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的南京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转载)

 jeola 2018-05-01

    在唐朝之前,六朝时的建康相当繁盛,据说梁武帝时,城中户口达到28万户,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建设高峰。

    548年(太清二年)侯景之乱爆发,建康遭到沉重的打击,陈朝建立后,建康重新恢复。

    589年隋灭陈,擒陈后主陈叔宝,589年,隋军灭陈后平毁城邑宫苑,将建康城全部平毁为农田,仅在石头城设蒋州,南京历史上的第一次繁荣到此结束。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在杨素等大将率领隋军的进攻下,建康失守。陈叔宝被率先攻入宫城的隋将韩擒虎从井里抓获。后来,陈叔宝被隋军掳至隋都城洛阳,52岁时病疫。隋廷追赠他为大将军,封"长城县公",葬于河南洛阳的芒山。其谥号"炀",竟然和隋炀帝杨广一样,可见都是一路货色--误国昏君。

    杨坚出身于寺院,是一个迷信的皇帝。在将南陈灭掉,后主掳离故都后,担心东南"天子气"再起,决定大破建康风水,打算彻底镇压一下。杨坚为什么会想到这事?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南京系帝王之宅,自东晋在此立国起,到陈灭亡,共有269年的都城历史。

    平陈,诏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城置蒋州,统县三,户二万四千 一百二十五。杨坚对建康实施破坏的时间,当在公元589年城破之后。"平荡耕垦",就是将城内陆面上所有建筑拆毁,推成平地,开垦成田,供农民栽菜耕种,《隋书.五行志下》(卷二十三)也反映了此事:"及陈亡,建康为墟。"堂堂一国都城,竟然成了农民菜地。不要说中国了,在世界都城史上,也是罕见的。接着,废"建康"一名,恢复了秦始皇讥辱南京的"秣陵"。

    当时的建康城,经东吴大帝孙权苦心经营,到南陈时,不论城市的规模、建筑的豪华,还是财富的聚集,都堪称当时中国甚至世界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但最后竟被人为摧毁。 杨坚如此一毁,南京的"帝王之宅",变成了农家小屋,风水尽失。六朝建筑,从此基本荡然无存。

    不只如此,过去南京市区水运便利,秦淮河上有24航,一旦有警,撤舟断航,号称险隘。杨坚平毁南陈都城后,把这些也全部废掉,秦淮河风光不再。

    这之后,南京又是三百多年没有王朝在此建都,一直到公元937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始主李昪定都金陵,南京才再翻了一次"龙身"!

 

    北方的政权可能在军事上比南朝强,但是文化上绝对是南朝强,而南京是南朝的首都,又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比如梁武帝萧衍,他的大儿子是昭明太子萧统,第三个儿子是简文帝萧纲,第七个儿子是元帝萧绎,他们统统都是诗人。梁武帝本人还和沈约、谢朓这些著名诗人结为八友,规定诗歌平仄格律最关键的工作,就是沈约他们做的。

    皇帝擅长文学,提倡文学,所以全民好文。莫砺锋举了个例子。当时南朝有个武将叫曹景宗,有一年他带兵北伐,打了胜仗,这在南朝是很少有的,皇帝很高兴,在宫里开宴会,叫沈约这些文人来写诗,写诗前要先“分韵”,选了一个去声韵,每人选两个字,作为韵脚写四句诗,大家肯定都是挑好写的字。曹景宗当时也在,人一高兴就喝多了,非要写诗,结果只剩下别人挑剩的两个字,“竞”和“病”,然后曹景宗就写了四句:“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这首诗写得很好,身为武人竟然写了这么好的诗,这说明南朝的诗歌水平普遍很高。这样的文化繁荣,就发生在我们南京。

    唐初,建康故地受到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重又发展起来。

    在唐朝(公元618年起)时,现在的南京先叫建康,唐初在此置江宁郡,后置升州。五代时杨吴(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年受封为吴王。建都广陵即扬州,称江都府。把扬州定为东都,而把南京定为西都)改为金陵府,并修筑规模空前的金陵城。唐朝灭亡后,南唐建都金陵,改称江宁府,并扩建了城邑。

