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复镇老街:一条不老的长河

 岁寒三友787 2018-05-02

□陆汉洲

寻访启东海复镇老街,我走进了它写满了沧桑的历史。

烈民街、逸先街、胜利街、北新街,由南而北绵延三华里多的这条百年老街,在岁月河浪花的冲刷下,早已没有了青石板和它留下的印记。曾经有过的清末状元张謇和垦牧先辈们铸就的繁华,启东第一个马列主义小组点亮的灯光,粟裕将军率新四军一师东进激荡的军号声,也早已随着老街飘逝的烟云远去,然而,这条老街就像一条不老的长河,它泛起的每一簇浪花,无时不在一代代后人眼前闪烁。

流淌在这条长河里的一串串故事,在后人眼里永远是那样的鲜活。

1

“筲箕襻”,是海复镇最早用过的地名。

200多年前,海复镇只有八九间草房。周边有小安沙、文庙公地、狼营兵田和苏营兵田等“筲箕”般模样的地块。白天,这几间草房里飘有袅袅炊烟;天黑了,这几间草房里亮有温暖的灯火。在那些地块上劳作的人们,渴了,上那儿找水喝;饿了,花不了几个钱,那儿就有可以充饥的粥;对于有烟瘾的人,那儿还有廉价的旱烟、水烟、香烟卖。那儿,便像“襻”一样将周边这些地方联结到了一起,“筲箕襻”——从而就成了海复也是这条老街最原始的地名。此地曾于300多年前坍入南黄海,后又复渐涨成陆。清光绪年间,张謇在此创办垦牧公司。为聚民通商,自1904年起,张謇先后花五六时间建起了一长溜500余间房子,以老街为主框架的海复集镇由此逐渐形成。起初仍沿用“筲箕襻”,后来才更名为海复镇。“海复,沧海复为田也!”

“筲箕襻”、海复镇——前后两个地名,彰显此地绵长的文脉和先辈卓越的智慧。

2

古屋老宅,总是古镇老街无言的代言人。

海复镇逸先街52-6号,为一座与这条百年古镇、百年老街几乎同龄的百年老屋。年逾八旬的龚竹屏、李富民老人都能说得出这座老屋的所以然来。这座由坐西朝东七路头拔廊正屋和南北两座厢房组成的老屋,主人沈志常夫妇早已作古,老太太活到了100多岁。此屋系其祖上所建,可见年代之久远。但见其粗大的杉木桁料、青亮的网砖、糯米嵌缝的大号青砖墙壁、雕凿细腻的厚实柱石、雅致优美的窗花格气孔,充分凸显了其古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

沈氏老屋已经人走屋空。沈志常夫妇的后代,都散居于外地。据说,通过市场交易,老屋已经易主。新主人似乎懂得这座老屋的价值所在。

廊下青砖铺就的砖街缝隙里绽开着的灿烂的油菜花,恰如这一古建筑开放的生命之花。

3

走进海复老街,我想从寻访中国小品文研究第一人李素伯(原名李文达)故居开始,去追寻李素伯文学生涯的踪迹。

李素伯出生于海门中和镇(现启东泰安港西南约10余华里),家境贫困,7岁丧父。因江坍,他10岁那年(1918),母亲携他们兄弟二人搬至海复老街——逸先街72号。李素伯文学的种子,正是在这条老街、这座老屋播下的。他在这里上了海复学堂初小、张謇办的通师附小——垦牧高小。之后考入通师,并最终回到通师教授国文。走近李素伯故居,门窗都关着。可我仍相信,李素伯依然在屋里,他正在卧室兼书房里伏案疾书。但见桃花、流水,远山、塔影,微雨、朝暾,坠露、落英,晚蝉、市虎,淡云、暖日,以及与友人的离情别绪,在他温热的勤奋的笔下浮现、生辉。在中国现代史上,既是教师,又是学者、作家的人不多。可侧身于朱自清、鲁迅、叶圣陶、夏丏尊、俞平伯等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人之列,李素伯凭的是硬实力。李素伯对古典诗文研究颇具功力,对小品文研究独树一帜。对鲁迅、俞平伯、朱自清、冰心、徐志摩、郭沫若、丰子恺等作品都有恰如其分的独到见解。1932年1月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的《小品文研究》一书,以其开创性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时年25岁。他以精湛技艺锤炼出来的小品文精品,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坛作出的另一份重要贡献。

李素伯从涉足文坛到逝世,仅约十年。他一生未婚、无后,英年早逝,生命短暂,仅活了29岁。然而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正如他老师曹勋阁先生在当时《南通报》发表的《挽李素伯》联上所写的那样:“朝暾灿烂暖春潮”。

李素伯居所的门关着。或许他在休息——他太累了,可别惊扰他。

4

海复老街上的许多居民,是在张謇于此筑堤围垦、兴建市镇这113年以来,逐渐由外地迁入的。多元的文化色彩,构成了海复镇老街独特的人文景观。

1942年,陆荣顺秤行的店主人陆海荣带着一家老小,由即将坍江的北新镇南面迁入海复镇老街,起先在烈民街,后搬至北新街82号。自北新镇开店至今,陆荣顺秤行已有百年历史。如今的店主人、陆海荣年届七十的孙女陆燕菊,向我们展示了镇店之宝——1.25米长的银秤。这杆银秤系其父陆志良13岁时和祖父一起打造。这杆秤花秤芯用纯正白银镶嵌的银秤,秤龄已近90年,如今却依然光亮如新。只是面对天书般的秤花,我们中间无人能够解读。

历经百年风雨,任凭时世变迁,从16两市斤秤到10两市斤秤再到公斤秤,陆荣顺秤行始终坚持干良心活,做良心秤。如今流行电子秤,随着顾客越来越稀、利越来越薄,做手工木杆秤的店家越来越少,陆荣顺秤行却依然坚持着。

手工木杆秤独特的传统手工工艺,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店主人的坚持与坚守,我油然升起了一份敬意——陆荣顺秤行的手工木杆秤,称起了岁月和良心的分量。

5

在海复镇老街,有缘与王春安牙科相遇。今年63岁的王春安,与父亲王友山(排行老三,人称三先生)、祖父王贵才,是有名的祖传三代牙医。

谁曾想,他们是盐城建湖县裴刘镇人。为逃避战乱,1940年春,他们摇着橹、拉着纤,驾着自有木船,用了七八个昼夜到了启东汇龙镇。在惠阳港河畔待下不久,一天深夜,日本鬼子的子弹从熟睡中的三先生盖被上嗖嗖穿过。好险!第二天,三先生就摇驾船带着全家到了海复镇西的窑湾。渡江战役前,三先生将相继仙逝的父母的骨灰用船送回建湖老宅家墓地,随后就将船捐了。他们便分到了地,在窑湾安了家。五十年代中期,他们于海复老街上开了牙科诊所。

曾经的岁月里,为生计,三先生做走访郎中。白天背着牙车、撑着伞,走村串户,边晃着摇铃,边悠悠地吆喝着“拔牙补牙伐镶牙伐?”三先生医术好,为人和善,方圆十几里的百姓都认他。我一位家住志良二滧镇的战友小时候先后长了两只“尽头牙”,其父用自行车带着他,大老远的两度找三先生拔牙。适逢顿,三先生又好客留饭。合作化后,三先生进了乡卫生院院。子承父业。三先生八个儿女三个从医,其中两人专事牙科。......這就是我们的老家,江苏啓东海复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