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析(十四)

 梦想童年594 2018-05-01



文献:

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故曰重在荆州也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漢置江夏郡治沙羡劉表鎮荆州以江漢之衝恐爲吴人侵軼於是增兵置戍使黄祖守之孫策破黄祖於沙羡而霸基始立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於是城夏口都武昌武昌則今縣也而夏口則今日之武昌也繼孫氏而起者大都不能改孫氏之轍矣故曰重在武昌也何言乎重在襄陽也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


分析:

大致浏览一遍文献,发现这是在讲有关  湖廣  的三地的问题。我们还是先按照虚词来断句。


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故曰重在荆州也。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漢置江夏郡治沙羡劉表鎮荆州以江漢之衝恐爲吴人侵軼,於是增兵置戍使黄祖守之。孫策破黄祖於沙羡而霸基始立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於是城夏口都武昌武昌則今縣也。而夏口則今日之武昌也。繼孫氏而起者大都不能改孫氏之轍矣。故曰重在武昌也。何言乎重在襄陽也?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


这样看来,虚词断过以后,大致结构已经比较明晰了。要说明的一点是,何言乎重在荆州也  中的  乎  不是虚词,而是 到 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为什么谈及重在荆州呢?因此和后面两处类似的地方一样,乎 字处不断开。

解释过后,我们来一句句来分析这段文献。


第一、二、三句:

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荆州乎?

抑 是 抑或 的意思,这几句是提了一个问题,湖广的形势险要之处是在 武昌、襄阳,还是在荆州?


第四、五、六句:

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荆州。

这几句没什么好说的,重点在于看下文如何解释这种说法。


第七至十句:

何言乎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故曰重在荆州也。

这里面第八句是一个提纲挈领的句子,这句话认为荆州处在楚地中部。第九句是对前面的一个补充解释,分为两方面,一是地理方面,也就是 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 ;二是历史方面, 楚人都郢而强,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 。这里需要说的是,都郢而强  与  鄢郢亡而國無以立  这是一个对照的结构,都是(因为)甲 而 乙 的结构,因为楚国以郢为都,楚国就强大了(我们先不谈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到 鄢郢 (从楚国手中)失去、破灭后,楚国就没有立国的根本了。

这几句说明了荆州的险要。


第十一、十二句:

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

得之而存 失之而亡,这与前面讲 鄢郢 对于楚国很重要的说法用法类似。


第十三句:

漢置江夏郡治沙羡劉表鎮荆州以江漢之衝恐爲吴人侵軼,於是增兵置戍使黄祖守之。

这句话断开的关键是把其中的几个实词挑出来。之后就是这样几句话:


一、漢置江夏郡,治沙羡。

这是在谈建置沿革。置某郡,治何处。

有人说是不是该断作

漢置江夏郡,治沙羡劉表鎮荆州,...

认为 治沙羡 或者前面一长串都是 劉表 的官衔,这实在说不通。前面明显是一个沿革,况且我们如果稍稍了解东汉末的历史地理情况,江夏郡应属荆州,而 劉表 曾长期割据荆州,须知这句话是在谈 武昌 的沿革,而不是谈 荆州,劉表 也没有这样不着边际的官职名称,沙羡 应是地名。如果认为 劉表 是沙羡人,那么前面的 治 没有宾语,不知所云。因此 沙羡 不仅是地名,且是江夏郡治。我们根据文献还可以推测,这个 沙羡 应该就在 武昌 附近。


二、劉表鎮荆州,以江漢之衝,恐爲吴人侵軼,

这里不好理解的是 以江漢之衝 ,其实这部分应译作 因为(这里,即沙羡 是)江汉的冲要之处。这句省去了 沙羡,因为前文提到过 沙羡。这是一种在地理志书中常用的约定俗成的叙述方式,即开头先提某地的沿革,而后叙述该地的历史等情况,在叙述过程中省略地名不谈。

有人可能认为 荆州 是 江漢之衝,这就有问题了,因为到下文一直都在谈 武昌 而不是 荆州(注意 劉表鎮荆州 的 荆州 与 文献 第七至第十句 的 荆州 不是一个范围,劉表 所鎮的 荆州 范围很广,约包有今湖南湖北两省等地;而文献前述的 荆州 明显约当今天的湖北荆州市一带,是个具体地点)。且 荆州 就治所而言并非 江漢之衝,这是地理常识。

恐爲吴人侵軼, 吴人 按照下文来看,是指江东孙氏。


三、於是增兵置戍,使黄祖守之。

黄祖,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可能会对这个人有些印象,是 劉表 的部将。这里面 守之 的 之 仍指代 沙羡。


第十四句:

孫策破黄祖於沙羡而霸基始立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

接着上句,先是 劉表 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孫策破黄祖於沙羡,不仅如此,这一仗在作者看来,奠定了 孫策 的霸业。后面又讲: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 ,这句话似乎没说完,接着下面一句。


第十五至十八句:

於是城夏口都武昌武昌則今縣也。而夏口則今日之武昌也。繼孫氏而起者大都不能改孫氏之轍矣。故曰重在武昌也。

首先,城夏口,都武昌,城、都 都是动词,在夏口筑城,定都武昌。

后面则是一句辨析:武昌則今縣也,而夏口則今日之武昌也。 这句话可能有点绕弯子,尤其是 今縣 是什么县不清楚。这又是一种古代地理文献叙述的方式,这句如不省略应该是:(东吴)武昌則今(武昌)縣也,而(东吴)夏口則今日之武昌也。

有人说那这两个地方是一处咯?不对。我们今天仍然有这样的现象,比如吉林省有吉林市,长沙市有长沙县,类似的情况,并不能从名字上就说大地区的行政中心一定在同名的县那里,有时候两地离得很远。这里就是个例子。实际上,自元朝迁武昌路至夏口后,原来的 武昌(即今湖北鄂州)成了武昌县,这也就是说,武昌路(明改武昌府)有武昌县,而这两地治所不在一处。如果不明白我国地名还有这样的特点的话,那么这句话是难以理解的。

其后的一句是说,繼孫氏而起者 都有类似的举动,也就是以 武昌 为重。


第十九至二十二句:

何言乎重在襄陽也?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

最后几句所述的是襄阳。虽然没有讲太多,但是中间这句话分量很重: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 由此可以看出 襄阳 的战略地位比荆州与武昌都要高。



参考文献:

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故曰重在荆州也。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漢置江夏郡治沙羡,劉表鎮荆州,以江、漢之衝恐爲吴人侵軼,於是增兵置戍,使黄祖守之。孫策破黄祖於沙羡,而霸基始立。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於是城夏口,都武昌。武昌則今縣也,而夏口則今日之武昌也。繼孫氏而起者,大都不能改孫氏之轍矣。故曰重在武昌也。何言乎重在襄陽也?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

(摘自中华书局2005年版《读史方舆纪要》)



问题:

试举一文献未提及的例子,来证明文献对武昌、襄阳、荆州三地的相关论述。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三个地方:


一、武昌。

按照文献的时代大致判断,有 湖廣,又明言 夏口則今日之武昌 ,则文献中的武昌 主要指的是今天湖北武汉江南一带的地区。武汉今天被称为九省通衢,而在古代,则是水路冲要,汉江自此汇入长江。今天的鄂州一带,则是北有大别山,南有幕阜山,中有大江,地势较为险要。

文献的作者认为,武昌 为东南的要地,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文献的例子是讲三国时东吴对于武昌的经营,是为了保证东南半壁的安全。这是因为东吴以及后来据有东南半壁的王朝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或是杭州等地,一旦上游有失,敌军顺江而下,东南半壁不能抵抗,只能束手就擒。西晋灭吴、南齐萧衍反萧宝卷、隋灭陈、元灭南宋等战争中,都有对武昌地区的争夺。到近代,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为了消除来自上游的威胁,也曾派兵西进,但终因湘军反击以及内讧而失败,失武昌、九江,后又失安庆,被一步步紧逼至天京,最后失败。


2010年11月,湖北武汉东湖


二、襄阳。

按照文献所述,襄阳的位置在三地中最为重要。襄阳位于汉江上游,北为南阳盆地,东南有大洪山,西南有荆山,扼南北交通。文献称 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 ,这是结合了历史而得出的结论。


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

早在春秋战国时,楚国控制南阳盆地,北窥周室,问鼎中原;西北还可以由商洛进图关中,东北则能够出兵许、陈之地(今河南东南部),与中原各国争雄。

到新莽时期,绿林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击败王莽大军,进取洛阳、长安。

东汉末,荆州(指的是十三州之一的荆州,不是治所)一度成为群雄竞争的战场。刘表死后,曹操占据了荆州北部,但在南进的途中败于赤壁。此后尽管南郡(治今湖北荆州)被刘备控制,江夏郡(治今湖北武汉)等地被孙权控制,但襄阳仍控制在曹操势力的手中。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襄阳、樊城等地,意图北进,与蜀地刘备军协同北伐。此战令曹操、刘备两大势力元气耗损,因此孙权趁机派兵袭杀关羽,夺取了荆州大部。此后曹魏与西晋仍控制着襄阳。

东晋时,部分大臣主张北伐,以襄阳为重要根据北进,企图收回关中、河洛等地,这种形势一直延续到南梁时期。其中十六国时的前秦曾一度攻占襄阳。

南宋时,岳飞北伐,收复襄阳,接着北进唐、邓等州(辖境在今河南南阳南部),北进中原。


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

战国时秦国白起率兵攻破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郢都(今湖北荆州北),即从汉水出兵,先入南阳盆地,攻取邓(今湖北襄阳西北),然后沿汉江而下破鄢,又南下破郢。后来秦在此基础上东进,最终于秦王政时灭楚。

曹魏虽得襄阳,却因西有蜀汉,不能专意攻吴。西晋建立后,从巴蜀、襄阳、淮南等地合力南下,最终灭吴。

十六国时,前秦虽一度攻下襄阳,但未从汉江水陆并进东下攻晋,而选择淮南一战,且遭遇惨败。

南齐末年,皇帝萧宝卷为政残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讨伐,夺取江陵(今湖北荆州),拥立萧宝融为帝,派兵东下,攻灭萧宝卷,后趁机取代了南齐,建立了南梁。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属于南朝的内部斗争。

