖嗜生来坏,却无关,虫鱼玩好,衣冠穿戴。历代法书金石刻,哪怕单篇碎块,我看着全都可爱。』如果说文人的『闲癖』是生活情趣的表现,那么文人对于诸般器物之『癖』便是『格物致知』的道德旨归,这才是一个人真性情的最高体现。





|    作者 / 素雨    |

|    摄影 / 于洪    |

|    空间 / 止观书房  文人空间    |

及友人供图




止观文化  |  出品

原创图文转载请明出处

并在文末加上二维码

未注明出处的

我方保留诉讼的权利

所有文章谢绝商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