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2】一个让八届美国总统都害怕的人

 昵称46605876 2018-05-02

【今日由头】

1972年5月2日

埃德加·胡佛去世

1

1972年的5月2日,是一个星期二。

早上7点半,应该下来吃早饭的埃德加·胡佛没有出现在餐厅。

这简直是一件天大的事。

胡佛是一个极端讲究秩序的人,这不仅仅体现在吃早餐必须守时这一点上——他每天早上要吃一个蛋黄完整的荷包蛋,如果蛋黄不完整,那就需要重新煎一个,原来那个拿去喂狗。

管家珍妮决定上楼去看一看。

推开胡佛卧室的门,珍妮看到了胡佛:他下身穿着睡裤,上身赤裸,倒在床边的地板上,身体已经完全僵直。

没错,胡佛死了。

医生的诊断结果是心脏病突发。但奇怪的是,各方面并没有继续深入调查下去的动力,哪怕大家都知道胡佛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每年定期做体检。

胡佛死的时候,是77岁。

他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局长,他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坐了整整48年。期间,美国换了8任总统,16任总检察官。

只有胡佛岿然不动,似乎只有死亡才能带他离开工作岗位。

埃德加·胡佛

2

1895年的新年1月1日,埃德加·胡佛出生在美国的华盛顿特区。

胡佛的父亲叫迪克森·胡佛,在政府部门里做印刷工作,一直默默无闻。相比之下,胡佛的母亲玛格丽特的家门就要显赫不少,她家祖上是瑞士的高级官员,父亲是瑞士驻美国首任大使。

胡佛有三个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特别的一个。在胡佛11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自己主办一份叫《每周评论》的家庭报纸——胡佛一直对媒体非常感兴趣,虽然在他权势滔天之后,对媒体的兴趣主要体现在控制和影响。这份报纸既报道美国总统的严肃新闻,也会收集各种名人的绯闻八卦。每次打印完之后,胡佛会分发给自己的家人和亲戚,并问他们每人收取1美分的费用。

此外,胡佛还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无所不包,从气象记录到趣事轶闻,从个人观点到情感抒发。此外他还会将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的尺码都记录下来:衣服、裤子、袜子、鞋子。

1917年,22岁的胡佛从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数热血沸腾的美国青年都报名参军,但胡佛并没有这样做。凭借当时司法部长威廉·希茨的推荐,胡佛进入了美国司法部工作——部长先生是母亲的侄子。

当然,按照胡佛自己的说法,他没有像他的同龄人一样到战场上去报效祖国是有道理的:他认为从事反间谍工作比直接上战场更重要。

2011年上映的电影《胡佛传》中年轻胡佛的剧照。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当年自降一半片酬主动要求出演胡佛。但这部电影评价一般。

但事实上,胡佛进入的是司法部的邮件室,他所做的事只是拆发邮件,和反间谍的工作一点都不沾边。

如果换成一般的年轻人,可能会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弃,但胡佛没有。他成了整个办公室最早到,最晚走的那个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胡佛的表现很快引起了邮件室主任乔治·迈克森的注意,他在不久后把这个勤勉的年轻人推荐给了威廉·弗林——一战时新成立的战时行动处主任。

战时行动处隶属于当时司法部下的调查局,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德国间谍的破坏行为做出预防、干扰和制止。这正是胡佛希望从事的谍报工作,所以他比在邮件室的工作态度更加积极,连休息日也拿出来奉献给了工作。

聪敏、机警、认真且严于律己的胡佛,很快用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得到了弗林的大加赞赏。一战结束后,战时行动处解散,但胡佛被推荐进了调查局。能力出众的他在调查局里升迁非常快,1920年就担任了调查局总情报处主任,1924年12月22日,才29岁的胡佛被正式任命为调查局局长。

