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帮助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之一,这些年李笑来读书、写书、推荐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书籍成就了李笑来,他经常提到某些书彻底改变了他某些方面的认知和习惯,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跟李笑来相关的书籍,如果有可能,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遍也未尝不可。 1 推荐的书1.1 「 新生大学」社群中推荐的必读书籍
新生大学有三本推荐书籍,其中一本叫《原则》,所有人都要读,都要想,都要实践。而我们现在也正在逐步打磨新生大学的原则。
有一本书,The Leadership Pipeline,中译本叫《领导阶梯》(说实话翻译得挺烂的),是《七年就是一辈子》社群成员必读的书籍。 注意,不仅仅是“推荐”,而是“必读”。若是第一年过去,这本书还没读透,有可能被拒绝参与下一年度的活动。
李笑来作序,并写了一片文章力荐此书:「终于等来一本真的演讲书...... 」 1.2 对他影响最大的三本书这三本书出自他的文章「总有几本书让你一生感激不尽 」
回头看,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启蒙教程。钱钟书先生在《围城》这部小说里,几乎除了“类比”(以及它的几个变体)之外不用任何修辞。这是一种独特的美,一种通灵的美。这就好像上好的牛骨汤里只要撒上一点点黑胡椒,那个味道就已经极致,而一旦喜欢上了这种味道,就再也懒得换了。后来想想,喜欢李宗盛的歌,也是受这种风格的影响,清淡其实形成了一种偏好。
很早知道这本书,却遍觅不得 —— 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里,它还是禁书,排在《君主论》后面。最终读到它的时候,我已经 24 岁,在韩国全南大学的图书馆里,找到了这本书的英法对照版,当然是一口气读完。最终,这本书成了我的英文启蒙教材。作者乔治·奥威尔,是 Plain English 的发起人和倡导者,主张文字去政治化。这本政治预言,也是 Plain English 的最佳范本。
要不是当初找到这本书反复研读,我今天肯定还是个原始人。 逻辑不清的人不知道自己逻辑到底有多乱,不会思考的人总觉得自己也在琢磨,凭什么自己不如别人?在一个刻意洗脑的文化里长大,真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不会思考的。我的运气在于,在某一时刻被刺激到,意识到自己竟然不会系统思考(至少不完善)的时候,知道如何到图书管理检索,搜寻自己需要的书籍 —— 十几年前母亲教的。 这本书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比复习《围城》的次数多多了。 最初的时候,我的英文阅读速度还很慢,为了能够只字不漏地读完,我干脆把这本书在电脑上敲了一遍……(意外的好运有很多,其中一个是,许多年后我需要教 GRE/GMAT 写作,发现我根本用不着备课……)** 这三本书,于我来讲,都是知识类书籍**(Non Fiction)—— 即便前两本书肯定都被图书馆或者书店放到小说类别中去。 类别这东西,从来都是自己的,别人的分类跟自己总是搭不上边,就好像鞋子要穿在别人脚上,我们只能知道好不好看,至于舒服与否,人家没必要跟你坦白。再比如今天的我常常被分类到各种奇怪的领域中去,只有我自己知道那究竟有多么错位。 这三本书,我都感激,没有它们,我就不是今天的自己。这三本书的作者都过世了,但这并不妨碍我常常拜访他们,仿佛可以听他们扯扯淡 —— 因为即便是他们坐在对面,我估计自己也只不过是静静地听着…… 这就是文字的好处,套用今天的词汇,这叫“比特传输”,可以超越“原子传输”的更高级、更靠谱、更爽快的传输…… 1.3 其它推荐书目
想了解什么叫“表现型”选手(Be-Good Type)、“进取型”选手(Be-Better Type),请阅读《成功,动机与目标》
有一本书,特别值得读: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这本书1997年出版,1998年获得普利策奖,2005年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专门制作了纪录片,在PBS播出。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很多对历史事件的不同的解释,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解释明显比过往我们听到的解释更为靠谱。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而也许这个副标题更合适:“Understanding Global Inequality”。UCLA 的教授 Jared Diamond 在详述一万三千年前全球各地发展水平都差不多之后,开始尝试着解释最终的发展速度差异从何而来?答案在于:资源不是均匀分布的。比如,能产钢的地方,必然在冷兵器时期占据优势,获得更大的版图……这本宏达叙述的书,不是一般地有趣,而其中的科学方法论也格外醒目,值得学习。
爱面子,其实才是绝大多数人存不下来钱的根本原因。那如何摆脱呢?我有经验: 推荐海量阅读心理学书籍。 尼采认为一切都是主观的,其实也有一点点道理,因为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受自己的主观意识所影响的,或轻或重,只不过有些人可以通过对心理学常识的理解去调整自己。 几年前我还在做留学辅导的时候,经常在小朋友们申请结束后等待结果的几个月里推荐一些心理学普及入门读物,所以有机会观察其后的几年里他们的变化和成长。最近的一些年里,心理学和经济学也开始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的选择是从“主观”出发的。 以下三本书,国内都有中译版,网上都可以买到: Mean Genes,《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 Predictably Irrational,《怪诞行为学》 Freakonomics,《魔鬼经济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气。我也一样。我的好运之一是竟然在差不多5年前的某一天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名字是《奇特的一生》,作者格拉宁,1974年第一次出版。