    北宋灭南唐后,重置升州,后又改为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改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并设行宫。元朝时改为集庆路,是当时东南纺织业的中心。再后改为金陵府。南京这个名称是从明朝开始起用的。

    有人说,从刘禹锡动人的诗歌,可以感觉到唐代的时候,南京只留下一群孤魂野鬼,阴森而恐怖得气氛,荒芜而警醒的意境,十分贴合南京城的天然气质,和一座废都荒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一片降幡出石头。”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堪称鬼城丰都的另一个版本。

    还有,莫砺锋说,南京人最应该多读唐诗,因为唐诗跟南京的关系特别密切。唐代首都是长安,在《唐诗三百首》里,有8首诗提到长安,提到南京的也是8首,这还不包括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因为主题离南京比较远。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di)秋。

    不仅如此,写长安的名篇,多是讲大明宫,而写南京不一样,除了“金陵”这一大地名,凤凰台、朱雀桥、秦淮河、乌衣巷、长干里、台城等小地名也不断地被反复提及。

    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乌衣巷那里有个仿制的王谢古居,这个名字不太对,王家和谢家怎么可能合住一个院子。当时整条街道都是他们两家住的,后来有人把住在这里的王导、谢安家里的子弟称为乌衣子弟,但不是说他们穿黑衣。“乌衣”原来是孙权建都南京的时候,在那里驻扎军队,在三国吴的时候,兵士穿黑衣服,所以那里叫乌衣巷。这首诗很有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属于怀古诗。

    再来看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首诗非常巧妙,写一对青年男女在河上相遇之后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情景,秦淮河上船来船往,一条船过来了,船头站着一个姑娘,对面来了一个小伙子,姑娘主动上前跟小伙子说话:“请问您家住在什么地方?我是横塘的,咱们说不定是老乡呢。”横塘是南京西南的一个小镇。这个姑娘主动自报家门,说明她对这个小伙子颇有意思。小伙子的回答看似老老实实,有点木讷,其实不是这样,“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相逢恨晚”,然后读者就可以展开一系列的浪漫联想。

    唐诗中有很多名篇就产生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这片土壤里有生活,有文化积淀,有情感故事,所以容易产生名篇。

    在南京除了有唐代的精神遗存,还有物质遗存。

    过去,城南升州路上的食品店“公大祥”(我们南京师大的前任校长叫公丕祥)生产的重阳糕最出名,看上去就特有食欲。南京谚语云:“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标示着夏日已然远去。旧时,南京新婚第一年的女子娘家要送“重阳盒”,盒内盛的是秋令鲜果,盒上插一面大重阳旗。老人回忆,民国初年“蒋驴子”(指晚清南京富商蒋寿山,至今城南三条营还有他家的豪华宅第)家每年送重阳盒的场面最为排场,除了送时鲜水果之外,还有秋冬两季女儿女婿的服饰。挑担的家童、引路的女佣要走半条街,成为一次小小的出会。重阳糕上也要插一面重阳旗。重阳旗的制作很有讲究,一般剪成近似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红绿纸,切出牙边,旗面刻出水浪云丝等各色花样,中央粘一圆形金纸片,以竹篾制作旗杆。一块糕上插一杆小旗,一板几十块重阳糕插上几十面小旗,招人眼目。小孩最喜欢,上街必缠着大人买,吃了糕,还留下一面小旗在手上玩。当年,南京城南的纸店和香烛店也有做好的重阳旗卖,大小不等。小的是细竹竿上端贴着纸套,纸套上贴着六面小旗连缀成的大三角形,每边三个小旗;也有每边五面、七面小旗的,最正宗的是每边九面小旗,共四十五个小旗糊成,每边九个象征九九重阳。这些旗子中间镶一个令字,人家买回常常插在门楣。

    据《金陵岁时记》说,此风起自唐代,重阳旗本来是皇家令旗。

    看到老人手中的重阳糕,和重阳旗了吗?