南梁发生侯景之乱后,梁武帝子孙互相攻伐。在襄阳的梁武帝孙萧詧受到在江陵的梁元帝萧绎的逼迫,投奔西魏,勾结西魏军队攻破江陵,杀死梁元帝。西魏夺取襄阳等地,扶植萧詧为傀儡皇帝。西魏为北周所代,北周为隋所代。隋文帝能够灭陈,一定程度上也与先前襄阳纳入西魏囊中有关。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先发兵灭两湖的割据政权,从上游对南唐造成了压力。后来逐步消灭南方各个割据政权。这也与五代一直控制着襄州(治今湖北襄阳)而没有使其落入南方割据者之手不无关系。

南宋绍兴和议,尽管岳飞被害,唐邓二州被割,但是襄阳与汉水干流仍在南宋控制下。后来金海陵王虽一度南侵,但却是在东路而未从襄阳做文章。但到了蒙元时期,先是主力放在四川,后又猛攻襄阳。到元世祖时,襄阳与樊城最终在西域火炮的攻击下,残破不堪。南宋守将吕文焕不得已投降,而襄阳失守后不过几年,支撑了四十年的南宋最终被彻底击垮。这可能是历史上有关襄阳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战争。


因此,襄阳在古代具有战略全局的重要性,事关天下的存亡,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2013年11月,湖北荆州万寿宝塔,建于明朝。


三、荆州。

荆州处在楚地之中。荆州的险要在于,西有三峡、巫山的险要屏障,北有襄阳据守,东有武昌作为声援。事实上,文献所述的这几点都是荆州作为政治中心的优点。相较前面两地而言,荆州更适合作政治中心而不是战略要地。但是实际上,荆州也控扼着长江水道,并联系着南北往来。


早期楚国自今陕西南部东徙,以今荆州以北的纪南城为都,这是楚国最盛的数百年。但是,此处定都也必须有上面所述的三点作为屏障,因此在楚国强大时,东到长江下游,北达方城山,西控三峡。而当这几处不守时,楚国就面临灭亡的危机,例如春秋末期吴军西进,突破了楚在东面的防线,最后竟然攻破了郢都;而前述襄阳地区的邓城不守以后,鄢、郢失陷,楚国只能东迁,最终为秦所灭。

之后汉代的荆州以此为治所,控制今两湖地区,也是因此地在长江上游,作为一个行政中心能够通达各地。进入西晋以后,武昌地区的地位开始上升,夏口置郢州,成为楚地东部的一个新的行政中心。但是在六朝时期,江陵仍然有着较高的地位。这是因为,襄阳作为南北之间冲突战争的主要地带,并不适于作规格较高的行政中心,后来的雍州实际上是侨州的一种。而受襄阳屏蔽的江陵相比而言就较为安全。东晋南朝时,有权臣、亲王出镇荆州江陵的情况很多。因此江陵一度成为南梁的国都,但很短暂,只是在梁元帝时。梁元帝不能守襄阳,以至于覆灭。后来萧詧的后梁只是一个西魏的傀儡。类似的还有十国中的荆南(南平)政权,这个由高季兴建立的小政权由于地盘不大,却占据南北水陆要津,因此常常劫夺南方政权向五代进贡的货物。宋以后,江陵的地位日渐衰落,到明清只是一府的治所。而原先在湖广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也逐渐被东面的武昌、汉口所取代。



文献称襄阳为“天下之腰膂”,试从交通地理的方面来解释这种说法。


我们再从交通方面考察襄阳“天下之腰膂”的地位。“天下之腰膂”指的是襄阳好比天下的腰背。


古代襄阳交通简图,地图为现代遥感影像。


一、陆运。襄阳与南阳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南阳西北由商洛可通关中地区,东北通许、陈等地,北通洛阳,南与襄阳连通。但是南阳相对来说没有襄阳那样险要的地势,易受到攻击,因此南阳只是交通枢纽,可以发展为大的都会,但在战时则难以作为能够凭依的要塞。

襄阳由陆路东经随州等地可至夏口、武昌等地,南可达荆州江陵一带,西可经由今十堰等地与汉中盆地相连。而图中未标出的汉中与关中、四川盆地的交通线也很重要。

二、水运。襄阳不仅是陆运的枢纽,且是水运要津。通过汉江,向东可以到达夏口等地,另外也可以先顺汉江南下,再经其他水道或陆路南达江陵。而与南阳的交通也可经过白河来运输。宋代曾有试图在方城山将许州等地的运河与白河上游沟通的工程,目的就是为了便利水运,使南方的漕粮能够由汉水到达襄阳,再向北经白河到方城山,东运至开封,但是这一计划却因山势过高而失败。


襄阳在拥有交通枢纽地位的同时,南有群山,依傍汉江,控扼南北,因此成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结合上一题的相关内容,历史上多次重要的战争都与襄阳有关。在统一时期,这里是繁华的都会,车水马龙,往来舟楫不断的场面可以想见;而在分裂时期,这里则是群雄逐鹿的战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