那么年轻就能当调查局的局长?这固然和胡佛的能力有关,但另一方面,那个时候的调查局,并非我们现在认知的那个威力巨大的机构。

调查局是在1908年成立的,是由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议,隶属于司法局的一个小型侦探机构。调查局成立时连会计加在一起,一共只有34个人,其中还包括8个外借来的特工。

胡佛接管调查局时,调查局也就成立了16年,手下一共也就几百人,在美国政府的诸多部门中根本就排不上号。

但在胡佛的手里,这个小小的调查局开始迅速成长,最后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大家闻之色变的强大特工机构。

3

主管调查局后,胡佛立刻开始一系列的改革。

整顿首先从人开始。

胡佛认为,调查局的每一个人都代表了调查局的形象,所以必须打扮得体,风度翩翩——特工执勤时,必须穿西装。他规定除非特殊情况,不然特工的年龄必须都在25岁到41岁之间,具有法律或会计大学学历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调查局的特工。

而且,胡佛还认为,调查局养了一大批不务正业吃空饷的人员,所以他一方面直接淘汰,一方面利用制度淘汰:作为工作狂的他,要求局里所有人每天早上7点上班,下班时间和其他部门一样,但鼓励“自愿加班”。

于是,一批认为早到2个小时毫无用处的特工,就会在早上找一家咖啡馆打发时间。胡佛在某一天早晨亲自“突袭”咖啡馆,记下了每一个在里面喝咖啡的特工的名字。这些特工之后再也没有受到重用,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之后就被调离了调查局。

改完人后,胡佛开始改机构。

为了能提高调查局的能力,在胡佛开始给调查局设立指纹鉴定处、调查处、国家警察学院、试验所等一系列机构,可以说,现在联邦调查局的雏形,就是在胡佛手里建立的。

1932年时的胡佛

在人员和机构都渐渐完备的情况下,胡佛的调查局开始慢慢展露头角。

1932年轰动全美的“林德伯格儿子绑架案”让胡佛的调查局一战成名。林德伯格是美国民众崇拜的飞行英雄,他的儿子被匪徒绑架后全国关注,但地方警察却始终无法破案。最终,在胡佛的调查局介入下,经过长时间跟踪和侦破,根据一张金圆券上写的汽车尾号,绑架案凶手被成功抓获。

调查局开始慢慢介入全国各地的疑难杂案,以及开始主导打击地方警局无法剿灭的黑恶势力。在破获了一系列轰动全国的大案以及剿灭了一批黑恶势力之后,胡佛的调查局不仅威名大振,而且也让重新获得安全感的美国民众开始认识到:他们可能需要一个国家性的执法机关来打击一切犯罪,而不是靠各个州的地方警察。

毫无疑问,在司法部已经建立起很高威信的胡佛最终获得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任:

在罗斯福的授意下,一个合并了禁酒局、身份证局和调查局的新的调查局诞生了,局长就是调查局的局长埃德加·胡佛。

1935年,这个调查局正式更名为“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也就是我们所熟悉英文缩写“FBI”。“FBI”不仅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缩写,还代表着该局坚持贯彻的信条——忠诚(Fidelity)、勇敢(Bravery)和正直(Integrity)。

走到这一步,“联邦调查局”终于成为了美国国家警察体系的中枢,而胡佛,也成为了中枢的中枢,那个手握“尚方宝剑”的人。

4

不少人认为,胡佛的“一手遮天”,是从二战期间开始的。

为什么?因为在二战期间,联邦调查局承担了一项重要的使命:反谍。由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和隐蔽性,所以很多时候,凭胡佛一己之言,就可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是间谍。

这项工作在二战结束后不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随着“铁幕”的落下和“麦卡锡主义”的盛行,联邦调查局在“反共谍”这一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铁面无私”的胡佛,一旦怀疑上某人,绝不留任何情面。