这部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是如何通过他独创的所谓“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的成就的。 以下是摘自《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样本: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钟。 鉴定袋蛾——20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钟。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钟。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钟。 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钟。 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1小时25分钟。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 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钟。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计划,而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当年读《基督山伯爵》的时候就觉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这里。再后来,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再次觉得这样牛逼的人物必然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但是,反正不是我。
阅读总是能带来愉悦。正在想这件事儿的时候,Google搜索引擎给我带来的一篇文章里提到斯坦福大学的约翰·克拉姆博兹,写了一本书《运气并非偶然》(Luck is no accident)。在这本书中提到自己的时候,他说:“我的一生以及整个事业都在被不可预期的事件影响着。”而他的调查发现,在35岁的时候仍然在做自己18岁的时候最想做的事情的人,在整个样本群体中占的比例甚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人类之外的物种只能依赖最落后但被称为神奇的方式积累经验:基因遗传。Terry Burnham和Jay Phelan在《MEAN GENES(《都是基因惹的祸》)一书中提到,啄木鸟可以本能地采用最优算法获取食物——而一个MIT的数学博士面对同样的问题却不见得可以迅速解决。啄木鸟的小脑袋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情况下,从何得知如何觅食的呢?答案是:通过基因遗传。
最近遇到的这种情况格外多。在我整理这本书期间,在朋友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他都不知道从哪里搞来却从来没打开看过的、给我许多启发的Thomas Sowell的《Knowledge and Decision》(《学问与决策》)原版;在我自己书架上的早就看过好几遍的《The Tipping Point》(《引爆点》)、《Mean Genes》(《都是基因惹的祸》)以及好几本其他书中,“发现”了许多特别好的例子;在书店闲逛随手拿到的是书中几乎随处都有内容可以验证我过去很多想法的《少有人走的路》;在机场书店里看到的包装和设计都很差但仅凭作者的名气就可以保证读完不会后悔的毕淑敏的新小说《女心理师》,里面有个特别好的类比,以后的内容中会提到…… 最近读到另外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提到所谓的真爱,就是耐心,而所谓的耐心,本质上就是时间的投入。无论是谁都起码应该对自己更耐心一点。任何与我们共享了某段时间的人,不论我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都已经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他们还是多点耐心吧。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因为时间这位朋友的存在,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剔除,对它们也还是多点耐心吧。
黑天鹅讨论了极小概率事件的颠覆作用 《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有个类比可以借用: - 一杯水,放在冰箱里,会冻成冰,那个杯子的形状(水冻成冰之前的形状)可以推测出水冻成冰之后的形状;可反过来,如果一块儿冰放在桌子上,一会儿化成了水,我们看着那水的形状,无论如何都倒推不出化成水之前的冰究竟是怎样的形状……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说的是,研究方向不同,会造成研究难度不同;我的意思是,研究焦点不同,也会造成研究难度不同。 研究他人的失败,就好像是第一种情况;研究他人的成功就好像是第二种情况。 我一向认为研究别人的成功很难,因为太多因素其实是隐蔽的;研究别人的失败相对容易,因为有更多更公开的因素可用来研究…… 更为关键的是,研究他人的失败,比研究他人的成功更有指导意义。
关于伤害如何造成笑点,刘淼同学专门写了本《笑话方法论》,里面也深入地探讨了这个原理:在我看来,世间绝大多数使人发笑的原因不外乎四个字,幸灾乐祸。也就是说,当灾难发生在别人身上时,会使得免于受难者发笑
今年有本好书,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主旨大意一句话就够了:“人穷会变傻”。所谓的“穷”,并不是指绝对意义上的穷,而是指相对意义上的穷。比如,当你的所谓“投资额”超过你所有资产的40%以上(当然更多人动不动就80%以上,还有人借钱投资,那就是100%以上),那么,你在那一瞬间,就是穷人——而又因为赌注太大,你不可能不在乎,所以,你不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确的地方——“在乎”是很耗费时间精力的事情)——于是,你就变得不足够聪明,不足够干练,跟傻屄没啥区别了……