    在栖霞山大路右侧寺庙前有一碑亭,亭内有一块唐碑叫“明征君碑”。此碑建于唐上元三年(676年),为纪念明征君而立。唐朝明增绍,曾几次被皇帝征为记室参军、国子博士等,他都“称疾不就”,隐居深山,故称“征君”,又称“隐君”。据说这块碑得以竖立,是明增绍的第五世孙明崇俨,在唐高宗面前争取到的。碑文为高宗上元三年所撰,唐代书法家高正臣书写,王知敬篆额,碑阴“栖霞”二字为高宗亲笔,碑文是一篇关于明增绍的传记,供后人观览。

    2001年于明孝陵东侧,紫霞湖畔的一座小山顶上,发现一处珍贵文物遗存,该遗存由唐代石刻、砖石道路及围护在石刻北、西、南三面的大型半圆形砖石护墙构成。周围有一平面呈半环形结构、直径超过五十米的的砖石护墙,经考古人员局部清理,发现墙宽一点二米,最高处尚残存约一米,墙身之外还有一道壕沟。
    唐代石刻系一长、宽各为1米,高为0.67米的硕大建筑构建,奇特的是它的四面都装饰着建筑浮雕图案,内容包括人字拱、直棂窗、直棂门等。雕刻手法细腻逼真,十分精美。据有关文物专家考证,这些图案过去主要见于北方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西安大雁塔、玄奘法师舍利塔等隋唐时代的壁画或建筑实例上,在江南地区还是首次发现。

    有关专家认为,这一文物的发现,不仅弥补了南京乃至江南地区六朝以后隋唐时代建筑考古研究资料的不足,而且它很可能是始建于六朝时代的江南名刹开善寺的遗存,甚至与高僧宝志或慧约娄禅师的舍利塔有关。
    在南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李白见南京秦淮河中月圆如璧,遂从淮清桥跳下河去捉月而死。这个传说固 然属于文学上的“异传现象”,却表达了南京人民对李白的怀念。李白的这一跳,把文德桥下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桥的两边,各有半个月亮,这就是秦淮河上的著名景点--号称天下奇景的“文德分月”的来历。著名诗人闻一多的长篇叙事诗《李白之死》,对李白在南京秦淮河上投水捉月和秦淮明月的迷人景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在安徽采石矶,那里有李白衣冠冢。
    李白一生曾多次到过南京。李白丰富多采的一生,雄奇豪放的诗文,与南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特别是南京的山川风物激发了诗人高昂的诗情,他曾游览和歌唱过南京的紫金山、玄武湖、凤凰台、劳劳亭、长干里、板桥浦等,据粗略统计,李白写金陵的诗有近百首之多。
    青年李白在金陵的主要活动是凭吊古迹,结交朋友。
    他在《金陵三首》中写道:“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六朝帝都那时已经衰落,对诗人来说,它无疑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教科书。不过,年轻的诗人并未长久地沉浸在怀古伤感的情绪之中,一群朋友的追游聚散,成了李白这一时期金陵诗的主题。他和酒客们在城西的孙楚酒楼玩月,达曙歌吹,日晚乘醉。他要离开金陵到别处去,朋友们设宴送行,他写下《金陵酒肆留别》,说朋友之间的情意可以和长江比短长!
  李白42岁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不久遭到谗毁,被“赐金放还”,再度漫游各地。
    天宝六年(747)至九年,他大部分时间住在金陵。
    天宝十三年,与魏万泛舟秦淮,以诗文稿相托,后编为《李翰林集》。有名的《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这首诗,大约就是这一时期在南京写的。结尾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政治抱负受打击后的郁闷的心情。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起,黄河中下游的地主阶级怆惶南奔,李白写了一篇《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建议把国都迁到金陵。
   第二年,李白应永王李璘之邀泊舟金陵城下。他有《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建议其以金陵为根据地,出师北伐。诗中写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自比谢安,表达了要平定安史之乱的豪情。后来,李亨继位,李白被流放夜郎,遇赦回。
    上元二年(761),史朝义作乱,李白决计再度从军,不料半道病还,在《留别金陵崔侍御》的诗中长叹道:“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金陵)。”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作者: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入朝曲 
作者:李白 
金陵控海浦,绿水带吴京。 
铙歌列骑吹,飒沓引公卿。 
槌钟速严妆,伐鼓启重城。 
天子凭玉几,剑履若云行。 
日出照万户,簪裙烂明星。 
朝罢沐浴闲,遨游亮风亭。 
济济双阙下,欢娱恩乐荣 