胡佛很早就怀疑一位喜剧演员与共产党间谍有染,为此花了很大力气调查并认为他的男仆布莱克是日本间谍——结果美国海军部指出这名男仆其实是美国的卧底。但这位喜剧演员刻画的流浪汉形象总是在讽刺美国的社会,胡佛始终对他不很讨厌,并坚信他与共产主义者有关联。终于,胡佛抓住一个女郎称与该演员有过孩子并被抛弃一事大做文章,在1952年将这位喜剧演员赶出美国,迫使他到瑞士定居。

这个喜剧演员,叫卓别林。

卓别林

胡佛还怀疑一位科学家同情共产主义,甚至已经成了一个共产主义者。于是从1932年这个科学家申请入籍美国开始,胡佛指挥他的联邦调查局特工就开始对这名科学家进行严密的监控,从翻垃圾桶翻到电话窃听,所有手段都用了上去,关于这名科学家的各类调查文件厚达1424页。种种监控迫使这位科学家曾在1947年发出过一项声明:“我曾以为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这是我一生中无法挽回的错误。”

这个科学家,叫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延伸阅读:【8.2】让爱因斯坦终生后悔的一封信)

胡佛还非常讨厌一个民间维权人士,因为他总是为了维护黑人的权利而和政府“对着干”,以及,据说有一次这位维权人士拒绝接听胡佛的电话。胡佛麾下的联邦特工对这位维权人士展开长期地毯式的监听,终于发现了他与很多妓女有染的证据——胡佛随即将这些录音带整理好寄给了那位维权人士的夫人。事实上,那位维权人士在39岁的年纪就在一家旅馆的阳台上被人射杀,很多人至今都认为其实幕后指使就是胡佛的联邦调查局。

这个维权人士,叫做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延伸阅读:【4.4】性,权利,反歧视,马丁·路德·金)

被胡佛监控并施加压力的人,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在二战结束后,胡佛递交给总统杜鲁门的有共产嫌疑的社会各界人士名单,有14000人之多。但杜鲁门似乎对此不置可否,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胡佛的权力之大,已经影响到了高官乃至总统的安危。

因为岗位和工作的特殊性,从赫伯特·胡佛总统开始,胡佛就开始与历任美国总统交往甚密。一方面,总统们需要胡佛和他手下的“特殊能力”为他服务,而胡佛也愿意听从他们的指示,但另一方面,因为胡佛手下的特工实在是太“能干”,所以掌握了大量总统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事,无论是帮助罗斯福总统对政敌的窃听,还是保守肯尼迪或尼克松情人的秘密——胡佛不仅能拿出与肯尼迪有绯闻的玛丽莲·梦露的裸照,甚至能拿出罗斯福夫人安娜·埃利诺的裸照。

杜鲁门曾非常厌恶胡佛的联邦调查局搞窃听的那一套,一度成立”中央情报局”(CIA)来试图削弱和牵制联邦调查局,但很快,胡佛就轻而易举地通过一些手腕让杜鲁门屈服了,而且两人在“反共”的立场上达成了一致,顺利进入到了“各取所需”的阶段。

杜鲁门。为了对抗胡佛,杜鲁门新任命了一位叫汤姆·克拉克的司法部长进行牵制。结果这位司法部长上任没多久,联邦调查局就在他的家,当着他的面取出四颗定时炸弹和一个军用窃听器,并表示无法查出到底是谁放的。新司法部长态度立刻转向,而杜鲁门也随即明白:为什么总统一直换,但联邦调查局局长为什么就一直换不了。

那么,一手遮天的胡佛,是不是真的没有弱点了呢?