把人脑比作计算机,我其实并不是第一个。据我所知,第一个这样类比的人,是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嗯,你一定早已经听说过这个人。晚年的时候,他有一本未完成的书,后来由耶鲁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是: 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
2015 年上半年,我读了许多本关于社区建设的书(其中包括那本著名的 The Art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e New Age of Participation),你看我正在打造社群…… 不仅如此,我还帮很多人打造社群。
找了个代驾,去办公室路上看完许荣哲的《小说课I》… 需要什么就冒出来什么,真好。
以上的统计调查结果,可参阅论文:Eysenck & Keane, 2000;另外一本相关的、有趣的书是 Nassim Nicholas Taleb 的 《Fooled by Randomness》
另外,David Eagleman 的书,《Sum: 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更是令人脑洞大开……
对了,金大爷和乔治·奥威尔是我心目中历史上文笔最好的两个人。金大爷的《On Writing》和乔治·奥威尔的《Why I Write》都是写作经典教程,必看,还得反复看。
Kahneman 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目前已有中译版发行(一如既往,被翻译到读不懂的地步)。2015 年,经济学人杂志评选Kahneman 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排名第七位。 人类对认知偏差的存在及其对此的研究,到现在只不过四十多年而已,从 1972 年才开始的。 这个领域的鼻祖是 Daniel Kahneman,就是那本《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作者。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人并不像经典经济学家们所假设的那样是个“理性人”(Rational Being),恰恰相反,事实就像 Thinking Fast and Slow 的作者 Daniel Kahneman 所观察到并证明的那样,绝大多数人是自然而然的非理性人。
有一本著名的书,叫《Ask Right Questions》,我觉得很好,但我总是觉得更重要的本领是“如何向自己正确提问?” 问自己问对了,才有机会想到正确的依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引发正确的行动。
TTC有一个特别好的逻辑训练课程,叫Argumentation: The Study of Effective Reasoning,2nd Edition。有Audio,有PDF的Guide Book。对那些正在准备GRE/GMAT/SAT写作的同学来讲,是难得的好资料。事实上,大一大二的学生,就应该找时间把这个东西啃完。
有一本书,叫《金字塔原理》,是讲写作逻辑与思维逻辑的。书的内容不错,也很正确。但我个人的看法是,用那个框架写论文,写报告都还可以;基本上只能用来说服少数严格遵循逻辑的人,因为大部分人受心理因素影响更多,而不是受逻辑影响更多。
当年霍炬准备出国的时候,觉得自己没空搞定雅思,然后西乔(韩晨)就出手了。问我咋弄?我建议她“千万不要报什么学习班,一定要自己搞”。然后她就天天泡图书馆,自己看书自己做题,问我什么语法书好?我给她的就是这本…… 一年后她雅思 7 分,再后来他们两口子移民加拿大了。
“不能“只学英语”,这就好像用计算机绘图,只学“Photoshop”是不够的,要有足够的色彩、手绘基本训练,才能够自由创作一样。有几本书,建议所有想获得正确思考能力,进而表达清晰的人阅读。
另外,还有三本关于文风(Style)的书籍也一定要看。。。
我个人长期琢磨“Serendipity”(惊喜)这事儿,所以攒下了无数关于好运气、坏运气的例子。有一天我在写《如何把坏运气变成好运气?》的时候,可选的例子可以说干脆是一大筐。当我引用了《Success Equation》里面的一个例子,证明“有些事就是纯粹的好运气”之后,需要一个例子证明“有些错人就是纯粹的坏运气”(正反两面说事儿不是最常用的手段么!),那我就在那一大筐里翻呗,居然翻到一个例子所涉及到的彩票奖项居然与上一个例子是同一个!这对我来说就是“Serendipity”(惊喜),读者读到的时候,一定会与许多年前被一些作者惊倒的我一样,惊讶:“他是怎么做到‘连这种东西都找得到’的?!”
Peter Thiel 崇尚的商业模式是,通过非行政暴力手段,即,通过技术与运营的结合,形成不一样的垄断: 在一个市场 X 里,牢牢占据一个很大的份额 Y —— Y/X 的值越大越好,壁垒越稳固越好。 其衍生的方法论是 避免竞争。 从一个很狭小的,别人看不上的领域开始。 对外声称自己说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更多细节,请自行阅读他的书籍:《Zero To One》 2 李笑来创作的书
第一本书(《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真的不是为了赚钱才去搞。就是觉得中国学生在背单词这件事儿上又辛苦、又吃亏,图样图森破。辛苦是因为他们以为要背两三万个单词才能怎样怎样;吃亏是因为他们能买到的词汇书都是从“只要背过词汇书就认识的那个以后再也没用过的单词,abandon”开始的;图样图森破是因为“背单词本身根本谈不上是学英语”,可偏偏把这事儿当作学习的全部…… 我只不过是把自己在大学里学过的统计学原理在 TOEFL 考题上运用了一下而已,就灭掉了国内所有 TOEFL 词汇书。
推荐大家读读我曾经写过的《我也有话要说 ——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巧》(http:///RAk9M2c) 虽然是好几年前写的,现在我自己回头看,还是觉得很好,很真诚,因为我把干货全都写出来了,当然,今天讲的是几年后更干的干货。
我一直觉得教学是没办法 P2P 化的,但是学习和进步是可以 P2P 化的;我不仅这么觉得,还为此做过实验 —— 为此专门组织过 YC 创业课学习小组,可惜当时所用的工具 Telegram 受阻(你懂的),于是中断了…… 虽然中断了,期间留下了个《成长:YC 创业课笔记》
《挤挤都会有的》是我写的第一本“共创书籍”……http:///Ry7fpEf 其实,我只写了一个字,然后副标题都要一句话:一个字足以改变生活质量。
学不明白就别学了,用得上就直接用好了——这就是方法。
这是国内所有中文写的英文语法书中都没讲明白的环节。
TOEFL 作文考试最全的范文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