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自古文人亦相惜 | 原创

 恶猪王520 2018-05-01

如今“文人相轻”这一成语几乎成为文人行事风格与品性的定评。这句话出自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大意是说,文人对于自己的才识、文采太过自信,走向极端而恃才傲物、鄙薄他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文人何以相轻

这其中原因很多,但不外乎如下两点:

从文人之“人”来说,出于“人”对自己的作品、学识的过分自信。自信自然不是坏事,但如果过了头,就往往会走向反面。由自信膨胀而自负狂妄,演变为目空一切、目中无人,轻视一切同道中人。

从文人之“文”来说,出于“文”无确定的标准。文人赖以生存的法宝在于作品。而文人作品水平的高低并没有确定无疑的标准。这也是所有人文学科的通例。既无确定标准,那么“我”就可能是天下第一呀。

“文”其实是有一定标准的。如文字要讲语法、讲逻辑,要追求美的标准。但这个“美”是不确定的。比如因受众的不同,而有雅俗之别。

但我们要知道,文人及其作品的地位最终还得由文学史给出,而不是个人说了算。那种以为贬低了别人,就抬高了自己的想法,既幼稚可笑,还误人误己。文人相轻是有害的,不利于文人正确认识自身及其作品,也不利于文人的成长与文化的发展。

文人亦相惜

从历史与现实来看,文人相轻者有之,而文人相惺、相惜者更有之。如东汉末年遍注群经的经学大师郑玄。他曾经对《春秋传》进行注释,已经形成了大体的思路与框架。

但他听到另一位学者服虔也正在进行这项研究,并且思路、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于是他亲自找到服虔说:“我的《春秋传》注释正在进行中,但听说你正在研究,就把我写的注释送给你吧。”

就这样,郑玄将自己的心血倾囊相授,成就了服虔的《春秋传注》。

唐代的李白与杜甫,均是才高之人,但互相欣赏,并互赠诗作。如杜甫写有《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等十几首经典诗篇。

李白也有《戏赠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诗篇回赠。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诗仙与诗圣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

再如近代的朱自清与闻一多。二人在清华大学共事十四载,是清华的“双子星”。尽管在文学主张上有抵牾之处,但这丝毫不影响对彼此才华的欣赏。

从朱自清日记中,可以看出朱自清读了几乎所有闻一多的文章,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更让我们敬佩的是,在闻一多被刺杀后,对《闻一多全集》的整理出版,用力最多的恰恰就是朱自清。是时,朱自清虽重病缠身,但对好友的著作尽心尽力。让人感到可惜的是,他没能看到全集的出版就去世了。

文人当有坦荡洒落的襟怀,当有风流蕴藉的品格,也当有光辉俊洁的志节。于是有人提出“文人相亲”、“文人相重”、“文人相惺”的说法来矫正“文人相轻”这一固有说法。

衷心希望“文人相轻”这句话成为时时警醒文人的警示语,而不是绑架、菲薄文人的一条绳索,更希望“文人相惺”、“文人相惜”、“文人相敬”成为新时代文人的相处之道。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