5

任何人都会有把柄,胡佛自然也不例外。

首先,任何一个人在位48年,高高在上,总是会生出一些优越感的。

到二战结束的时候,联邦调查局从胡佛上任时的百来人规模,已经扩充到了4000多人的体量(如今,美国联邦调查局有2万名以上的员工,每年预算超过20亿美元)。而对于每个人,胡佛都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所以大家都对胡佛噤若寒蝉。

胡佛和当时美国家喻户晓的童星秀兰·邓波儿。据说邓波儿在结婚前曾委托胡佛帮她调查未婚夫是否可靠

比如,胡佛经常喜欢在备忘录的页边空白处写批注,有一次他觉得备忘录的页边太窄了,所以他就批注了一句:“注意边界(Watch the borders)!”结果他手下的特工没有人敢去问他为什么这么写,而是派人去调查美国和加拿大阿边界以及美国和墨西哥的边界,直到一周后,总部的一个职员才明白这句话是指备忘录的纸边。

胡佛经常和他的副手,联邦调查局副局长克莱德到南加州的拉霍亚度假,如果当地特工招待稍有怠慢,就会受到胡佛的责骂。有一次,胡佛的部下忘了准备他喜欢吃的冰淇淋,当时已经是深夜,但胡佛坚持要吃,特工人员只好找到当地的冰淇淋厂,连夜开工赶制了一批,再由一位特工送到自己顶头上司的房间。

既然并不是每个手下都喜欢胡佛,自然而然地,也开始传出一些关于胡佛的“八卦”:

他喜欢看《花花公子》,喜欢看黄色电影,要求将监听和收缴来的一切黄色材料第一时间上缴到他这里。而他会和自己的副手,也就是之前提到过的副局长克莱德一起欣赏——坊间一直有传闻,说胡佛尽管在公开场合一直抨击同性恋,但他自己就是一名同性恋者(他和克莱德都终身未娶,且形影不离)。

胡佛和他的副手克莱德

如果是同事下属之间当作茶余饭后的调味料传播,那也就算了。但关键的问题是,胡佛的这些所谓的“黑料”,一直被黑手党掌握。

作为胡佛痛恨并打击的对象,美国的黑手党其实也一直在寻找机会反击。1957年,据说黑手党用FBI的手法——窃听和录像——拿到了胡佛的罪证:经常出现在淫乱俱乐部和色情场所。

这被很多人认为是FBI在肯尼迪遇刺一案中毫无作为的最主要原因——联邦调查局虽然很快抓住了刺杀总统的凶手奥斯瓦尔德,却在之后没了下文。有不少人认为“刺杀肯尼迪”其实是和美国黑手党有关,而正是因为胡佛的“痛脚”捏在了黑手党手里,所以这桩案子到现在依旧可以说是一桩悬案。

肯尼迪和背后的胡佛

当然,除去下属和黑手党,胡佛面临的最大威胁,其实还是来自白宫。

无论是总统、参议员还是众议员,都有太多的“黑材料”掌握在胡佛的手里,让人恐惧的是,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掌握了多少人的“黑材料”,掌握了多少,准备什么时候抖出来,抖出多少。只有在威胁到胡佛利益或联邦调查局地位的时候,胡佛才会没有征兆地秘密送上一份材料。

比如,尼克松总统在初上任时,曾有意听取“各方面的呼声”,让胡佛卸职。于是胡佛在一天夜里私下拜会尼克松,随即看似无意地拿出一份据说是特工“新送上来的材料”,里面记录的是尼克松和一名香港女子刘梅丽之间的多年纠葛。

尼克松此后不再提议让胡佛辞职,并在胡佛75岁生日时公开表示“希望他能一直干下去。”

但是,这件事又怎会如此轻易结束。

尼克松和胡佛

6

时间到了1971年,76岁的胡佛似乎步入了窘境。

外界对联邦调查局——其实主要就是针对胡佛——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华盛顿邮报》直接公布了调查结果,说胡佛自1950年以来,他的年薪比一个国会议员还要多。此外,他禁止FBI员工在股票市场上搞投机,自己却依靠石油大亨的帮助投资发财。

