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简要谈了下历史地理学文献阅读的三个层次。接下来要提几点注意事项供大家在阅读文献时参考。 1.莫把未然当已然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不一定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有的时候,文献中会把很多假设的东西掺杂进去。
举个例子。《战国策》里曾有这样一段描写: 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 这段话看似是对魏国发动了水攻,实则不然。原文中这只是一段苏代向燕王劝说的话的其中一部分。这段话总体的意思是说,秦国要召燕王入朝,然而燕王断不能答应,因为秦国四处宣扬它的强大,威胁各国,比如说在威胁魏国时就说,如果秦军决荥口会怎样,决白马口又会怎样等等。类似的政治讹诈和纵横捭阖的文献,也大致是这样,只是一个假设,却能够使各国的君主感受到利害矛盾。但是如果将这句话理解成战国时发生了三次借黄河水攻的事件,则是完全错误的。这段话的迷惑性,还在于没有“若”、“如”这样表示假设的词,如不考察上下文就会出问题。 2.传说史实要明辨 历史文献中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以及古人对怪异神奇的敬畏思想,常常混杂有许多传说和神话的东西。一般说来这是封建迷信,不过以当时人眼光来看确实无可厚非。不过这也给我们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山海经》古人即有认为是完全记载荒诞之事的,不过谭其骧先生的研究也多少说明《山海经》中还是有些写实之处的。而《水经注》尽管描述了当时的河湖水系情况,研究价值颇高,但也掺杂了很多传说成分。 比如说,《水经注》卷一河水就有这样一段话: 高誘稱:河出崑山,伏流地中,萬三千里。禹導而通之,出積石山。按《山海经》,自崑崙至積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積石出隴西郡至洛,準地志可五千餘里。
这段话中,“伏流地中”是传说的描述。大禹导河出积石山,因此在先秦人们认为黄河发源于今甘肃南部的积石山。传说中又认为昆仑山是黄河源头所在,因而才有了伏流地中的传说。如果从今天地理学观点来看,黄河发源于今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水经注》所引用的这几段文献中传说的成分太多。 那么大家就会问了,那这个'萬三千里”、“千七百四十里”、“五千餘里”的可信度有多高呢?一般来说,度量衡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而无论是从昆仑山到积石山,还是积石山到洛阳,这样一个遥远的距离,在古代是很难有确数的,多半是古人的估算。尽管《山海经》里居然精确到四十里这样的距离,但越是这样越显得传说以为更浓了。大家可以试着在在线地图上量一下。 p.s但是不要以为《水经注》中所有的距离都是传说的,内陆的两个较近的城邑或是城邑与河流的距离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作者:卜庸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