 

金陵酒肆留别 
作者: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三首(一) 
作者:李白 
晋家南渡日,次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金陵三首(二) 
作者:李白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洲。 

 

金陵三首(三)

作者:李白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劳劳亭歌 
作者: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 独宿空帘归梦长。 

 

杨叛儿 
作者:李白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鸟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作者:李白 
钟山抱金陵,霸气昔腾发。 
天开帝王居,海色照宫阙。 
群峰如逐鹿,奔走相驰突。 
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 
时迁大运去,龙虎势休歇。 
我来属天清,登览穷楚越。 
吾宗挺禅伯,特秀鸾凤骨。 
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 
冥居顺生理,草木不翦伐。 
烟窗引蔷薇,石壁老野蕨。 
吴风谢安屐,白足傲覆袜。 
几宿一下山,萧然忘干谒。 
谈经演金偈,降鹤舞海雪。 
时闻天香来,了与世事绝。 
佳游不可得,春风惜远别。 


长干行(一) 
作者:李白 [唐] 701-762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干行(二) 
作者:李白 
忆妾深闺里, 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步崔颢《题武昌黄鹤楼》的诗韵,李白在凤凰台上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这才敌过崔颢的《题武昌黄鹤楼》,同样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以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书中赞叹不已:“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是套的妙。”

    李白生平嗜酒,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任斯庵在《白下亭》中说:“金銮殿上脱鞋去,白下亭东索酒尝。”

    李白前后几次游历金陵时,都是离不开酒杯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酒肆留别》)。“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留别金陵诸公》)。“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酒客十数公,崩腾醉中流”。“月下一见君,三杯便回桡”(《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感此劝一觞,愿君覆瓢壶”(《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即今玄武湖)感古作》。“豪士无所用,弹弦醉金垒。 东风吹山花,安可不尽杯。”(《金陵凤凰台置酒》)。

  从以上诗句来看,李白在金陵至少到过城西(石头城)、大中桥(古白下亭)、玄武湖(古名北湖)、花露冈(古凤凰台)等地饮过酒。更有趣的是他曾在金陵江边落星冈,将早年在长安时玄宗赐给他的紫绮裘换了酒吃:“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

    在旅游金陵时,每到一处,只要是明月当空,他都要尽情欣赏明月的清晖,并为之歌颂:“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月夜金陵怀古》)。“朝别朱雀门,暮栖白鹭洲。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寄杨江宁》)。“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月下吟》)。“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金陵》),“北堂见明月,更忆陆平原”(《金陵王处士水亭》)。

  李白曾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衣冠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相传有一次在秦淮河今文德桥头的一座酒楼歇脚,这一天是冬月(农历十一月)十五,到了晚上,他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他抬头看见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高兴,便下楼到桥上走走,正走上桥,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添了几条黑影。李白这时已醉醺醺的,一见月亮给河水弄脏了,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捉月。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变成两个半边月。此后据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时,站在桥头朝水里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刚好分成两个半边月,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后人根据李白捉月的故事,在桥畔筑了一座“得月台”。有乔仲常者绘有一张《李白捉月图》,蔡题诗说:“寒江觅得钓鱼船,月影江天月在天。世人不能容此老,画图常看水中仙”。

  李白的一生,赢得了诗仙、酒仙、水中仙的美名,而他在金陵的诗酒月是其一生的重要一章。

    李白如此,唐代南京的其他文人又当如何?

    唐朝的南京,令人向往的时代,可惜留下的笔墨太少太少。

    唐代在南京留下的物质为什么少?除了时间久远的因素,还因为人的元素,那是因为朱元璋,因为燕王朱棣,因为豫亲王多铎,因为洪秀全,因为曾国藩,因为那小日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