虽然每天作息规律,且生活并不奢华的胡佛似乎在用实际言行回击一切谣言,但其实包括他自己心里都明白:要置他于死地的人很多,而盼他快点死的人更多。

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胡佛

他是美国除总统之外唯一拥有防弹轿车的官员——但为什么要坐防弹轿车,他自己心里也明白。

有身边人回忆,在胡佛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的情绪变得非常暴躁,经常一个人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

终于,在1972年的5月2日,77岁的胡佛倒在了自己的卧室中。

关于胡佛的死因,一直有各方的质疑。曾有一名白宫工作人员说,胡佛的个人专用座便器被投过一颗毒药,这种毒药药发时毒性很强,且只有在死后几小时内解剖才有可能被找出死因。

但种种猜测和说法始终没有确切的证据,“心脏病突发”依旧是一个官方认可的解释。

在胡佛的葬礼上,尼克松总统发表讲话:

“今天,所有美国人都对J·埃德加·胡佛先生的去世感到悲伤。作为联邦调查局的局长,胡佛先生拥有赤诚的忠心,卓越的能力和非凡的奉献精神。可以说,他是在他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年代里的一个传奇。”

而尼克松在自己的日记中则写下这样的话:

“他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死了:幸运的是,他是在位的时候死的。如果他在之前被迫下台抑或主动辞职,他都很可能被人杀死。”

在胡佛去世一个多月后,“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的政治生涯因此终结。

而在整个事件中,一直秘密提供关键证据的“深喉”,据说正是联邦调查局的人。

《生活》杂志封面上的胡佛

【馒头说】

胡佛在鼎盛时期权力之大,以至于他可以干涉任意一部好莱坞电影的拍摄。

有一次,他认为一部电影中的一个男主放荡不羁,实在是有损美国人的形象,于是就让人传话给导演:“这个人在结尾绝对不能活下来,必须死!”导演只能乖乖修改剧本。

这个小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胡佛的争议性。

认可他的人认为,胡佛凭一己之力建立了联邦调查局,并用近乎变态的精神洁癖,在长时间内,监督从总统到议员,从各个层面维护了美国的安定和繁荣。

而不认可他的人则认为,可能胡佛是真心热爱美国的,但他使用的方式方法却是让人感到恐惧的。跟踪,窃听,暗杀,爆丑闻威胁……种种手段已经类似盖世太保,是对美国民主自由的一种亵渎。

不过,无论是否认可胡佛,两方面的人都同意一点:胡佛的权力实在太大了。

胡佛历经8任美国总统,16任总检察官,却始终稳坐泰山。到了后来,联邦调查局简直成了胡佛的私家部队,特工不认总统,只认胡佛。胡佛想查谁就查谁,想搞臭谁就能搞臭谁。在胡佛去世后,统计显示,联邦调查局拥有参议员的档案 883份、众议员的档案722份——一切都在胡佛的掌握之中,就看他什么时候想用。

大家害怕胡佛的,胡佛自己迷恋的,以及可能是最终把他送上不归路的,归根到底还是那两个字:权力。

胡佛以77岁高龄不肯辞职,其中当然有对权力的迷恋,但另一方面,恐怕他自己也不敢想象,一旦失去了权力的庇护,结怨无数的他的下场究竟会如何。

这就是权力的可怕之处。

它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能给你巨大的安全感和虚荣感,让人无法自拔。但另一方面,却像毒品一样,一旦失去,会有巨大的空虚感,乃至引来杀身之祸。

美国的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曾针对胡佛说过这样一段话:

“从这段不堪的历史终于彻悟到,我们是不能完全依靠有很大权力的人的好心,来保障我们的自由。”

是的,权力当然需要受到制约,但制约它的绝对不能是一个人——一旦“执剑人”的权力至高无上,那么谁又来监督他呢?

监督权力的,只能是一套完善的制度。

这就是我们一定要提倡法治,而不是人治的原因。

本文参考文章:

1、《天地人》杂志博客:《埃德加·胡佛:FBI隐秘王者》(2010年11月8日)

2、《特工心理学》(作者:金圣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